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知识产权发展,徐州这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知识产权创造,为产业发展添翼
2022年,徐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IPC分类号增加到91个,新增备案单位422家,受理专利申请3067件,预审合格2027件(其中发明专利1981件,实用新型专利22件,外观设计专利24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1396件(其中发明专利1353件,实用新型专利21件,外观设计专利22件)。
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徐州市已经广泛建立了地理标志培育库。2022年,新获批“沛县冬桃”“睢宁大米”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市已有“新沂毛豆”等地理标志资源23件,其中“邳州白蒜”“丰县牛蒡”“窑湾绿豆烧”等入选省局《苏地优品江苏地理标志精选集》。
点“识”成金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徐州市目前已形成企业专利需求和供给两张清单,认定江苏师范大学等四家高校承担高校专利转化项目,加大在徐高校院所创新成果转化力度。全年实现专利转化5039件,最大单笔转化额322万元。
2022年,中国矿业大学获批省级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利民化学有限责任公司获批省级(工业品牌)项目,“邳州银杏”获批省级商标品牌培育和保护(地理标志)项目,全市实现了省级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全覆盖。
为企业发展引来低成本金融活水,加快“知产”向“资产”转化步伐。2022全年,全市共实现知识产权融资408件,金额27.6亿元,向190家高新企业发放贴息奖补资金1850.67万元。
聚焦“343”创新产业集群,徐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开展“携手企业 同铸品牌”活动,今年将继续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和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建设,推进知识产权贯标“提质扩面”,计划年内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9.5件,力争新增贯标企业100家以上。
为“知”护航
徐州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全省唯一被列入市级督查计划,邳州快速维权中心获批建设,各县(市、区)先后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分中心,知识产权维权机构已经实现全覆盖。
徐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与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携手成立了淮海经济区首家知识产权法庭,与公安、海关、版权等部门建立知识产权合作机制,与徐州市中院建立专利类知识产权民事案件诉调对接机制,与周边城市建立淮海经济区执法协作机制,共同实施2022“铁拳”“蓝天”等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有效形成对侵权违法行为的合力打击态势。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全覆盖
近年来徐州市知识产权载体建设有效增强。
2022年徐州经开区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邳州、睢宁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贾汪、沛县等5地获评省级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区域,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沂经济开发区被确定为省级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园区)。
继续开展市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认定工作,认定15家市级公共网点,创建2家省级公共网点,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3家,省级网点6家,市级网点31家,实现国家、省、市三级立体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络全覆盖。
徐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全省率先打造“云享数据 知享服务”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大数据引领支撑作用,整合优质资源,汇聚1.6亿条专利数据及近7000万商标数据,形成强大的数据支撑。
搭建了与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官方信息库的一键直达渠道,海外专利信息、江苏主导行业专利数据等特色门类数据信息“应享尽享”。
来源:徐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