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望远:“我的三重身份”

  做一名好“老师”

  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和家国情怀

  做一名好“师傅”

  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

  做一名好“长辈”

  护航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教30年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宗望远教授

  用“三个身份”

  引领者一届又一届学子们登峰望远

  宗望远老师(受访者 供图)

  “做一名好老师”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是嘴上说说的,要真正付诸于行动。”宗望远说,学生要成为国之栋梁,具有家国情怀和优秀品格是基础,老师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宗望远老师(右一)在援疆期间合影(受访者 供图)

  2008年,作为中组部的援疆干部,宗望远到塔里木大学工作。三年的援疆经历,让“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深深印在他的心中。每年新生组会,宗老师的援疆故事也在同学们心中激荡起为中华复兴而读书的涟漪。

  深受宗望远老师影响的赵颖彪(左三)来校作分享(受访者 供图)

  赵颖彪便是深受影响的学生之一。“那时的我,在去东南沿海拿高薪offer还是去西藏做一名基层公务员之间举棋不定,导师的一番话让我终于下定了决心。”2016年,这位来自新疆的研究生在毕业前夕找到了导师宗望远。宗望远对赵颖彪说,如果能让自己融入到这伟大的时代洪流中,燃烧自己火热的青春,奉献自己青春的年华,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在宗望远的鼓励下,赵颖彪最终选择去西藏,在海拔3850米的琼结县扎下了根,一干便是6年有余,工作突出的他连续三年荣获县“优秀公务员”称号,荣记“个人三等功”。如今已是琼结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的赵颖彪依然没有忘记导师宗望远曾经对他的殷殷嘱托——“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由于援疆的经历,许多新疆籍学生选择加入宗望远教授课题组。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他也渐渐地总结出了“结合边疆产业定课题,学成归去建边疆”的培养思路。在他看来,学要有所用,既要使平日所学有用武之地,又要将知识播撒在祖国大地上。

  宗望远总说,工科学生是要有大情怀的。2019年,他面向研究生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讲述着我国一项项大型工程背后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这门课让我意识到,作为农业工程专业研究生,我们身上肩负着责任和使命,不仅要把工匠精神深深刻在心中,更要常怀敬畏之心,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21级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贺渊说。

  2022年毕业季,宗望远与学院老师们一起,为毕业折纸鹤(受访者 供图)

  “做一名好师傅”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可这道“门”究竟在哪里,又应该怎么“领进门”呢?作为“师傅”,宗望远有自己的答案。

  宗望远老师指导机器人比赛(受访者 供图)

  “只会在计算机上做仿真、做模拟、做设计、建模型,这样的能力是不全备的”,在宗望远看来,农业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也要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结合学科特点,他一面在校内教学生动手实操方法,一面在校外创造条件供学生开展实践。

  为了让学生熟悉农机产品研发与生产过程,启迪他们创新设计的思想,作为湖北省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联合会会长的宗望远,积极与多家企业建立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上课之余,他时常带着研究生深入企业一线,在企业里做课题,在实践中写论文。

  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受访者 供图)

  开机床、烧电焊、切钢管、接电路、加工试验台架和样机,学生们的身影,活跃在农机企业。2021级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博士研究生李茂说:“在企业实践中,我们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手脑并用中不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中增长了才干。”

  除了企业,田间地头也是农业工程专业实践的“主场”。农机作业对象特性差异大,土壤、作物和机器等互作因子多、工况变化大、控制因素多变,设计的样机究竟怎么样,只有通过田间试验才能发现问题,从而不断改进。

  2018年新疆昌吉吉木萨尔县,2019 年新疆阜康市,2020 年内蒙古呼和浩特武川县,2022年河北张家口康保县、湖北黄冈罗田县……每年油葵、食葵、板栗等收获的季节,宗望远都会带着学生一起去田间地头,测试机械作业性能,在生产中查找问题、优化机械性能。也是在一次次锻炼中,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看到学生们用所学知识帮助农户增产增收,在科研和实践中“独当一面”,宗望远打心底为学生们自豪。

