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期·学术达人 | 孙亚隆:勇敢尝试!十一载华工人的蜕变史

  原标题:第三十二期·学术达人 | 孙亚隆:勇敢尝试!十一载华工人的蜕变史

  学术达人·人物志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不断探索

  于探索中明确方向

  勇于尝试

  在尝试中愈发自信

  劳逸结合

  平衡之中继续攀登

  十一载华园光阴

  他博学慎思,勤勉致知

  书写下绚烂的人生篇章

  他,就是本期的学术达人

  孙亚隆

  INTRODUCTION

  达

  人

  简

  介

  

  孙亚隆,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 本硕博均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为 表面热功能结构设计制造及应用,师从 汤勇教授。

  所获荣誉方面,曾获得 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奖学金、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等荣誉,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第六届优秀研究生学术论坛报告人。获得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于2022年1月-2023年1月 前往 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学习 。

  

  ▲ 部分荣誉展示 ▼

  

  科研学术方面,以一作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4篇,其中 SCI论文12篇(JCR一区10篇,JCR二区2篇), EI论文2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件,授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11件;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华为颠覆性技术开发项目。

  

  

  

  

  

  

  ▲学术成果展示(右滑查看更多)

  01

  探索中前进,做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科研

  硕士时期的孙亚隆也曾在“是否读博”的决策中摇摆不定,并一度倾向于直接工作。研二暑假期间,他参加了一份外企实习,朝九晚五的重复性工作和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他感到有些束缚。相比之下, 他更渴望能够在科研工作中 不断探索未知的可能性。想明白这一点后,孙亚隆与自己的导师对是否读博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你的勤奋大家有目共睹,硕士期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只要保持这种学习态度肯定可以顺利完成博士学业。” 导师的肯定帮助孙亚隆最终下定了决心。 于是,伴随着 家人的殷切期望,孙亚隆毅然踏上了读博的征途。

  如何选定研究方向是孙亚隆在读博期间面临的首个挑战。硕士期间偏向工程应用的电机散热课题已经不再适用于对理论水平要求更高的博士阶段。为了敲定研究方向,孙亚隆做了大量的功课以及向师兄请教多次后,得出了一些备选课题,又与导师汤勇教授进行了汇报交流,在此过程中导师指出了所选课题中存在的不足,比如不够新颖、导向不明或难以推进等等,又在此基础上为孙亚隆提供了很多切实的建议:“ 研究应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有一些课题虽然具有较好的理论性,有利于发表论文,但是在实际应用时还存在困难,可能在技术上还存在成本和可靠性等问题,在实用性方面表现较差。”于是,结合导师的建议、自己的研究兴趣以及当下的热点, 孙亚隆决定以 折叠屏手机上超薄柔性的散热器件作为研究切入点,由此确定了 表面热功能结构设计制造及应用的研究方向 。

  ▲项目启动会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孙亚隆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曾经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时,他经常会与中山大洋电机等企业进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 他要更多地考虑产品的实用性和耐用性,这些在实验室中不需要额外考虑的问题无疑给孙亚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大多数时候我们制作的都是微米、纳米尺度结构的散热系统,虽然它在性能上能够得到提升,但由于尺度较小,大大增加了被破坏的可能性。”针对产品预期寿命和实际损坏报废时间差距较大的问题,孙亚隆虚心学习,向在处理此类问题上比较有经验的企业同事们“取经”。同事们告诉他:“要从 工艺路线、产品设计等方面入手,替换、优化那些影响产品寿命的工艺步骤”。在和企业沟通学习的过程中,孙亚隆获益良多。

  ▲孙亚隆参与设计制作产品图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一个个课题成功结项,孙亚隆成功 发表12篇SCI论文,2篇EI论文,获得1件授权美国发明专利和11件授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这些都是孙亚隆科研路上奋斗的勋章,见证了他的辛勤不易。

  ▲部分专利证书展示(右滑查看更多)

  02

  实践中尝试,不怕犯错只怕不做

  科研之外, “大胆尝试,不轻言弃”的孙亚隆在实习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在中山大洋电机实习时,他负责测试优化及第三方鉴定的工作。此前,这项工作一直由企业内的专业测试人员或工程师现场指导进行,而这次却因个别原因由孙亚隆担任第一负责人,这也是他 首次独自负责此类项目,独挑大梁的他坦言道:“有点担心搞不定,但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测试装置

  现场测试时,电机的控制器与电机之间断连了。为找出断连的原因,孙亚隆立刻与中山大洋的工作人员紧急电话沟通并进行了细致的检查,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他推测出可能是连接线的问题。果不其然,换上新的连接线后顺利解决了断连问题。 问题的顺利解决给初次独当一面的孙亚隆带来了满满的成就感。

  “面对艰难险阻,应勇于尝试,敢于突破,而不应畏手畏脚,瞻前顾后。”

  这种精神帮助孙亚隆在科研之路上披荆斩棘,在实习之旅中敢想敢做。之后,孙亚隆和师弟一起,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实习过程中参与的“基于相变传热的高过载特性电机驱动系统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成果,并报名参加了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最终获得了 二等奖的佳绩。

