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差同学安排在最后一排,只要不影响他人就行。这种做法好吗?

  学习好的学生,学习坏的学生之间差别就是自律性。只要脑子没毛病。

  好学生他们自我独立性強,能完成老师的部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听讲,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在中游,或者是上游。

  对于学习差的同学并不一定脑筋不好,而是在青少年这一人生阶段,他的人生目标含糊不说,主要是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专注力弱。

  

  所以说,他们看见那些数字、符号、公式、词语等不爱用心思考,这样脑子接收慢。

  但是,他并不一定智商低。所以就造成优差这种区别。

  学习好的学生越学越有兴趣,自信心好,自律强,有差别感,肯争上游,当然受到老师的青睐。

  也有的学生文科强,有的学生理科强,同学之间有形象思维和抽学思维之差别。

  

  在初中阶段比较明显区别。

  差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不爱受课堂几十分钟的这一种管束。

  有的学习差的同学,他脑子很聪明的,智商也高,只不过他是没有定性,上课总爱搞点小动作。

  但是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在课下努力学习。给人表象是上课时候不好好听课,因为他们已经懂得老师讲的内容。

  还有一种学生,他智商也低,从小学不进,越学越差,跟不上,越跟不上越着急,造成自卑。

  老师如果按优差学习成绩排列学生座位,这种排名无形中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一种创伤,一种压力,被人看不起,被别人抛弃的感觉。

  他们越差越不想学习,越不想学习,越收到老师的偏见,这形成一种恶性復环。

  大教育家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他主张“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孔子注重启发、诱导、有的放矢,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

  

  老师是施教者“教书育人”不应当有偏见,好坏之分。这样会影响学生学习。

  尤其是差同学的心情,给他们一个坏的暗示。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责任人、监护人,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

  家长应该密切配合老师,两方双管齐下教育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去培养,补习以往的差课,努力学习,赶上学科。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小时候说话很晚,4岁时,父母甚至认准“这个孩子智力发育太慢”。直到9岁,爱因斯坦还不能流利地说话。

  上学以后,他父亲听老师说:脑筋迟钝,不善交际,毫无长处。老师们轻蔑地称他为“笨蛋”。

  14岁时,叔叔征得他父亲的允许,开始教他代数和几何学,努力获得了成功。

  我的初中一位同学,他父亲是公社的教育主任,他把孩子从县城弄到公社学校。

  他上课时坐在最后一排,上课也不认真听讲,也不写作业,趴在桌子上。人长得倒挺白净,个头也挺高的。

  学习差的学生如果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培养,用一个适当的方式再加上学校老师的配合,这个学生是可塑之才。

  放任的孩子,他自律性差,对孩子的前途影响很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