  “做一名好长辈”

  说到宗望远老师,“温暖”是课题组同学们提到最多的词语。

  宗望远老师指导学生论文(受访者 供图)

  2013年,王警梁进入课题组后便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刻苦上进的他很快就被导师宗望远记住。但渐渐地,宗望远发现,王警梁总是一个人默默学习做实验,不爱与师兄师姐交流,集体活动时也放不开。于是,宗望远找他谈了心,当得知是因缺乏自信而“社交恐惧”时,宗望远决定帮助他克服恐惧。

  2014年,宗望远带着王警梁去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在专家学者云集的现场,宗望远鼓励他上台做了一个学术汇报,并创造机会带着他与其他高校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朋辈进行交流。也是在这段的经历中,王警梁克服了对交流的恐惧感,慢慢变得活泼健谈起来,逐渐自信的他,在科研成果上也渐渐有了突破。硕士研究生阶段,他设计出五套果园施肥机械,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也是在宗望远的推荐下,硕士毕业后,王警梁进入武汉理工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

  “没有宗老师的持续鼓励和启发式教育,也就没有今天的我,硕士阶段是我的一次蜕变,也是我的一次涅槃。”如今已准备到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师资博士后的王警梁和记者说。

  一向慈爱的宗望远其实也有严厉的时候。2019年,因课题研究需要,宗望远准备安排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博士研究生连国党到石家庄的一家企业开展食葵联合收获机械的设计研究。因为担心企业生活条件艰苦、科研条件缺乏,连国党迟迟不愿前往。宗望远一边严厉地指出他的思想态度问题,要求他去企业,一边疏导他的思想顾虑,帮助他对接好企业,让他安心做科研。

  没想到,被“赶出去”的连国党到了企业后,很快融入到生产一线。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企业解决了多个问题,在企业实践大半年,连国党得到了企业高度的认可,并发表了学术论文,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他所设计的产品还通过了行业内鉴定,即将推向市场。

  连国党曾和宗望远这样说:“要不是您的坚持,我可能错失了锻炼自己的良机,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您的良苦用心。”宗望远说,像连国党这样被“赶出去”的学生在他课题组还有很多,学生们也会渐渐明白他的用意。

  宗望远指导留学生(中间为博士研究生Khaled Abdeen)(受访者 供图)

  “I feel greatly esteemed and privileged while showing cordial and profound gratitude and respect to my supervisor Professor Zong Wangyuan……Without his guidance and persistent help, this dissertation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在毕业论文致谢中,博士研究生Khaled Abdeen对导师宗望远的感激之情溢于文字。这个来自埃及普通家庭的留学生其实是宗望远“捡来”的。

  2018年,Khaled Abdeen在农业机械专业硕士毕业后,选择华农继续深造,由于其专业的英语表述,在分专业时他被分到了农学方向,这和他攻读的专业大相径庭。在这两难的时候,经过学校协调,他便成了宗望远的学生。

  在宗望远看来,“捡来的孩子一样疼”,宗望远不仅指导Khaled Abdeen课题研究,更关心他在中国的生活情况,帮他克服语言和生活习惯带来的困难。宗望远还时常带着Khaled Abdeen等留学生到雷沃等国内知名农机企业参观学习,让他们了解中国制造,鼓励他们为“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奋斗。

  2022年,Khaled Abdeen在毕业时发表了高水平论文5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读博的经历让他培养了对中国和华农的强烈感情,今年9月份,Khaled Abdeen又将回到华农攻读博士后,他说,华农就是他的第二个家。

  毕业季,宗望远老师与同学们合影留念(受访者 供图)

  知天命不惊个人荣辱,心未甘执念桃李芬芳。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宗望远,从教生涯刚“而立”,但桃李花开已满园。宗望远说,把学生培养好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成就和幸福,他还将继续努力,奋力奔跑在“为中华复兴而育人”的道路上。

  文 | 徐行

  编辑 | 匡敏

  校对 | 徐行 吴晗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微信号:hzau_news_center)

  原标题:《宗望远:“我的三重身份”》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