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技文化月 | 2022年度“突出贡献奖”之教师篇获奖名单新鲜出炉!
原标题:研究生科技文化月 | 2022年度“突出贡献奖”之教师篇获奖名单新鲜出炉!
把工作当成使命
把卓越当成追求
他们
是思想和行动的领先者
更是学术之路的引路人
正是这样一种
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
对工作岗位的兢兢业业
各类科技文化活动
方能取得圆满成功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
2022年度获得“突出贡献奖”
教师们的精彩分享
文学院王锷
王锷老师在2022年研究生科技文化月活动中,策划了首届“朴学之光”研究生学术论坛,此论坛收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数百位硕士和博士的投稿论文,并获得丰硕成果。疫情防控期间,王锷老师先后组织了8场线上学业报告会,邀请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著名学者为研究生的科研学习答疑解惑,同时还指导“学礼堂”微信公众号,推送原创文章近百篇,在经学、文献学等学术传播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学院评语:王锷教授是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对2022年研究生科技文化月活动作出了重要指导,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保证了活动圆满完成,并取得了优秀的成果。
新闻与传播学院骆正林
骆正林老师为扩大我校研究生科技创新的影响,积极组织申报、举办江苏省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并出版《‘互联网+’与大数据视阈下新闻与传媒发展新生态》等四本研究生科研论文集,论坛得到了全国高校的重视和赞誉,也得到省内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同时,骆老师还积极联系和主持“弘爱传媒讲坛”、“求真善学沙龙”等讲座、沙龙活动,利用各种机会对研究生进行科研启蒙和研究辅导。目前,骆正林老师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80多篇,出版专著9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省级项目多项。
学院评语:骆正林老师以自身学识和人生阅历为烛火,给学生们传递着人生旅途需要的光与热。他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立足专业,实干担当,匠心做好研究生学术道路上的领路人。
外国语学院田军
田军老师在2022年研究生科技文化月期间扎实推动卓越研究生教育,凝聚研工与教学力量,围绕科技文化活动四大中心工作,组织搭建研究生科技文化素养提升三大平台。主要开展了“书香外院”系列活动,通过“中外人文经典导读”讲座、“千书万卷”读书沙龙、师生荐书网络板块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补齐研究生人文短板,走好学术之路,组织动员和指导研究生外语类专业赛事,聚焦求职指导,邀请一线名师、企业主管、生涯专家围绕研究生求职实际需要,打造“赋能讲坛”职业素养提升讲座。
学院评语:田军老师立足研究生培养目标,将专业学习与素养提升紧密结合,以学生需求为准绳,以落地为标尺,践行实干精干、服务育人理念。系列培训和活动突出对学生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指导,努力推动学院研究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志做思想和行动的领先者。
社会发展学院王剑
王剑老师在2022年研究生科技文化月期间,举办“百廿厚生,薪火相传”建校120周年暨建院4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社会发展学院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学院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研究生学科互融,将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学科之间进行学科对话,进一步促进学院学科建设发展和研究生全面发展,并支持推动首届在宁高校研究生社会调查方案设计大赛暨南京师范大学第三届社会调查方案设计大赛、区域文明探源的考古学解读等活动顺利进行。
学院评语:王剑老师始终秉持“三全育人”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推动学院各专业之间开展学科对话。在科技文化月活动中,主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引导学生提升学术意识,推动学科交流互动,支持研究生全面发展。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张守林
张守林老师全程参与策划组织开展具有学院特色、面向全校,突出学术特色、注重交流能力、提升学术品位的“模拟国际学术会议”,深受研究生喜爱。积极组织10余支队伍参加首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并荣获总决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多项,参与组织学生参加LG新能源中国大学生动力电池创新竞赛并荣获优秀奖,组织或指导学院研究生积极参加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科协青年会员(化学化工领域)创新创业大赛、“共享杯”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创意益生”研究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理工类学术演讲大赛”等科技文化活动,均有所突破,获得优异成绩。
学院评语:张守林老师爱岗敬业,围绕“卓越研究生”培养目标,认真组织、精心策划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科技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技文化活动及竞赛,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升了学院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地理科学学院赵军
赵军老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在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指导学生获国赛金奖,实现了我校在该项赛事上的历史突破,其本人也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其指导的项目也顺利通过国赛网评。同时,赵军老师高度重视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2022年与文山苗乡三七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申报的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顺利获批,为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院评语:赵军老师从事地理教育和科研多年,是国内外地理学界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学者。他凭着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对莘莘学子的关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钟爱,用满腔热情推动了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的发展。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吉宗瑞
吉宗瑞老师积极响应研究生科技文化月活动号召,广泛动员师生力量和科研团队参赛,积极推动“五个一”提升计划,主要包括成立一个竞赛工作室,开展一套科技文化讲座,新建一个竞赛宣传专栏,出台一套激励文件,举办一场高水平竞赛。同时,还举办了“南京师范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团队首获国家级奖项。吉老师参与指导的竞赛中,一类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6项、“华为杯”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华为杯”第四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获国家二等奖1项,“申昊杯”第四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获国家三等奖1项。
学院评语:吉宗瑞老师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积极推进各项创新实践赛事取得良好成效,他与学生同奋斗、共成长,指导学生团队获得多项荣誉,他的和蔼可亲和钻研投入为学生树立了良好形象。
教师教育学院刘更生
刘更生老师在2022年研究生科技文化月活动中,围绕“师”字特色,聘请多名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开展科学素养学术类讲座与师德师风教育类讲座共计二十余场。连续7年承办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师技能大赛,协助举办“田家炳杯”(化学)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持续开展“我的学术之路”之职业生涯教育系列活动,定期开展教师技能培训讲座,定期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及时传达就业信息,关心毕业生就业思想和心理动态,推动研究生转变就业思路,提高就业率。
学院评语:刘更生老师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工作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关心学生、细化工作方法,立足学生需求结合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开展实践竞赛,推进卓越研究生教育;加强学科特色,将研究生工作体系化、品牌化、理论化。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尹绍武
尹绍武老师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在研究生科技文化月活动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术讲座。指导的研究生团队在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第二届渔菁英挑战赛中获二等奖,同时他本人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此外,他指导多名研究生分别在2022年第二届全国海洋水产领域研究生创新创业论坛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水产学科分论坛荣获优秀论文三等奖,2022年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遗传育种”研究生暑期学校创新创业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年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三等奖。
学院评语:尹绍武老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勇于开拓锐意创新,认真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取得了显着的工作效果。
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汪育文
汪育文老师积极参与并支持研究生科技文化月活动,承办了第一届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研究生生物与医药论坛(江苏地区)活动,积极组织学院研究生参与论坛各项评比,共获得优秀报告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牵头组织研究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并获得2022年“挑战杯”江苏省赛二等奖、三等奖,组织开展南京师范大学第一届科普知识竞赛、第二届实验操作知识竞赛暨实验基础技能竞速大赛,10余个学院,近600名学生参加这两项赛事。此外,在2022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助力学校争取2项国家级优秀组织奖。
学院评语:汪育文老师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工作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不断完善研究生科技文化活动内容,创造更加卓越的学术环境,激发研究生崇尚学术和科研创新的内在动力,助力学校“卓越研究生”培养。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潜心攻关迎难而上
2022年度“突出贡献奖”
教师评选已落下帷幕
他们坚定着教育初心
不断激发出青春力量
在助力“卓越研究生”培养的同时
他们追光亦要成为光!
END
来源 |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工部)
编辑 | 孙宇
预览助理 | 张晓文
责编 | 卢孟景
审核 | 韩茂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