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语言视角下童谣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原标题:全语言视角下童谣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童谣,作为幼儿语言教育素材的一种,有着朗朗上口、韵律优美、节奏鲜明、生动形象等特点,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自出生之日起,婴儿便会接触到母亲轻哼的摇篮曲,伴随长大会逐步接受大量的童谣作品,幼儿从中能够获得一定的知识和信息。
童谣优美的语句、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可以带给幼儿愉悦感,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成为幼儿语言学习的重要材料,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童谣是如何对幼儿的语言发展产生作用的呢?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童谣这一载体以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呢?本文就此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童谣概述
01
童谣及其特点
童谣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童谣又称“小儿语”“童子歌”“儿童谣”等,是指民间儿童念唱的歌谣。古人解释道:“歌”是有曲谱、有歌词的歌曲,“谣”是不用乐器伴奏,甚至没有固定曲调、唱法自由的“徒歌”。童谣是长期流传在儿童中的一种以韵语创作、没有音乐相伴的口头短歌(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童谣又称儿歌,儿歌一词最早始于周作人《儿歌之研究》中,文中写道:“儿歌者,儿童讴歌之词,古言童谣。”
关于儿歌与童谣的关系,众多学者也有相关的讨论与研究,综合看来,二者大同小异,所以儿歌即童谣,童谣即儿歌,为了前后统一,本文以下主要以童谣一词来进行论述。一般来说,童谣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内容通俗易懂,篇幅短小,易记易唱
朱志强教授曾说,“妈妈语(儿语)这种语言形式最容易被婴幼儿所吸收”,因为这更加贴近幼儿的语言系统和理解水平,易于被婴幼儿同化。绝大部分童谣描述的内容一般为幼儿常见的事物或情境,如最熟悉的《小白兔》,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伴随我们每个人的成长。
小白兔,白又白,
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爱吃菜,
蹦蹦跳跳真可爱,
同时,童谣的语言朴实自然,更加口语化,易于幼儿口头朗诵和流传,很容易记忆学唱,例如《分果果》:
排排坐,分果果,
你一个,我一个,
妹妹睡了留一个。
再如《大南瓜》:
老奶奶,收南瓜,
南瓜甜,南瓜大;
拿不动,抱不下,
来了一个小娃娃。
通过以上作品可以看出,童谣篇幅大多短小紧凑,即使篇幅较长也往往采用顶针修辞或使用反复的手法,或重复相同的语法结构以及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的词汇。如《孙悟空打妖怪》: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
沙和尚,挑着箩,后面来了个老妖婆。
老妖婆真是坏,骗了唐僧骗八戒。
唐僧八戒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
分不出,上了当,多亏悟空眼睛亮。
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
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
这首童谣涉及内容多且长,使用顶针这种格式,环环相扣句句相生,下面的内容自然而然就牵连出来了。
(2)韵律活泼,节奏鲜明,有一定的趣味性
韵律对童谣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儿童喜欢重复性的东西,韵律就是一种具有重复性质的语言规律,相同韵脚的重复不仅会让幼儿生发阅读兴趣,也使整个童谣的文气更加连贯。如《小螃蟹》:
小螃蟹,真骄傲
横着身子到处跑,
吓跑鱼,撞到虾,
一点也不懂礼貌。
全首押韵,有明确的韵脚“ao”,朗朗上口、韵律清晰,能够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心里天生就有对语言韵律和节奏的敏感,经过童谣的浇灌,幼儿心里的语言萌芽就会飞快地破土成长(朱志强,2010)。
Chukovsky(1963)指出,押韵的词或音节会增加儿童模仿的快乐,年龄越小的儿童对重复中的押韵就越感兴趣,能够帮助孩子记忆事物。就像成人记忆电话号码时一般会把一串数字分成几个部分:xxx/xxxx/xxxx,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可减少记忆压力,带来愉快的发声体验,而趣味性正是幼儿喜欢童谣的原因之一。例如儿歌《小猫照镜子》,童谣中描述了一只不爱洗脸的小猫,像极了不爱洗脸的幼儿自己。
小花猫,不害臊,
不洗脸,把镜照。
左边照,右边照,
埋怨镜子脏,气得胡子翘。
02
童谣的种类
作为在历史长河中口口相传的文学作品,童谣形式种类多种多样,儿童文学中将童谣分为字头歌、连锁调、颠倒歌、数数歌、游戏型、摇篮曲、问答歌、绕口令、谜语歌等。
(1)字头歌
字头歌每个句子的句末字词几乎完全相同,以相同的字头来表达无限的意象和无尽的趣味,如《头字歌》:
天上日头,地下石头,
嘴里舌头,手上指头,
桌上笔头,床上枕头,
喜在眉头,乐上心头。
(2)连锁调
连锁调多以“顶针”的手法构成,前句的结尾词作为后句的开头,比如《虫虫虫虫爬》,前一句的结尾是后一句的开头:
虫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
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
青蛙青蛙跳,跳到鱼儿家。
鱼儿鱼儿游,游到谁的家?
