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所长罗志祥: 保全国粮食安全我省出了大力
今年4月15日是第八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我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日前,记者与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所长、研究员罗志祥就如何增强全民安全意识和素养、塑造粮食安全新格局等问题进行了对话。
“我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罗所长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必须要加强粮食安全观教育。”在罗所长看来,我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与此同时,当今世界粮食安全挑战依然严峻,国际粮食贸易面临着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干扰,不稳定因素增加,实现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
罗所长认为,想要增强全民安全意识和素养,首先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爱粮节粮意识,减少“餐桌上的浪费”,形成科学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的良好风尚。罗所长希望全社会能够大力宣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尤其是尊重农业科技人才,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罗所长建议我国要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还应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目前,我国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基本建立,已成功培育出数万个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新组合,实现了5~6次大规模更新换代,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全覆盖。”
罗志祥告诉记者,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粮食主产省,其中,水稻常年种植面积近3800万亩,为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安徽水稻种业在全国居于前列,今年通过重大科技攻关和良种攻关项目的实施,年育成水稻新品种100个以上,创制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耐高温、抗倒伏、氮高效等新资源,为我省水稻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们经过十多年的研发,近期推出了‘两优5078’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耐高温,潜力很大。”罗所长介绍,该品种日前被评为第三届国际稻米节铜牌奖,也被列为今年农业部发布的水稻34个推广品种目录其中之一。下一步,他们将与种业公司联合开发推广,预计在两年时间将现有的50万亩种植面积进一步推广至100万亩以上,实现更大范围的增产增效增收。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