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高考作文怎么写?看了下面这些你就懂了

  原标题:不知道高考作文怎么写?看了下面这些你就懂了

  (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名师解读]

  (1)“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这三句话是理解材料的重点,也明确了题目的价值取向。材料内容有意识地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挥思辨能力。

  (2)宽泛一点来说,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是功利,是短视;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是励志,是目光长远;把得与失看成过程,是胸襟,是境界。其实,应辩证地看待“得与失”,“得”可能就是“失”,“失”可能就是“得”,今日的挫折就是明天成功的基础,明日的成功又或是将来失败的根源。得失皆在心中,宽广的胸怀、良好的心态、智慧的心境,也是高考作文命题者最希望看到的。

  尽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并非人人能至,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经验也总该让我们放开眼光,穿越得失交叠的迷雾,明白人生全程不可以一时一处论之。人生的不确定性让得失成败互相转化而使人莫名其妙,若吾辈青年全凭此看待人生,势必陷入虚空无聊而不自知。

  人生路上,路过得失,静气须自在。不把得失看成起点,也不把得失看成终点,我们才能拥有静气。那么面对人生之风雨,自然便会有“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东坡气度;踏上坎坷昏晦之路途,才有洞见希望之光的深邃;穿越令人战栗的人生低谷,才能时时寻遇“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被时间磨洗得越久,我们便越该懂得:舍便是得。

  人生天地,取舍间,必有得失。得和失从来都是一种权衡和考量。

  个人得失不计,家国情怀方立。回望风云激荡的百年党史,那无数铁马冰河硝烟战火里辗转的英雄、枪口屠刀下凛然无惧的革命烈士、雪山草地间舍生忘死的战士,哪个计较过个人得失?他们崇高伟岸的精神群像有着洞穿黑暗的力量,他们不计得失,不顾利害,以人生践行家国担当,成就了国之伟业,也成就了民族之魂!当然,我们谈淡然得失、不计得失,也绝不是在矮化个人价值,而是在探寻让人生幸福的密码。说到底,得失是过程,是不停轮转的风景。我们若只把个人所得当成唯一的价值追求,便难免落入叔本华“钟摆”的陷阱,永远在痛苦和满足之间徘徊。人生须获得超越一般功利得失的动力,方能目及浩瀚星空、心怀广宇,超脱俗世价值的束缚,于困境中获得自在。

  孔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邓稼先甘守大漠二十八载,袁隆平于稻田间躬耕一生,他们都将生命植入大地河山,得失不困,乃成其大,心向家国,得失自在!

  (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提供的材料是毛泽东的一段关于“体育之效”的论述,材料的核心是“强弱转化”,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材料切片一

  [切片]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

  [对应分析]材料在谈及强弱转化时,先从体育说起,指出体育可使人的身体发生变化。

  材料切片二

  [切片]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对应分析]这句是论述的核心所在,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强弱可以相互转化,饱含着对滥用其强者的批判和对弱者自强的赞扬。

  材料切片三

  [切片]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对应分析]紧承上面的强弱转化而得出结论,指出所谓“强者”和所谓“弱者”对自己应有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材料切片四

  [切片]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对应分析]这句话有很强的使命意识,告诉生而弱者要自我精进、奋发图强。

  材料中,四个层面的内容有机勾连并衔接,具体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①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②强者如果滥用其强,最终也许会转为弱;③弱者如果不断努力,久之也会变强;④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当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⑤强弱变化或转化的关键是勤自锻炼,增益不能,而不是等待机缘;⑥青年当自强,为国做栋梁。

  在飘摇动荡的觉醒年代,一篇《体育之研究》以铿锵字句振聋发聩,激起民众对“体育之效”的思考,同时也点明了强与弱的相互转化。多少年后,那声音依然回响在我们耳畔,激励新时代的我们强而不傲,弱而不悲,凭借着自我锻炼的意志与行动,成时代之器。

  “肢体怠驰,则百兴俱废。”一个肌体健康的民族,才能为实现梦想而奋斗,才能精神抖擞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洋人曾经讥讽中国人民为“东亚病夫”,蔑视之情溢于言表。在那艰难的岁月,中国人民以羸弱的身体,蹒跚前行于破碎的山河。梁启超曾大声疾呼“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毛泽东也曾在《新青年》上发表刊文,大声呐喊“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长帆当破浪,鸥鸟会凌云。青年当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强健野蛮之体魄。

