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为何会输掉淮海战役?这么多派系内斗,我军:能赢那才真奇怪

  随着电视剧《大决战》落幕,很多人物和探讨也尘埃的落定。特别是在淮海战役中,国军的失败真的是必然。这个中原因,除了华野和中野齐心协力作战,以及后方人民的无私支援之外。

  还有一点就是国军内部“大聪明”的操作,自己把自己玩垮。

  

  在淮海战役中,总指挥刘峙能力不足也就算了,关键还党同伐异,弄得下面人怨声载道,而下面的军官们也在相互拆台,根本就不能拧成一股绳。因此,国军别看在徐蚌战场(淮海战役)上的80多万大军,都是自己中央军系统,但中央系内部却是各种小团体,你方唱罢我登场,无尽的内耗,也让其始终不能发挥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与我军决战,相反战役一开始就将自己玩脱,陷入绝境。

  那么?在淮海战役期间国军派系斗争有多激烈和复杂呢?

  

  国军中央军派系

  先来看看三大战役期间国军的派系,从1946年开始除了山西的晋绥军和中南的桂系以外,像以前老牌的湘系、川系、粤系、西北军、东北军系都已经让中央整合的差不多了。在中央主要有几大派系,分别是:

  “小总统”陈诚的土木系:所谓“十一为土、十八为木”以18军、空军出去将官为主体的土木系算是国军嫡系中的嫡系。陈诚依靠着姻亲关系一直和蒋保持亲密的关系,而且多是浙江人,因此土木系又被称为“御用部队”。

  

  和陈诚一样,何应钦作为国军中的二号人物,也有自己的派系,何应钦派系最大,也是最松散的。何应钦本身就是黄埔军校的总教官,其势力基本上从黄埔毕业的师生,不过何应钦系主要为自发组织的联盟,人才流失严重,像胡琏虽然还是黄埔四期毕业,但却是土木系的人,而胡宗南、杜聿明等人也自成一系

  

  顾祝同系:相较于陈诚和何应钦这两大派系,顾祝同系算是一个中等派系,和陈何二人瓜分黄埔军人不同,顾祝同则喜欢发展一些被收编的加入中央军的部队,比如黄伯韬、刘峙等保定军校出来的人都是其拉拢的对象。不过顾祝同一般不掌握兵权,只是名义上的领袖,这些保定系的人也是背靠他抱团取暖,这一点和何应钦倒是很像。

  

  胡宗南和汤恩伯系:这两个派系算是后来居上的小的派系,胡宗南主要也是依靠陕豫川的老一战区部队和西北行营部队,他们长期和一野作战并驻屯西南,而汤恩伯系则是以13军和85军为主体,主要为抗战时期驻屯河南部队(战斗力差的一匹)……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就是新生代国军体系,比如还是依靠何应钦,但却逐被分离的杜聿明第五军体系,包括邱清泉、廖耀湘、郑洞国等人皆是这个体系,包括从土木系衍生而来的俞济时、王耀武74军体系,还有就是远征军小团体,主要魁首是卫立煌。

  了解完淮海战役前国军的派系之后,让我们看其如何在淮海战役中宫斗和拆台的?

  

  淮海作战部队派系

  在制定淮海战役制定的初期,战斗都没开始打,国军各派系就相互拆台。

  关于淮海战役的执行计划,初期是在国防部桂系的白崇禧和刘斐(此人为地下党),而在随后完善的则是土木系的郭汝瑰(地下党),此人号称土木系十三太保之一。但刘斐和郭汝瑰两人都不知道对方是自己人,于是都在想办法给对方挖坑,甚至还相互举报对面是卧底,最后还是靠着白崇禧从中担保,双方才息事宁人。

  但连作战计划都是我地下党来拟的,又能高明到哪里去呢。

  

  而且国军高层之对于徐州剿总位置的争夺也是白热化。

  在桂系白崇禧撂挑子之后,中央系的人对其也很看中双方都在争夺,最后经过多方的妥协,居然让“福将”刘峙担任总指挥,而此人是顾祝同派系的,本身没有什么实权和嫡系部队(除了黄伯韬兵团),对于其他军队也很难进行指挥和调动,这就从源头上位国军失败埋下了伏笔。

  

  那么在淮海的80万国军都是什么派系的呢?

