原创小学生到底要不要学奥数? 我努力一文说透

  原标题:小学生到底要不要学奥数? 我努力一文说透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自己和数学结缘的过程:从高中读理科,最后大学填志愿,那时候没有现在填报志愿这么信息充足,拿张报纸,猜自己考多少分的情况下进行志愿填报。

  以前内心是努力想做个码农的,原以为“信息与计算科学”是计算机专业,谁曾想进入大学后发现这是个数学专业,猜着分填报志愿,还阴差阳错地读了数学专业。

  后来,虽然通过努力,研究生改变了所读的专业方向。不过,就像当时带我们《数学分析》的王教授所说,“进了数学系,生是数学的人,伤是数学的魂。这辈子就和数学结缘了”。

  本科四年的学习已经给这一辈子打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记。研究生毕业后从教,虽混迹于经管,但也是以数量类课程为主,时而辅导孩子们的经济类考研的数学,王教授的话也时常回荡耳侧。

  因为这些渊源,也应邀给不少亲朋好友的孩子指点数学学习;因为学习经历及自己孩子辅导等的需要,的确日久生情,从原来进这个专业的厌烦,到后来进行比较多的教学等,现在也非常热衷和喜欢。

  在周末,聊下大家关注的奥数学习的问题。

  孩子一旦进入小学,不少朋友就会问到一个问题:奥数应不应该学,刚好有时间,就从个人的理解来谈几点认识,结合自己所看的各类教育书籍以及数学学习的特点,闲暇随便聊聊小学阶段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以及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孩子给出不同的建议,当作朋友聊天,交流,不足之处大家可以一起探讨。

  奥数是不是毒药?

  奥数到底是不是毒药,孩子要不要学?

  我认为对待奥数的态度,就如我们不能看到金钱助长恶人作恶,就说金钱是万恶之源,也不能说金钱用于救难解困,就是菩萨佛陀,主要在于使用者,以及如何使用。

  奥数也是一样,对于不同孩子,及使用方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不过,不管不顾全民一窝蜂,伤记硬背套公式等方式搞奥数,这种走向违背了探究,发现和增益大脑的目的,变成急功近利和以刷题为核心,不求甚解,这样的学习方式,于公于私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此学习下来,初中勉强应付数学学习,数学学习算是个半废,到高中基本就全废,这也是为何不少孩子小学初中还可以,到了高中基本就跟不上的原因之一。

  这样的奥数学习,浪费时间,对于学生探索发现数学内在规律是毫无裨益的,更谈不上让孩子建立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一个就是:一说到奥数,许多人都觉得奥数就是超前学习,其实这是一个误会。市面上很多培训机构打着锻炼思维的旗号开办奥数班,其实教的不是真正的奥数,而是如何用高年级方法求解小学问题,甚至有些是用初中方法做小学数学题目。仿佛只有超前学习才是王道,奥数就等同于超前学习,跳过了该阶段应该学习的思维和思维方法的形成过程,其实这样根本达不到锻炼思维的目的,同时极大的打击了孩子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就会导致越学越差。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较容易上瘾,所谓的降维打击:小学用初中的知识解决问题,初中的需要高中的知识来解决,高中那就需要学习高数的知识了,其实是一种思维上的偷懒行为。

  举个例子说明:

  如小学阶段会学习1500年前咱们地方南北朝时期的一本著名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以该问题进行说明奥数学习。

  实拍资料 ——《中国数学史大系列·第4卷》第49页

  实拍自《中国数学史大系列·第4卷》第50页

  这个问题是:把鸡和兔子放在同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头有35个,从下面看脚有94只,问鸡兔各几只?

  我们古人的方法是采用假设法:假设全是兔子,脚的数量就是35*4=140只,但是实际上只有94只脚,那多出来的46只脚是由于把相应的鸡假设成兔子产生的“误差”,每只鸡在假设过程中都多算了2只脚,所以46只脚就是23只鸡的;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思路

  如:吹哨抬脚法:口哨吹起来,让鸡兔每个动物半数的脚着地,那么兔子就是两只脚着地,鸡就只有一只脚着地。这时候再数,脚就是47只。兔子是一头对2脚,鸡是一头对1脚,所以47-35就是脚比头多出来的数量。你就能判断出来,兔子数量是12只,这就是奥数的一种思维方式。

  再来个残忍的方法,剁脚法:每只动物都剁掉两只脚,那么鸡就没有脚,兔子就只剩两只脚了。94-35*2=24,这就是兔子剩下的脚的总数,再除以2,也能得到兔子数量。

  当然了,直接用方程算不就得了吗?

