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过一次寿,儿女离一个婚,现在就剩我了,今年我不敢回去”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很多人都渴望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一家老小其乐融融团聚在一起的场面,想起来就让人心里一暖,整个世界都明亮起来。

  美好的愿望人人都有,真正得偿所愿的少之又少。因为这些愿景的实现不仅需要发生的条件同时具备,也需要及巧合的运气。四世同堂的家庭,不仅需要年轻者自愿生育,也需要年迈的老人身体依旧硬朗健康,还需要所有人都有同气连枝抱作一团的共识并且愿意为之努力。

  幸福家庭的产生不容易,不仅需要天时地利,还需要合适的人文地理。但一个不幸的家庭,只要成员内部出了问题,由盛转衰只是早晚而已。

  年少的孩子童言无忌,所有人都会对他秉持包容之心,不管犯下再大的错,孩子总不至于被家人单独推出去。这样的人虽然重要,牵动着全家人的心,但因为行动能力有限,认知水平不足,再折腾也翻不了天。

  

  青春壮年的孩子虽然仍然被称为孩子,但一言一行都有了规矩,遵守社会道德,严守做人底线。更因为要对家中老幼负责,对老人尽孝,当孩童标杆,对自身行为规范更加严苛,就算有翻天覆地的能力,也不会轻易做出这样的决定。

  最能牵动全家人的,除了孩子,就属老人。因其特殊的身份地位,被家中所有晚辈郑重相待;又因其逐渐减退的健康生理状态,成为最不稳定的存在。他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都是全家人关注的问题,除了自觉,更因为道德廉耻让他们必须使老人有所依。

  因其地位的重要性,一个家教良好的长辈可以不知不觉间造福子孙后辈,一个不知轻重的长辈也能轻易将儿女的幸福毁于一旦。

  这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希望各位长辈能够用恰当的方式疼爱儿女,别好心办坏事,难道回了他们苦心经营的家庭。

  

  上了年纪存在感低,不听劝告非要热闹办寿礼

  似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是父母的天性。孩子成绩出了问题,报补习班毋庸置疑;孩子心理出了问题,找心理咨询必须马不停蹄。

  所有的时间精力和积攒了数年的积蓄,为了孩子,都耗费完也在所不惜。

  孩子小的时候比成绩,长大了以后比工作;自己年轻时和人比孩子,上了年纪更愿意比家庭。子孙儿女是否孝顺恭敬?孩子们的工作生活是否顺利?谁获得了更高的荣誉?都可以被参考进去。

  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嘴上说的再滴水不漏,没有亲眼看见,始终都缺乏说服力。

  

  加上年纪大了,孩子们又都忙于工作生活,少有时间回家看看。有时间抽空聚一聚,既可以让自己不那么孤单,亲眼看到孩子们生活美满,才能放心没有遗憾。

  但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团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团聚?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兴师动众并不适合所有人,在家里齐聚一堂也有意义。

  我已经和妈妈再三协商,现在的年纪不适合大操大办,家里的情况也刚刚有所好转,如此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每年过寿让儿女承担,不顾实情让孩子家庭被毁

  老人的脾气要是倔起来,没有人能够轻易改变。就算你说的话再有道理,他不搭理你也拿他没有办法,反而还要担心态度太过强硬是否会让老人寒了心。如果没有真的想明白,在心里有了隔阂,出现突发情况会不会大家都后悔莫及?

  说到底还是顾念着养育的恩情,母亲再无理取闹,也有情可依。何况上了年纪,很少再有欲望去得到什么东西,如果只在一件事上有要求,身为子女,不能不尽力满足。

  所以最后,还是我们为人子女的先低头,答应给母亲操办寿礼。本以为只是一时兴起,没想到一办就连着几年没有消停,偏偏老人的要求还越来越高,每年的寿礼越办越盛大,耗费也越来越高。

  不知是不是因为觉得自己时日无多,明明热闹非凡的寿礼,每次都能让老人大发感慨。今年对办寿礼的大女儿说三道四,把她家里的问题翻个底朝天;明年对办寿礼的二儿子推心置腹,教他要把婚姻大事处理干净……

  

  人固有一死,放过自己也放过儿女亲家

  明明都是一番好意,希望众多儿女能够处理好生活中的问题,不要再让她担心。在说出口的瞬间,却都变成了捅破窗户纸的诱因,每个人家里上不得台面的问题,都被她当做案例一个一个刨根问底。

  老人觉得一家人少有机会团聚在一起,孩子们生活中的问题,她多多少少都能指点迷津。身为母亲,她已经上了年纪,除了这件事还力所能及,别的她只能在旁观望犹豫。

  每次替孩子们剖析完家里的问题,她都觉得自己重新变成了一个称职的母亲,弥补了在平时生活中没有办法照顾到的情绪。可她不知道,每一次办完这样的寿礼,总有人回家就不得安宁,那些费心费力维持的和平,被这样摊开来追根究底,不管是谁,心里面都会有脾气。何况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些问题都是各自的隐私。

  

  所以,我妈过一个寿,儿女一个婚,现在就剩我了,今年我不敢回去。

  不是不愿意一家团聚,我也知道妈妈只是想力所能及承担起当妈的责任和义务而已,可她实现自我价值感的方式实在是太过直接。我怕稍有不慎,以前和妈妈敞开心扉谈的那些小秘密,就会成为让我当众下不来台的问题,也变成让我和丈夫心里面有隔阂的根源。

  妈妈是孩子而已,可有些曾经谈论的话题,在我们有了各自的家庭以后,都不应该再被提起。

  

  年龄不是理由,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不是真正的快乐

  很多时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话,就能给人很大安慰,让人增添勇气,使人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语,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阵阵的严寒。

  与人相处,让别人舒服,自己才能舒服。以良言示人,给人以温暖,别人也会如镜子一样反射阳光;若总是对人恶语相向,别人也会把满心的怨气反倒回来。

  当我们微笑地面对他人时,别人也会以微笑来回报的;当我们恶意中伤他人时,别人也是会以牙还牙的。

  生活中,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也要设身处地多为他人想想,将心比心照顾一下别人的感受,不要强人所难。

  

  很大一部分老人在进入花甲、古稀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心态,退居二线与角色转换所带来的不适感与日俱增,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趋向。此外,很多老年人虽然进入了养花遛鸟的老年生活,但精力却依旧充沛,以往的人生中又积累了太多的憋屈、隐忍,这些不满情绪也因为年老找到了一个释放的出口,当他们发现社会对他们束手无策之时,就更加变本加厉、肆无忌惮。

  年龄和胡子可能是一种足以自傲的资历,但却并不意味着可以收获尊敬,更不意味着可以肆意妄为,年轻时不能做的事,老了同样不能做。

  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都不愿做的事又怎能强迫人家去做呢?我们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只顾及个人感受,而忽略他人感受。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有违道德常理。

  今日话题

  如果你是因为妈妈过寿被迫离婚的女儿,你会选择如何和执迷不悟的妈妈继续相处?

  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