  国军上层对于指挥淮海的剿总和作战计划不靠谱,其下面的作战部队也是五花八门,在徐州剿总的作战序列中:

  黄伯韬的第七兵团是顾祝同的嫡系所在:25军、63和64军100军都是顾祝同收编过来的粤军部队,而后面从海州被划过来到黄伯韬集团的44军则是刘峙的老部下(听说打仗不行,贩卖私盐很在行)。

  

  邱清泉2兵团主要是杜聿明的第五军体系:杜聿明曾担任该兵团司令官,当然在名义上也属于的何应钦派系,其中第5、72军都是邱清泉老部下,而74军虽然是俞济时体系,但邱维达和邱清泉走得很近。同属于何应钦大派系的还有李弥的13兵团,第8和9军都是李弥老部队,第8军还是远征军系统的。

  

  李延年6兵团,自成一系,其本人直接听命于委员长,但其手下54军却是土木系的,其军长阙汉骞乃陈诚爱将,39军和96军是何应钦系统的,99军则是汤恩伯系统。而同样混杂的还有孙元良兵团,孙元良和李延年一样都选择投靠了汤恩伯系

  

  而成分更复杂的还有从华中剿总划归徐州剿总的黄维兵团:黄维兵团的第10、18军都是土木系铁杆,85军吴绍周则是汤恩伯系。甚至于土木系内部也发生矛盾,战功赫赫的胡琏那个书呆子黄维,因此虽然作为兵团副司令官,但却一直觊觎主官的位置。

  

  以上就是的国军参加的淮海作战各兵团的派系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淮海战役里面的国军可谓是派系林立,杜聿明、何应钦、汤恩伯、顾祝同和陈诚土木系都在里面。

  当然这么多势力加入,可不是为了精诚合作,而是为了坑友军而来的。

  在淮海战役其实主要为国军三大集团,分别是黄伯韬集团、黄维集团和杜聿明集团。而这三个集团无一例外,都是被友军给坑没的。

  

  首先是大战开始的时候,刘峙率先给黄伯韬集团挖坑。

  为了让自己贩私盐的部队(44军)能顺利撤退,他让黄伯韬在运河北岸接应44军并划归7兵团建制,而黄伯韬因为白得1个军诱惑,居然答应了,导致其被华野包围。刘峙挖完坑,总得有人去埋吧,于是在黄伯韬被围后,勒令何应钦系的李弥兵团以及杜聿明第五军系的邱清泉兵团去解围,两人心想“总座不是让自己去送死吗”。

  而且华野最擅长的就是围点打援,2个兵团深入可能会有危险,于是这2个兵团就慢吞吞前进去救援,而两军“千里驰援”的结果是,黄伯韬兵团十几万人在碾庄被我军原地消灭。

  

  其次在黄维兵团被围的时候,国军坑友军行为再次上演。

  在解救黄维兵团的战斗中,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雷声大雨点小,在我的中野阻击阵地前一直徘徊不前,虽然有2公子的坦克部队开路,但李延年并不想为了土木系的黄维为冒险,虽然同处土木系的54军打得很凶,想要救兄弟部队,但奈何其他军压根就不想去,只能孤掌难鸣。李延年兵团如此,刘汝明就更不用说,本身就是西北军的底子,杂牌中的杂牌,就不要指望其去救黄维了。

  

  其他两个集团被歼灭之后,就是杜聿明集团了本以为掌握军队的杜聿明可以撤退,但却也被得自己人坑,属于汤恩伯系的孙元良率先开溜(边跑还边扔装备,诱惑我军),直接将杜聿明的侧翼暴露出来,导致的其被围陈官庄地区,最终被我军消灭。

  

  雨田君说

  可以说国军在淮海的战役中,从上层到基层的兵团和军,都是处处在挖坑,参战部队之间派系林立,双方掩护和救援都做得不是很坚决,相反为了保存实力各种“坑队友”,就这样的军队,能赢才是真的奇怪了。

  而相反我华野和中野则是鼎力合作,相互支援(华野支援的部队打黄维),一起围攻的杜聿明集团。正如时任中野政委的总设计师说过“莫说你们一个纵队,就是中原野战军全部拼光了,其他部队也一样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而我军正是依靠着这股拼劲和牺牲精神从,才能在淮海以60万吃掉80万……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