  “精神爽奋,则百废俱兴”。欲强个人之体格,必有顽强之精神。回望百年前,五四运动开时代之先河,无数的青年,手持先进的精神火炬,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口号。在那个飘摇动荡的年代,是什么给予了五四青年换新天的勇气?是进步的精神。一个人不能没有魂魄,一个国家更不能没有精神的支持。没有魂魄而空有体魄,也只是徒有外表的空心之木,唯有体魂双全,才是真正的强者,更是时代的大器。

  “至强之者始于弱,至弱之者始于强”,正如一把利剑在长期使用后就会变钝,白铁经过锻造冶炼也能成为大器一样,强与弱之间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追忆往昔,欧美列强恃强凌弱,对外扩张侵略,他们用大炮轰开我们的国门,试图用武力征服我们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却最终以失败告终。揆诸当下,技术制裁反倒促进华为自主创新,研制出“华为山海经”系列,震惊世界。历史以其洪亮的声音清晰地告诉我们——滥用其强者终将溃败,勤自锻炼者定夺胜局。生而为强,我便潜心积累,以成更强;生而为弱又何妨?我自潜心锻炼,待来日绽放光芒。

  荀子曾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我辈青年,正站立在时代的风口之上。问国何以更强?唯看吾辈少年郎。生而逢盛世,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做一个“躺平”的青年,在前人树下乘凉。事实上,我国发展仍有许多弱势之处。即使是今天,我国仍然被困在芯片、医药研究等技术囹圄之中。如何在这些弱势领域翻身成为强者,就待吾辈青年交出答卷。

  利剑常用必钝其刃,白铁锻炼大器终成。野蛮吾辈体魄,文明吾辈精神,心怀“强而不傲,弱而不悲”之思想,方可汇青春之我,助力中国以强者之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是一道限定情境的材料作文题,命题紧扣时代主题,以“百年党史”为特定的背景,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关注青年成长与未来发展,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注重对考生进行理想、责任、担当、使命的教育,号召青年要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有家国情怀,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试题材料引导考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人生理想,续写时代华章,建构人生坐标。

  考生在审题立意时,一定要紧扣材料内容,明确“可为”与“有为”的深刻内涵,深刻领悟“可为”与“有为”的逻辑关系。“可为”强调客观环境和条件,“有为”强调主观意识和作为,包含原因、过程、结果等诸多因素,写作时要注意逻辑框架,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进而思考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如何积极有为,如何完成新一代青年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肩负时代重任、续写时代新篇的历史使命。写作时要在论证方法、立意高度、作文形式等上花功夫,深入主题内涵和精神品格,涵养自己的生命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对革命事迹、革命作品等粗浅叙述上。这样才能写出文质兼美、意蕴深刻、思辨性强的高分作文。

  白羽发上插,流星腰后挂,常怀报国志,青春为华夏。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奋发有为的时代。

  千年大国,今朝复兴,百年风雨,今朝已平,脱贫攻坚胜利,“两个一百年”目标在即。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望眼前方,中国的重新腾飞,离不开每个人的奋斗。作为未来接班人的我们,更需要在这个时代,奋勇前行,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努力让自己的青春流光溢彩。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燃烧青春之热血,吾辈当有为。

  夏始人魂,商周岐火,赳赳老秦,巍巍大汉,隋戈三舞,唐唱千秋,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明震四方,清落九州,百年悠悠,中国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国,不惜以己之生命,为中国敲响警钟。