小朋友们跑呀跑,跑回自己家。
再如,《板凳板凳歪歪》:
板凳板凳歪歪,里面坐个乖乖;
乖乖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烧汤;里面坐个姑娘;
姑娘出来梳头;里面坐个小猴;
小猴出来作揖,里面坐个公鸡;
公鸡出来打鸣,里面坐个豆虫;
豆虫出来咕咕容,咕咕容。
(3)颠倒歌
颠倒型的童谣通过有意设定的颠倒式夸张手法描写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自然景象,达到以反衬正的目的。颠倒歌表面荒诞,诙谐幽默,把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渲染得活灵活现,实际上却能够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并且蕴含了大量的知识,在幼儿群体中十分受欢迎,如《颠倒歌》:
忽听门外人咬狗,
拿起门来开开手。
拾起狗来打砖头,
又被砖头咬了手。
(4)数数歌
数数歌是一种数字与文字巧妙结合的童谣,如《娃娃溜滑梯》: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个娃娃溜滑梯。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娃娃笑嘻嘻。
(5)游戏型
游戏型童谣主要指用来伴随游戏时吟诵的儿歌,包括运动游戏儿歌和语言游戏儿歌两种。运动游戏中的伴诵儿歌,如《什么叫?》。这是一首有趣的童谣,将各种动物的叫声融入其中,又以类似猜谜的方式呈现,幼儿可以一边模仿童谣中的声音,一边猜测来学习童谣。
奶奶要我闭眼睛,听听那是啥声音。
嘎嘎嘎,鸭在叫。汪汪汪,狗在叫。
喔喔喔,公鸡叫。喵喵喵,小猫叫。
喳喳喳,麻雀叫。呱呱呱,青蛙叫。
什么叫,我知道,偷偷睁开眼睛瞧。
哈哈,还是奶奶学着叫。
除此之外,按照童谣的内容,还包括知识类,如《端午节》以端午节民俗的相关知识为内容,通过简短四句儿歌,将端午节民间风俗生动地表现出来。
五月五,是端午;
吃粽子,挂香蒲。
五色线,手上缠;
五彩香包系腰间。
快来看,快来看,
河里龙舟争向前。
有些知识类童谣则是以某些动植物、生活用品等为内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象向幼儿传达了无尽的趣味,如《小桔子》:
小桔子,圆又圆,
剥开皮,像小船。
小船儿,开进嘴,
咬一口,甜又甜。
二、童谣与语言发展
周作人说:“儿初学语,不成字句,而自有节调,及能言时,恒复述歌词,只能成诵,易于常言。盖儿歌学语,先音节而后词意,此儿歌之所由发生,其在幼稚教育上所以重要,亦正在此。”(朱自强,2009)
0-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幼儿1岁左右开始说话,但是接触儿歌童谣其实更为早远。无论是哄睡还是陪玩时,通过养育者的哼唱,人类在婴儿期就开始了童谣的学习,这些都会为幼儿带来一种熟悉的、愉快的语言学习环境。因此,童谣在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01
反复倾听,促进幼儿倾听能力的发展
语言发展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整体。语言发展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倾听能力早在幼儿开口说话之前便逐渐形成。语言发展是一个先接收再发送、先输入再输出的过程。而需要注意的是,倾听不同于简单的听到,倾听是一种习得行为,包括听到、注意、辨别、理解及记忆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其认知神经过程更为复杂。
童谣是发展幼儿倾听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婴幼儿接触童谣的机会非常多,日常陪玩或者哄睡过程中,养育者都会通过哼唱童谣给孩子听。最初婴幼儿接触童谣也主要是通过听觉来进行的,每天重复地、不断地进行童谣信息的输入。
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童谣中优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押韵的重复格式以及形象的词语都很容易被婴幼儿牢牢记住,从而促进幼儿倾听能力的发展,如童谣《小白鸽》。这首童谣有节奏、有韵律、生动有趣,幼儿每次倾听都会发出咯咯笑声。