  ▲挑战杯小组展板

  03

  劳逸相结合,张弛有度再出发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公派出国项目经历给孙亚隆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提升。从前他眼中只有科研工作, 出国以后他逐渐领悟到生活的重要性。“这次经历让我印象深刻。”孙亚隆这样说道。

  在新加坡求学期间,孙亚隆有充足的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时间,即使是工作日,实验室也有8点半开门,18点关门的规定,这使得曾经全年几近无休的孙亚隆闲暇时间大幅增加,甚至变得有些“无所事事”。他开始“被迫”感受到 日常生活中蕴含的魅力。

  ▲孙亚隆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

  “新加坡环境很好,华人也多。在新加坡基本不怎么用到英文,日常说中文就足够了,非常方便。”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 孙亚隆尝试 平衡工作、生活和学习三方面。多余的闲暇时光并没有影响他的科研水平和成果产出,相反,他在休息期间接触了一些其他专业的同学,了解到他们所在学科领域的知识和前沿技术,并从中获取灵感,进而与自己的课题结合形成新的思路。 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的生活方式 反而让他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活跃。

  经过一年的公派留学,孙亚隆发表了一篇论文,第二篇论文也 在持续推进中。 曾经一心只有科研的他发现了生活的另一面,体会到了生活之美,在高强度的学习与科研之中,学会了如何应对压力,更学会了在忙碌的日子里享受“松弛感”。

  ▲孙亚隆留学时外出游玩照

  04

  春秋十一载,时光见证新未来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孙亚隆已经在华工学习生活了十一年。多年的华工求学之路让孙亚隆收获良多,也让他 对华园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对于孙亚隆来说,华工就像他的第二个家一样,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感情,西区运动场、百步梯、牌坊、西湖、图书馆等都曾留下孙亚隆的身影和足迹。学院的每个研究团队、团队的每位老师,他都非常熟悉。 “我非常喜欢华工的生活和科研氛围,自由而宽松的环境让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兴趣爱好进行研究。”

  ▲孙亚隆实验室测量数据

  回国以后,孙亚隆会在休息日约朋友一起放松,工作日的晚上还会在校内运动锻炼。这些稀疏平常的时刻能让他切实地感受到,这个生活了十一年的地方所带来的美好和力量。

  未来,孙亚隆希望 坚守科研初心,在求索路上“探索-实践-再出发”。相信 积极自信、勇于尝试的他一定会在未来的学术之路上熠熠生辉。

  采访实录

  研小萌: 师兄会用哪 三个词形容自己的科研之路?

  孙亚隆:幸运、勤奋、收获。幸运是因为自己高考能顺利进入华工,后又保研成功。此外,能够得汤老师的指导,成功申请公派出国等经历都觉得是一种幸运;勤奋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读研期间还是很勤奋的,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早上前几个到达实验室的。勤奋最终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收获,包括论文,专利还有奖学金。所以我觉得第三个词就是收获。

  研小萌:师兄在硕士和博士期间都获得 国奖,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些 经验吗?

  孙亚隆:首先要 认真完成硕博士期间的学业,这是基本功。第二,要 积极参与到实验室研究团队的各种项目中,包括其他同学的实验。这能帮助我们产生一些新的想法。第三,要 做好实验的记录和总结工作,特别是我们在开展一个新方向的时候。后续回顾这些记录时或许能够产出一些新的成果。第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尽量多发论文。

  研小萌:请问师兄,如何 申请公派留学?

  孙亚隆:首先是 留意学院的通知。第二是 联系导师。大概在每年10月份开始联系外国导师,可以根据研究方向从学校官网找、或者根据论文的作者、再有就是过去的师兄师姐们。第三,次年的三月份在国家公派留学的系统 提交材料,5-6月出结果。最后就是和导师商议派出的时间,办理签证。大家注意 提前准备护照、英文简历、英语成绩单、研究计划。

  研小萌:请问师兄,有什么给学弟学妹们的 建议吗?

  孙亚隆:我觉得读博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首先我觉得大家要 耐心,不要太焦虑。要勤于和导师 交流,包括生活上、学习上有什么压力,可以找他及时聊一聊。不要让自己 持续的焦虑,要多跟老师交流,有什么好的想法 让老师把关 ,如果有出现什么失误,也可以及时的调整方向。再有要 多读论文,不仅可以产生科研上的想法,还可以了解你所做课题的一些发展现状,熟悉论文的结构。最后祝大家尽早的完成各项的学习计划,最终顺利毕业。

  写在最后

  学而不舍,金石可镂

  遇到困难迎难而上

  面对未知大胆尝试

  孙亚隆不惧失败,不畏将来

  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生活的美好兼科研的精妙

  十一载华园的自由宽松

  成就他如今累累硕果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勇敢实践,不懈探索

  未来在每个人的脚步下

  未来将来,未来已来

  祝愿孙亚隆师兄

  前途似锦,万事胜意

  所得皆所愿,前路再丰收

  文字 / 盛益健 雷佳佳 杨梦妮 任一泓

  图片 / 孙亚隆

  排版 / 杨梦妮

  初审 / 肖坤瑶 雷寒冰 陶羽宣 蒋皓琛 杨靖

  复审 / 高韵 石国林 杨玥敏

  终审 / 朱泳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