  北京西四牌楼,谭嗣同不惧死亡,慷慨赴死:“中国革命尚未有流血者,有之,当以嗣同始。”铮铮誓言,掷地有声。

  东北白山黑水,杨靖宇率队抵抗,被包围时,临危不惧,放声大笑:“杀了杨靖宇,还有后来人。”重庆渣滓洞,江姐慨然就义:“黎明将至,死亡何惧……九州偌大,吾辈当有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奉献青春之力量,吾辈当有为。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红船破浪,万里长征,艰苦抗战,解放中国,栉风沐雨,披荆斩棘。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于当为时大有可为,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抗美援朝,我志愿军勇士,以钢铁般意志,战胜钢铁武装的美帝国主义。长津湖畔,单衣冲锋,上甘岭间,死守阵地,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终换得中国之安定……华夏执剑,吾辈当有为。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放飞青春之梦想,吾辈当有为。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中国天眼,沧海桑田,绿水青山,九天揽月,五洋捉鳖,无数无双国士,甘忍寂寞,奠定共和国之今日。君可见,超级水稻遍全球,朝如禾苗暮成穗。君可见,遮天蔽日一株禾,千古风流真国士。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国士之风,山高水长……前有先辈,榜样来示范;今朝有我,吾辈当有为。

  以青春之我,燃青春之热血,继青春之民族,建青春之中国。正是可为时,吾辈年少当有为。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词;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唯知跃进,唯知雄飞!

  华夏正可为,青春当有为!

  这篇文章格调高昂劲健,积极向上,紧紧围绕“青年在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展开论述,使人读后精神为之振奋。从句式上看,长短句交叉,骈散句结合,多处运用对仗、排比等句式,既使文章观点更为明确,说理更为透彻,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从修辞上看,文章巧妙化用典故,灵活列举从古至今的“有为”人物,且能够用极凝练的语言加以运用,如“夏始人魂,商周岐火,赳赳老秦,巍巍大汉,隋戈三舞,唐唱千秋,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明震四方,清落九州”,短短几十字就概述出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光辉历史。

  (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实质上是认识自己,规划自己。这是新时代对考生的新要求。围绕“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主题,写作时要处处有“我”,关注自身,审视自我,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对高一的新同学提出希望与建议。这当中至少涉及两个层面:如何画?如何画好?

  (3)具体写作时,可以写以某个人、某件事为“镜”认识、提升自己,也可以写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找对“镜”才能“为自己画好像”,也可以写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高扬爱国情怀,自觉担当时代使命。

  亲爱的学弟学妹:

  见字如面!

  你们就要步入高中的课堂,成为这个校园新的活力源泉。作为一名即将告别这座校园的学长,此刻,我最想与你们分享的是:如何对镜自照,画好一幅自画像。

  画好正气的轮廓。正气是做人的基础品格,正气就是要走正道,就是充满积极向上、正义公平的阳刚之气象。《淮南子》有言:“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孟子说,正义之气不会从天而降钻进你的身体,全凭你自己后天多行义举,多做善事,日积月累。正如孔子所言:“我欲仁,斯仁至也。”将孟子“养气说”和“大丈夫”人格体现得最完美的是南宋最后一位宰相、抵抗蒙军侵略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被俘后被押解到元大都,囚禁在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的文天祥祠。文天祥作五言长诗《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这真是永垂丹青的正气!阅读这些文字,让人身心舒畅、正气凛然。

  画好英气的眉眼。有人说英气是形容男子的,指英武、豪迈的气概。《三国志》这样赞美孙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也有人说英气指女子利落潇洒,比如陈薇院士穿上军装英姿飒爽。其实无论男孩女孩,若论“英气”二字,为国为民方为英之大者,腹有诗书才是气之极致。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王德民院士,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中国油田分层开采和化学驱油技术的奠基人。你看他,剑眉入鬓,凤眼生威,特别是双目之间,英气逼人。论外貌英俊潇洒,论内在含英咀华,论气质英华内敛,论智慧聪明英毅,岂止是眉眼间有英气,整个人都散发英气。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王院士为国家奉献一生,穷究一门学问,再加上原本英挺俊秀,自成一派风流的相貌,这眉眼间的英气,不知道比那些流量小生高到哪里去了。

  画好大气的微笑。无论一个人的地位是高是低,事业是大是小,身份是显是微,评判一个人的魅力如何,关键看大气与否。什么是大气?大气是一种纳百川、怀日月的气概,一种从容大方、胸有成竹的气量,一种成熟宽厚、宁静和谐的气度。具体地说,大气就是拿得起、放得下,说话办事干脆利落,具有君子风范。古人曰,君子要“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管鲍之交”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回想管鲍二人的相处,这又何尝不是一份大气?