我家有只小白鸽,
羽毛洁白爱唱歌。
咕咕咕,咕咕咕,
就像爷爷打呼噜。
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来说,他们注意力时间比较短暂,所以朗朗上口、押韵又简短的儿歌童谣,可以很好地提高倾听的乐趣,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同时不断重复的句式也能够让幼儿逐渐习惯于语言的结构和发音模式,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词汇、语法、语音的学习都是通过听的方式进行感知的。
同时,在倾听童谣过程中,幼儿知道了词是怎样形成的,进而帮助他们识别话语中的语音模式,所以在反复倾听中可以将语音的用法、语法的使用、词汇的运用等潜移默化在心中,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幼儿语音意识的发展。
02
从尝试模仿发音到熟练朗读,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首先,幼儿的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后天不断的模仿、重复以及运用和表达来发展。幼儿的语言发展是一个不断“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通过大量的反复倾听各种各样的童谣,幼儿积累了丰富的语音经验,待生理条件成熟后这种量变即达到质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从咿呀学语到学会模仿简单的字词,并且学着成人念诵的方式,跟读朗朗上口的童谣。跟读韵律感强的童谣,对儿童而言就好比是在玩游戏,最初幼儿模仿发音,可能不会完整的说出来,但已经可以掌握童谣的节奏和规律,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懂得多,说出来的少”。
比如,他们可以接准所熟悉童谣每个句子最后一个发音,也就是对于韵脚的掌握。如童谣《苹果》:
我是一个大苹果,
小朋友们都爱我,
请你先去洗洗手,
手脏千万别碰我。
练习中大人说前半部分“我是一个大苹……”,小朋友接最后一个“果”,以此类推。其实,不难发现,童谣的韵脚“ao”有助于帮助幼儿记忆和发音。再如《路灯》,幼儿可以很快掌握“ang”这个韵脚:
路灯高,路灯亮,
路灯底下走两趟。
影子短,影子长,
影子和我捉迷藏。
所以不难看出,童谣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可以促进幼儿语音的学习,有助于幼儿准确的记忆和发音,并进行顺利地表达。当幼儿熟练掌握童谣内容和节奏后,成人在朗读童谣时,可任意断句,请幼儿继续补充;也可改由幼儿说成人接的方式进行互动游戏,这些活动都可以促进幼儿语言发音的发展,同时,也能带来一定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其次,语言习得则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是使用并掌握甚至是“拾遗”语言的过程,在不断的倾听童谣的过程中,幼儿还可以积累和吸收各类词汇表达,扩充语言经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日常中得以运用,如《小巴狗,挂铃铛》:
小巴狗,挂铃铛,叮当叮当到集上。
爱吃桃,桃有毛,爱吃杏,杏又酸。
爱吃李子面丹丹,爱吃小枣嘎嘣甜。
在这首童谣中,幼儿可以习得拟声词“叮当叮当”、形容词“嘎嘣甜”等,并且很容易应用到生活中,通过童谣的学习可以使幼儿在自然的语境中潜移默化地习得多种词汇。
三、童谣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在日常语言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乐于进行故事体裁读本的教学,对儿歌童谣的教学关注较少或者教学过程较简单,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进行童谣类体裁的教学,更有甚者会对一些童谣内容本身提出质疑,认为童谣本身存在认知误导,如小班读本《说颠倒》:
颠倒歌,说颠倒。
石榴树上结红桃,杨柳树上结辣椒。
木头沉到底,石头水上漂。
小鸡叼了秃老鹰,老鼠捉住大花猫。
你说可笑不可笑。
非常多的老师认为这首童谣的内容本身是错误的,不应该教给幼儿错误的知识。其实不然,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颠倒类型的童谣,表面荒诞实际却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童谣的趣味性可以带给幼儿更高质量的情感体验。在日常童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遵循感知—理解—欣赏—表达的规律引导幼儿学习童谣。
01
倾听、理解,初步感知童谣内容
童谣语言简练、音韵优美,是一种高度概括的韵律性语言,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能产生愉快感觉。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多次播放童谣,幼儿完整倾听童谣,形成对童谣的整体认知,然后借助图画将概括、抽象的书面语言还原成幼儿能理解的口头语言。如《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午;
吃粽子,挂香蒲。
五色线,手上缠;
五彩香包系腰间。
快来看,快来看,
河里龙舟争向前。
教学中可先完整倾听,然后结合图画帮助理解,请幼儿说说端午节可以做些什么,最后再来整体朗读儿歌。从韵律性语言的倾听转换成口头语言的理解,最后再完整赏析,对于内容较简单、幼儿理解容易的童谣,可以采取这种形式。
那么对于内容较难的童谣来说,可以先结合图画内容由老师讲述,将图画语言转换成易于幼儿理解的口头语言,待幼儿理解内容后,再完整倾听童谣内容,将口头语言凝练为高度概括的书面语言。
如《虫虫虫虫爬》,教师可先借助读本的图画与幼儿一起了解图画语言信息,引导幼儿观察到图画中有一只毛毛虫,慢慢地爬呀爬,爬到了小蝴蝶的家。然后教师说:“有人把这个故事编成了很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接着出示儿歌,从口头语言过渡到韵律性语言。
在转化过程中,可以是逐句转换,用口头语言理解一句内容,接着用韵律语言表达出来,再学习第二句;也可以是整首儿歌转换,口头语言理解完整内容后,再出示整首儿歌。对于内容较难理解的儿歌教学,可以采取这种形式。
02
采用多种方式赏析童谣的韵律和节奏
童谣的语言优美,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上,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童谣的韵律和节奏,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幼儿掌握童谣的韵律美,让幼儿在童谣中体会童趣与快乐。
首先,可以通过音乐伴奏来感受童谣的节奏、意蕴、韵律,音乐的选择要和童谣的情感基调以及节奏相契合,如《中秋节》:
八月里,桂花香。
中秋节,看月亮。
月亮圆,月饼甜。
欢欢喜喜庆团圆。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节传统习俗的童谣,图画呈现了满路的桂花树、圆圆的月亮、月饼、一家团团圆圆欢度中秋的情景,与童谣中的诗意语言一起共同描绘了月圆花香的美景,营造了喜庆团圆的氛围。所以应该选择欢快的、节日氛围风格的音乐,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阖家团圆的氛围。
其次,还可以通过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来辅助幼儿感受节奏性,或者变换节奏朗诵,如拍拍手、跺跺脚等基本肢体动作的加入,《中秋节》这一首童谣也可以配合动作,边表演边感受。
最后,教师还可以在朗读过程中通过断句、重音的改变或者可以改变句子的结构的方式帮助幼儿达到感受节奏的目的,比如《小白兔》:
小白兔,白又白,
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和青菜,
蹦蹦跳跳真可爱。
这首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谣,每个字后面加上一个“了”,改变后节奏更加欢快,趣味性更强了。