  当然可以,这就是很多培训时给到的方法,用方程来解决,不用这么麻烦了。

  怕麻烦,就少了一些思考步骤。

  鸡兔同笼的问题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它蕴含着许多精妙的数学思想。如果你用方程法去求解,就会发现这些思维步骤就是你解方程的步骤。而跳步学习,就少了这些精妙思维的形成过程。

  二、学好奥数的“三材”:“人材”,“器材”,还有“教材”

  其实奥数更多的是,在孩子所学阶段知识范围内,去提升孩子更加灵活、变通的应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部分题目看似“超纲”,其实也是对于学生没有见过该类型的题目,如何应用现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该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有好的教材,题目可以用高年级的知识求解,当然也可以应用所学进行变通来求解。

  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的“材”一般有3方面:即“人材”,“器材”,还有“教材”。

  (1)我们先谈下“人材”

  什么材底的孩子适合学奥数?要看看我们这个孩子数学学习,整体综合表现的水平能力,是否课本及日常的内容吃的消,学习书本及学校教学辅助安排材料是否非常轻松。

  就简单的以孩子的成绩孩子的差异.分成三类:

  第一类.考试一直徘徊在85-95分的,学习重点就是课内的数学、稍加些同步拓展,就是平时学校作业后的附加题目,可以多加一些类似题目的训练;

  第二类。成绩始终在95以上,当然100分爸妈就更省心了,可以接触奥数并引导孩子去探究和学习奥数题。

  第三类,始终在85分以下,咱们也不要灰心,孩子就学好课内,增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功的练习。

  “器材”;主要就是起引导孩子作用的人或物,可以是视频内容也可以是某位懂得教学规律的优秀老师,这部分比较关键,那种只知道给孩子结论,比如告诉孩子见了“一共多少就用加法”去套的,这就不是个好“器材”了。

  “教材”就是孩子用什么样的辅助资料,市面上有非常多的奥数教辅资料,需要用心筛选,能给孩子起到引导作用的,能激发孩子去思索的就是不错的,最起码能将明白原理的也算好教材。在此不展开。

  三、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孩子学习的不同建议:

  一年级:不要说什么奥数思维,主要就是搞定计算,让计算又快又准是核心。

  二三年级:学奥数的黄金时期,课内学的游习有余的孩子,像95分及以上,就适合系统学习奥数,95分以下的孩子可以挑选章节,有针对性地提高数学能力.

  四五年级:如果1.2年级的计算力训练不足。就抓课内计算;在课内计算能力达标的基础上,再去学一些奥数,如计算技巧板块、行程问题、年龄问题、差倍问题、阴影面积问题等

  六年级:提前做小升初的衔接,尤其一些名校数学点考题可以细致研究和练习,市面上有,至少在西安有孩子的家长都懂用什么卷。

  四、学习奥数对于初高中以后的数学有没有帮助呢?

  凡是小学奥数进行过系统训练,成绩比较优异的孩子,到了初高中,数学都能学得游刃有余。而且这种思维逻辑的提升还能跃迁到其他各个学科。

  很多人对奥数的成见,一则来自一窝蜂引起官方的理性引导,第二个是对奥数的理解不到位。大部分说的,并不是真正的奥数。真正的奥数不是去背公式、背考题,而是去主动思考这些问题背后的逻辑和知识产生及应用的过程,这个思考过程多了,对整个理科学习以及文史哲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然,也不是说不学奥数的孩子,到时候理科就学不好,学了就一定好,这只是概率大小的问题,大家根据自家孩子的材底情况,合理选择器材和教材,希望养育出更有独立思考力和学习力的优秀孩子。

  没有什么快乐,比学习进步更加痛快!

  点亮

  “关注”,与皮爸一起学习,拥抱更多进步的快乐!

  阅读看书特写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