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B 2023】 暖场活动回顾之研究生论坛

  2023年4月11日下午13:00,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十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3年全国学术大会暖场活动研究生论坛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G馆G206进行,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茜、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王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陈道明等18位同学,分享近期的研究成果。本次研究生论坛由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毛开睿教授主持。

  首先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张茜同学分享了关于Wnt 信号介导线虫的跨代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和长寿机制的相关研究。研究发现秀丽隐杆线虫中的神经元线粒体扰动诱导的系统性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 (UPR) 可以传递给后代多代。此外,使用野生秀丽隐杆线虫菌株进行杂交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支持母系遗传更高水平的线粒体基因可以在后代中诱导“UPR”。结果表明,神经系统可以通过增加种系中的线粒体 DNA 来跨代传递压力信号,让后代更好地应对预期的挑战。

  来自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王柯同学分享了关于CD147-K234的二甲基化通过增强乳酸输出促进NSCLC的进展方面的成果。研究表明CD147-K234me2 和氨酸甲基转移酶 5A(KMT5A)的过表达增强了 NSCLC 细胞中的糖酵解和乳酸输出。并通过临床分析,CD147-K234me2 的高表达与癌症进展和总生存期显着相关,并在 NSCLC 患者中具有预后意义,有望成为NSCLC极具前景的治疗靶点。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陈道明同学分享了关于解剖学上不同的成纤维细胞亚群决定皮肤自身免疫模式的相关研究。通过结合患者皮肤样本的单细胞分析、细胞类型特异性基因敲除和植入实验,发现在白斑皮肤的多种 IFN-γ 反应细胞类型中,真皮成纤维细胞是通过分泌趋化因子募集和激活 CD8+ 细胞毒性T 细胞,并将间充质亚群确定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治疗靶点。

  上海科技大学李扬汇报了关于脂肪组织驻留Treg细胞的发育轨迹及其代谢调控功能的相关研究,揭示了生理和病理环境中胰岛素信号如何通过HIF-1α/Med23-PPAR-γ轴来调节脂肪Treg不同亚群间的动态变化和生理功能,客观解释了之前其他国际团队以组织驻留Treg细胞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时得出的相互矛盾性结果及疑惑。该发现为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重症患者临床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

  同济大学杨光同学分享了表观环境与转录因子互作的相关成果,通过转录因子的足迹分析寻找到了SCNT 胚胎中潜在挽救靶点Dux,并成功进行了精确的SCNT挽救。结果表明,转录因子除具有体外重编程潜力外,还能够在体内直接赋予体细胞以全能性从而成为一种新型SCNT辅助途径。

  复旦大学谢柱同学对长链非编码RNA的编码调控及其短肤产物如何作用于细胞增殖相关研究进行了汇报。从神经发育障碍和肿瘤等细胞增殖异常疾病的转录组中,鉴定到LINCO1315基因参与发育过程,该基因转录亚型2编码一段93个氨基酸且稳定表达的短肤(ORF) 的翻译受到其5‘UTR序列RNA水平的G四链体结构调控,当抑制内源性LINC01315的表达可以显著遏制脑胶质瘤细胞系的增殖生长。并表明ORF 通过竞争性结合负责核内YAP磷酸化的PRP4K激酶而导致YAP不能常出核而被ORF带入核的GNAO/11突变体,能够在转录水平进一步下调PRP4K表达且降低PRP4K与YAP的结合,本研究率先揭示了GNAO/11 突变体致瘤致病的新机制,开了短肤鉴定和功能研究的新思路。

  河南师范大学潘新同学所在课题组发现TRβ特异性激动剂GC-1可显著逆转多种肺纤维化模型。转录组、谱系追踪和类器官等方法揭示GC-1主要通过调控AT1细胞分化促进肺泡再生发挥治疗效果。体外荧光素酶报告系统、ChiP-qPCR以及体内CKO确认了GC-1主要依赖KLF2和CEBPA发挥功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岩同学围绕一个小脑高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Gm2694进行了分享。Gm2694在脑中表达众多RNA剪接异构体,其中一个异构体PM在小脑颗粒细胞中高表达,其以剪接异构体特异性方式调控临近蛋白编码基因小脑肽Cbln1的转录,在小脑的突触完整性和运动功能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大大拓展了lncRNA在剪接异构体和细胞组织特异性相关领域的功能和分子机制研究。

  四川大学周玲玲同学所在团队联合运用二代、三代空间转录组测序和单细胞去卷积分析,解析了DMG和GBM空间特异的转录剪接特征、细胞组成和微环境调控机制。在DMG中发现了之前未报道的胚胎神经干细胞样细胞亚群(又名放射状胶质细胞样细胞,Radial glial stem-like cells,RG-like细胞)及其空间特异的分子特征,并利用人神经干细胞源DMG模型证明了FAM20C是调控DMG RG-like细胞在神经微环境中侵袭性生长的重要基因。

