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生活|都市采桑
刷朋友圈,看到朋友发了两张刚孵出的蚕宝宝照片,配文是:点点小朋友的科学作业,放在冰箱里两个月,拿出来一个星期,终于孵化了!求助万能的朋友圈,哪儿能采桑叶?
我立马不厚道地笑了,风水轮流转,苍天饶过谁,这采桑叶的烦恼,几乎是每个三年级生家长都要经历的。
记得我家孩子三年级时,捏着老师发的一个小小的透明塑料袋儿,献宝似地给我看袋子里那几粒比芝麻还小的黑点儿,我一看,脑袋顿时嗡地一声大了!蚕卵孵化后那蠕动着令人一看就起鸡皮疙瘩的肉身姑且先不提,更为头疼的现实问题,就是喂蚕的桑叶到哪儿采呢?
我对桑叶的最初印象来自汉乐府里的《陌上桑》:“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短短十个字,却极富画面感,让人对这种闲适美好的田园风光心生向往。
可在现实的都市里,桑树并不常见,偶尔在某个角落处自生自灭地长着棵野桑树,平日里谁也不会留意到。但一到四五月份,却常看到有人在那树下垫砖踮脚,努力将枝条拉扯下来采桑叶。这种野桑树,因为无人修剪打理,多生长得恣意高大,而只要手所能触及的枝叶,都是光秃秃的,树顶却亭亭如盖。
原来家长们的心中都有份“杭城桑树分布地图”,这桑树不管长在哪个犄角旮旯,都会被有着猎犬般灵敏嗅觉的家长们发现,铭记在心,口口相传:西溪湿地什么地方有几棵桑树;万向学院老校区教师公寓后面有一棵大桑树;吴山上也有几棵桑树;北山街党史展览馆内,有棵桑树王,是杭城最大的一棵桑树……标注详细专业得连园林管理处的工作人员都要自愧弗如。不过这些都是零散分布,而且野桑的桑叶品质差,叶片小而粗糙,水分少,表面还有短绒毛,并不是很适合喂蚕,只能说聊胜于无罢了。
其实《杭城桑树分布地图》里有个隐藏菜单,在这熙熙攘攘的繁华都市里,藏着两片颇具规模的桑园,只是能在寸土寸金的都市里生长的桑林,身份自然是非同一般,都是搞科研用的。其中一片位于浙大华家池校园内,是浙大特种经济动物科学系的研究基地,这个系的前身就是蚕桑系,成立于1927年,为当时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改称“国立浙江大学”)劳农学院的五个系之一。1934年,农学院从笕桥迁到华家池,开辟了这片桑园供教学科研之用,可谓是系出名门,源远流长;另一片桑林则是农科院蚕桑研究所的,自然也是供科研所用。华家池的桑园,最初是半开放式的,有家长带孩子来采上几片,一般也不加以阻止,但架不住采得人越来越多,只得围上高高的铁栅栏,并立一块醒目的警告牌,上书:“此处桑树系科研所用,随意采摘等同偷盗行为,希望家长以身作则,不要给孩子错误的示范!”警告牌上的语气很严厉,可仍挡不住一些采桑心切的家长,栅栏边缘手臂之所能触及的一圈桑树,几乎片叶不留。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乡下有亲戚的好处来了,杭嘉湖地区素来是蚕桑之乡,嘉兴、湖州农村多少还是保留了一些桑园,就有孩子爷爷奶奶每周特意回老家一趟,采上一大包桑叶带回来,存放在冰箱里,供一周喂养所用。而孩子、家长之间互赠桑叶,则是升华友谊的绝佳途径,受赠者无不感激涕零。
当然桑叶还有个来处就是网购,在电商如此发达的今天,无所不卖的电商当然不会错过这等大好商机,只是网购的桑叶常有猫腻,孩子的一位同学养的蚕吃了网购的桑叶,一夜之间全部毙命,辛辛苦苦养了一个来月,眼看着就要结茧了,却惨遭不测,孩子哭得那是肝肠寸断,行家判断说那桑叶上有农药残留;还有位同学的妈妈网购了两大包桑叶,卖家很大方,买二送二,附送了两小包蚕种,别小瞧那两小包蚕种,这一孵出来就成了无数条,每一条都嗷嗷待哺,桑叶需求量激增,想扔掉孩子不肯,大人也觉得罪过,只得隔天就要网购上几大包,那妈妈直叹如今的商家花头经太透!
不过后续倒是很有意思,那两小包蚕种,最后竟然收获了足足两纸箱的蚕茧,同学妈妈特意请了我们家奶奶帮忙将茧子煮开剥出丝绵,最后给孩子做了一件丝绵小袄!算是真正见证了从蚕籽到孵化到养蚕到结茧到缫丝到成衣的全过程,别说孩子了,大人都觉得眼界大开。
哎,都市里的孩子养蚕,长见识,增学问,添趣味,却大不易。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