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跑崩”发生在赛前重点课上!
对于大众跑者来说,“跑崩”一词并不陌生。训练中“跑崩”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但是,当“跑崩”发生在赛前重点课上,就会让大家瞬间没了信心和方向。
针对此话题,不少大众精英跑者也是纷纷留言,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焦虑:
找不准比赛目标配速了
对自己的竞技状态表示怀疑
是否需要放弃本次比赛
感觉此前的训练白练
说明还是不具备这个能力啊
这一次,准备佛系完赛了.......
赛前,大众跑者想通过好的训练数据给自己树立比赛信心,这种心理暗示对取得好成绩非常重要。
其实,专业运动员更看重赛前训练数据,但是一旦运动员求胜欲望过高,必然就会导致在赛前跑的太兴奋,重点课的强度跑的太高,就会导致竞技状态出早了,真正到了比赛时,竞技状态全无,这就是专业队教练员常说的“练过”了。
运动训练强调的是周期训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一堂课的训练数据和完成质量固然重要,但还不能完全说明运动员的当前运动能力和竞技状态。
运动员具备怎样的运动水平和竞技状态,还是要结合这堂课的训练过程(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问题出在哪里),以及结合此前的周期训练效果,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
那么,当“跑崩”发生在赛前重点课上,大家该如何积极面对这种现象。首先,对“跑崩”的原因展开分析。
“跑崩”到底是因为实力不够?还是节奏控制不好?还是另有其他原因?众所周知,导致“跑崩”的原因有许多。比如:训练不系统,起跑配速过快,训练环境(场地、气候)不佳等。
那么,我们就要针对以上各个要素进行分析。训练不系统,会导致后程能力不足、竞技表现稳定性差;起跑配速过快,会导致体能提前消耗以及乳酸堆积过快;训练环境不佳(如:高温),会影响运动员竞技状态正常表现。
如果以上现象都不存在,那么导致“跑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堂课的配速目标定的过高,也就是训练水平不具备这个能力,从而导致无法顺利完成预期目标。
现实中,无论是大众跑者,还是专业运动员,遇到重点课和比赛时,都会异常兴奋,运动员很容易被身边的队友或对手带乱节奏,从而忘记自己的赛前目标配速。
前些日子,现役中国最好的马拉松运动员代表董国建、彭建华参加首尔马拉松,在与非洲军团的比拼中,也会杀红了眼,跑的过于激进。首尔前半程,董国建跑了62分32秒(仅比半马国家纪录慢2秒),导致后程略显吃力,从而影响到最终成绩。
赛后,董国建恩师张国伟指导也复盘了本场比赛。张指导说:首尔出征前,董国建的状态其实很不错(前程差2秒破国家半马纪录,确实是爆棚的状态),也是具备打破国家纪录的实力,如果前程能够控制在63分10左右,比赛成绩会更好一些。
当然,首尔比赛当天的温度确实高了一些,影响到运动员的正常发挥。不然,董国建、彭健华以及小将仁青都会有更好的表现。
总之,在中长跑训练中,“跑崩”已成为训练的一部分,即便“跑崩”发生在赛前重点课上,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和焦虑,更不必怀疑自己此前的辛勤付出。
而是要认真复盘,全面找出“跑崩”的原因,再次分析此前的训练数据,确定当前自己具备的真实训练水平,从而更加科学、理性地制定比赛配速目标,并在比赛中严格按照自己的赛前目标配速进行比赛,就能避免“跑崩”现象的发生。
对于大众跑者而言,只要在比赛中能够将自己的真实训练水平展示出来,就是对自己此前训练的最好回应。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