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事科研活动之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很多刚开始读研的同学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我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科研经历来说说个人建议。

  首先,科研是需要场景的,不同的科研场景下又会有不同的科研方向和科研目标,所以在参加科研活动之前,应该对科研场景和自己的科研目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制定更合理的准备计划。

  科研的重要目标是创新,而创新的基础是要先达到相关方向的知识边界,这就需要查询并阅读大量的专业文献,尤其要关注当前最新的科研成果进展,以便于把握当前的创新趋势,这对于后续开展自己的科研活动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我个人为例,我通常会为刚刚进组的同学安排一些基础的科研任务,比如大数据组的同学会从数据采集和整理开始,数字孪生组的同学会从三维建模开始,同时会要求这部分同学要尽快出一篇综述,我会把第一篇综述作为同学们开启科研之路的起点。

  要想完成一篇合格的综述,需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准备,其一是明确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这个方向既要有研究方法,同时还需要有研究场景,这样方便综述能够从多个方面展开,可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研究图谱。

  其二是要充分阅读相关方向的文献,尤其要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要把这些成果按照研究方法、应用场景和时间线等维度来进行梳理和展开,这个阅读量通常都是比较大的,如果完成一个热门方向的综述,往往至少需要阅读百篇以上的文章。

  其三是充分关注大的创新趋势和积极开展交流。做科研要有一定的科研敏感度,而且在开启科研的初期就要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不仅要时刻关注本方向的科研成果,还需要关注大的创新趋势,毕竟大趋势会对自己的方向产生影响,比如多模态大模型对于强化学习、图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可解释性等领域的影响在近两年就越发明显。

  参加学术交流是开阔自身科研视野并少走弯路的有效方式,所以除了要认真对待导师的组会之外,还应该积极参加技术论坛和学术会议。

  目前我联合多所大学的导师和互联网大厂的企业导师,共同搭建了一个技术论坛,在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网络安全等方向持续开展科研实践、项目实践、创新成果分享等活动,今年还全面开启了科研兴趣小组活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联系我申请参与,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最后,如果有读研、科研相关的问题,欢迎与我交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