小了白了兔,
白了白又白,
两了只了耳了朵了竖了起了来,
爱了吃了萝了卜了和了青了菜,
蹦了蹦了跳了跳了真了可了爱。
03
开展拓展活动,赏析基础上迁移运用
在理解童谣内容,多次朗读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拓展活动,鼓励幼儿表达,进一步赏析文学的美。
(1)组织仿编创编童谣活动
引导幼儿借鉴原有童谣的语言格式,更换内容进行仿编或者创编。如《虫虫虫虫爬》,教师可多提供几种相似的动物如蜗牛、小兔、小狗,帮助幼儿理解每种动物的运动方式“爬、跳、跑”,然后引导幼儿进行仿编:
蜗牛蜗牛爬,爬到小兔家,
小兔小兔跳,跳到小狗家,
小狗小狗跑,跑回我们家。
再如根据《雨点沙沙》的内容“小雨点,沙沙沙,花儿开心地张嘴巴”进行仿编:
小雨点沙沙沙,宝宝开心地笑哈哈;
小雨点沙沙沙,猫儿开心地去玩耍;
小雨点沙沙沙,种子开心地在说话。
(2)扩展阅读,感受童谣特殊文本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童谣分为很多种类,在学习某类童谣后,还可以拓展更多的同类型或者同主题童谣给幼儿听,例如《巧巧和乔乔》:
提一个小孩叫巧巧,
巧巧哥哥叫乔乔。
乔乔划船带巧巧,
巧巧要去看姥姥。
欢迎巧巧和乔乔。
这首童谣属于绕口令类型的,而且具有“顶针”的特点,所以还可以再学习有关同类型的童谣,如《墙上挂面鼓》:
墙上挂面鼓,鼓上画老虎。
老虎抓破鼓,拿块布来补。
不知是布补鼓,还是布补虎。
另外,除了同类型的童谣,还可以进行同主题童谣的赏析,如《春节》:
春节到,春节到。
穿新衣,戴新帽。
剪窗花,贴对联,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家家户户真热闹。
阅读后,可以再阅读《新年来到》,类比赏析两首童谣之间的共同之处,比如都有相同的韵律韵脚“ao”,同时,内容表达上都展现了春节时热闹非凡的场景。
新年来到,人人欢笑,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太太要块大年糕,
老爷爷要顶新毡帽。
童谣,是伴随每一代人成长的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的宝贵资源。童谣带给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幼儿的启蒙读物。经典的童谣把语言和生命的需要融为一体,在幼儿教育阶段发挥着其独有的巨大价值。
童谣不仅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幼儿的语感以及幼儿的词汇运用能力。因此,作为学前教育者,我们更应该用好童谣,让幼儿体验童谣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
参考文献:
[1]周兢.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南京师范大学.2015.
[2]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朱志强.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5.
[4]李招凤.幼儿诗歌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价值研究.2020.
[5]朱志强.幼儿文学:学前教育的珍贵资源.2010.
[6]郑娟娟.汉语儿歌与儿童语音发展研究.2020.
图画书阅读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变式
早期阅读教学方法与策略
幼儿绘本书单+阅读指导策略,轻松缓解幼儿的阅读障碍
0-18岁儿童阅读发展路径
不同年龄段幼儿阅读教学指导策略
培养不同家庭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策略
让阅读区变成“悦读区”——从区域教研中发现的“小妙招”
故事结构教学对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促进
幼儿阅读策略的发展及早期阅读材料选择
幼儿园如何开展早期阅读?
关注“奕阳教育”了解更多学前教育资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