  其实,为自己画好像的过程,就是每个人的一部精神成长史。面目可绘,精神难描。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如何过得更有意义?答案就在我们的精神长相里。追求不息,自画不止,人人画好自己,必是人类群星闪耀时。

  (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注] 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明白此点,才能正确理解题干中的“整体”的意思,才能明白“鉴别与取舍”中的“取舍”的意思不是让写作者对四张小图片加以取舍,而是对其中包含的意思进行取舍,如舍弃“不偏不倚”或“停滞迂回”的说法。不管是取还是舍,都必须写出理由,谈好“为什么”。如果写作者仅凭两张或者三张图片大发议论,没有做到“整体把握”,将使作文出现巨大漏洞,造成失分现象。

  (3)材料表面上在讲书法运笔和描红写字,实际上寓意是如何写“人”。写作时,考生可分别针对漫画中的起笔法、中锋笔法、收笔法、描红进行联想,如做人要逆锋起笔,藏锋守拙,不可盛气凌人;做人要守正持重,公正客观,不偏不倚;做人要善于回首反思,总结回顾;做人要敬畏规矩、遵守规则,按照规则做人做事。也可以把四幅漫画连起来整体把握,思考描红与人生、成长的关系,如人生如同描红,写“人”需要写好每一笔,走好每一步;描红如同做人,需要按照规则来进行。还可以发散联想,把四幅漫画比喻成人生的不同年龄段,抒发感悟。

  取素笺,压镇纸,研墨石,蘸浓墨——提笔蓄势,用笔中正,收笔薄发,此乃一字——“人”,也为做人之道。可见,一字纸上出乾坤。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每个人精神的回溯处,是一种为人之道的价值寻源。书法字帖上赫然写着一个“人”字,一撇一捺,看似朴实无华,却是中华智慧。

  唐光雨的漫画作品以逆风之态勾勒出生而为人的首要身影——藏而不露,蓄势待发。

  此笔重在蓄。

  逆风是与命运相反的方向,逆流而行,藏而不露,是沉潜积淀,不骄不躁,不急于求成。如女排将领郎平于逆流中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蓄积多年,才一举翻盘,在赛场上为中国争光。

  再挥笔而下,中锋用笔,不偏不倚,此刻便为择一事而终一生,守住本心,择正而从,择善而终。

  此笔重在正。

  人生之成长,必遇及熙熙攘攘、为利为名之诱惑,必遇及妖魔鬼怪般的邪门歪道,必遇及各种正误之选择,凡此种种无时无刻不考验着人性的弱点。在人格形成的长途中,你我皆需逃出名利场的引力,扶正自己,扶正思想,扶正道路,不偏不私,以成国之脊梁。如屈原虽遇及郑袖之私心,虽迫于靳尚之偏乱,虽困于楚王之昏聩,但永远坚持正道,不偏不倚,成士大夫,成家国之硬脊。

  再提笔,停滞迂回,缓缓出头,禅意尽出。

  此笔重在缓。

  滞不是突出停滞,而是滞势中收锋,是舒缓己怀,余韵方出。舒缓是一种心态,平缓是一种能力,稳缓是一种智慧。为人处事在收尾阶段更需如此,不骄不躁,不急不快。古今之大家,自有高度与格局。于缓缓出头中,有人生境界与涵养、风雅与风度。

  某报告显示,中国很多青少年的理想职业是网红、游戏主播等。这与直播行业的暴利不无关系,但中国的未来完全靠网红支撑吗?黄旭华苦研核潜艇30年,铸大国重器;林俊德扎根大漠53年,参与中国全部核试验;王泽山用了63年才把火药这个冷门专业煨热了。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充满诱惑、急功近利的年代。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使很多人心性浮躁,总想一夜暴富。殊不知,这个快节奏时代更需要我们慢下来,遵从本心,修身养性;更需要我们知蓄、明正、晓缓,守住生命中那些不应该丢弃和流失的信念和理想,守住内心的清明和时代的良知。

  撇捺之间,峰回之恋念,以逆起,以正用,以缓收,展个人人生志向,传国家之精神,彰人类之尊严。

  关注中高考信息通了解更多中高考干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