  西南大学赵方莹同学围绕“Notch信号调节斑马鱼小胶质细胞成熟和溶酶体降解”进行了汇报。基于小胶质细胞早期胚胎发育的特征,通过ENU正向遗传筛选获得小胶质细胞分化缺陷型突变体baxcq55,进一步研究揭示脑微环境分子Bax一方面通过经典促凋亡功能吸引小胶质细胞前体迁移入脑,另一方面通过CaMKII-CREB–dlb信号轴激活小胶质细胞Notch活性,继而诱导分化成熟。表明神经元微环境的Notch信号网络在小胶质细胞早期分化成熟及溶酶体降解过程中不可或缺,这将为靶向小胶质细胞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线索。

  厦门大学李佳薪同学通过构建多种小鼠肝癌模型,分析早期阶段的肝脏组织并结合肝癌的临床样本,发现在肝脏早期肿瘤病灶及小肿瘤中普遍存在糖原过度累积的现象。通过显微切割技术结合RNA-Seq测序,对比分析早期肿瘤病灶组织与邻近的正常组织,发现糖原分解酶G6PC在癌病变区域表达显著下降,可能是造成早期癌灶糖原累积的重要因素。过多糖原累积能自发地形成液-液相分离,并且糖原能够通过糖原结合蛋白Laforin与Mst1/2相互作用,将部分Mst1/2包裹在糖原液滴中并以此来抑制Hippo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邵海莉同学分享了关于FUS 在进化上抑制几代人之间的乳汁分泌效率的相关研究。报告了融合肉瘤 (FUS),一种 RNA 结合蛋白,在进化上促进了世代间能量转移的效率。临床上,FUS水平与哺乳期妇女的mik水平呈负相关。从机制上讲,FUS通过影响细胞周期抑制剂p57Ki2的mRNA稳定性来调节乳腺上皮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从而调节乳汁分泌,为母体临床筛查和干预泌乳不足提供潜在目标。

  来自内蒙古医科大学的信强同学发现串联表达的六个保守反义RNA能显著抑制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以及8种人类冠状病毒,抑制率达90%以上。此研究对治疗新冠病毒变异株和将来新生的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等引起的疾病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可用于研发广谱抗冠状病毒药,具有应用前景。

  空军军医大学张任宇同学汇报了关于UBE2S通过调控VHL/HIF-1a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糖酵解相关研究。首先在1423个泛素相关基因中鉴定出在HCC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UBE2S,并发现了调节 UBE2S 表达的上游转录因子 E2F2,揭示 UBE2S 促进了泛素化介导的VHL降解进而促进了HIF-1依赖性糖酵解,为HCC患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抗肿瘤策略。

  贵州医科大学赵砚驰同学汇报了关于斑马鱼选择性激光诱导的内腔血栓形成作为解决基本初始炎症细胞因子的通用模型系统相关研究。所在团队成功地建立的静脉血栓形成模型使血栓形成高度可视化,为研究炎症因子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可行且有力的方案。可作为一种新的静脉血栓形成模型,用于探索血栓形成的详细动力学和潜在机制。

  山东体育学院鹿智敏同学分享了基于单细胞测序的小鼠肥胖发展过程中附睾旁脂肪组织免疫微环境变化分析的相关研究,证明了随着肥胖的发展,肝组织切片脂滴显着增加,并且脂肪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显着变化,导致脂肪细胞增大,脂质代谢(合成)增加,以及增强炎症反应。

  南开大学能姗姗同学汇报了Ddx39能被端粒结合蛋白Trf1招募到端粒,Erk2磷酸化Ddx39的Y132/8,Erk对Ddx39的磷酸化削弱了其与Trf1的结合,从而从端粒处释放Ddx39,Ddx39的缺失会增强ALT活性促进端粒延长;Ddx39还可以通过HAT1调控H3K27ac在增强子或启动子处的富集调节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总之,研究揭示了Ddx39在ESC分化和端粒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兰州大学朱占武所在团队在体外实验证明GDOWN1(Pol II的强结合因子)对转录各时段有调控作用,且发现GDOWN1主要定位在细胞质,首次在细胞内证明GDOWN1通过降低RPB1的蛋白水平抑制全局转录,并潜在调控细胞应激。结果在全局转录调控相关的理论及应用层面均有重要意义。

  原标题:《【CSCB 2023】 暖场活动回顾之研究生论坛》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