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气”小语
转自:邯郸晚报
□施文
一
这里说的“三气”,是指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刘兴权倡导的“三气哲学”:即在人生路上的成功者通常需要具备的才气、傻气和运气。
细想自己几十年在人生路途上奔波,算不上是个成功者,但和许许多多人一样受益过“三气“的惠助,大体算是“才气不大、傻气不少、运气有过”的状况。
才气,按照刘教授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观认定因素,比如有发明、创造、幽默、沟通、艺术等方面的特殊才能;二是客观标准因素,比如学历、资历、资格等。
才气是成功做人、称职做事的必备条件和进步利器,特别是职场人员,更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当这两方面因素都比较突出,并在实践中产生效能和意义时,即可称之为才气。
才气是以政绩印证的,是群众公认的,不是自我编造的。因此,当事者需要有自知之明,铭记谦虚谨慎,把更多精力放在才能的历练和积累上。为此,需要注重学习,增长社会和科学知识;涵润品行,提高格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工作岗位上刻苦磨练;多向“高人”请教,向有才能的人学习。
当才能达到一定厚度时,就有了气势。群众和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就会做出适当的荐举或任用,犹如练武,功夫到了,自然会有用武之地。
由此说来,才气就是坚持不懈,长期努力获得的报酬;反之,若靠投机取巧谋得一官半职或“半瓶醋晃荡着混日子”,最终还是会因才气不足调离或被赶下台。
才气是动态的。昨天的才气今天不一定好用,此处用得上彼处未必适合。一个物理学家的才气,在解决家庭经济问题上,可能远不如一个家庭妇女。
由此说,才气是与机遇和适合它发挥作用的条件共享共存的。
二
再说傻气。培根说:“有一点傻气,但不是呆气,再没有比这对人更幸运的了。”意大利人在谈论精明人时除了夸奖他的优点外,特别关注和喜欢他身上有一些傻气,认为是幸运和可靠的人。
这里说的傻气,当然不是那种“三脚踢不出个屁来”的呆头呆脑、愚笨木讷,而是那些任劳任怨、注重实干、不计较名利得失、吃苦不抱怨的“老实人”。这类“冒傻气“的人,尽心尽责地完成担当的工作任务,业绩出众、人缘好,加之有开明的领导重视和支持,最终会赢得更多的尊重和荣誉。
相反,那种工于心计,精于谋算,惟恐多干活,对上、对下、对同事,处事圆滑的“人精”,虽能得益于一时一事,最终还是会被“精”所累。犹如人们常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理由很简单,你“精”,别人也不傻。“滑头,不可交,远离为好”,这是嘴边的话。
三
运气,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机缘或机遇,还是一种助力。《寒窑赋》里写道:“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说的就是运气非常可贵。
这个社会上,所谓活着的人,就是那些不断挑战、不断利用好运战胜厄运的人。历史中,好运可以为平淡的人生创造向上攀登的机会。贝多芬说:“运气就像一个球那样圆圆的,它并非总是滚落在最善良、最高贵的人的头上。”因此当运气来时,一定要抓住不放。“碰上好运气,可要牢牢抓住它呀!”这是名著《唐·吉诃德》主人公的“呐喊”。但他又说“只靠碰运气过日子的人是一顿饭都混不下去的”,因为那会导致疏懒和荒唐。浅薄的人只相信运气,坚强的人则相信因果。后者在运气来时会及时抓住,勤奋地践行,最终取得成果。
好运气是给予那些准备好、有资格享受的人的。这个准备就是平时的才气、政绩和人格的公众认可,这个资格就是始终如一的理智、勤奋、品格高尚,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地甘冒傻气。
成功者不是从“半仙儿”、道士或巫婆那里求得指点迷津,他们会理智分析社会现实及周边的具体情况,通过自己占据的时间、地点和空间,明智地做出适当的选择。世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开拓者,永远勤奋、肯于付出的人,运气才会格外垂青他。
时下,有些公职人员常显出“准备”不足的现象。毛病出在缺乏自知之明,过高估计自己,一旦晋升、加薪等好运气没有降临到他头上,便觉得不合理、不公平,却很少考虑自己的才气够不够,实干的傻气有没有,业绩好不好。一旦不如愿便灰心抱怨,或找门路通关节,甚至把别人的厄运当做自己的好运气,这就成了人品问题。但凡这样的人,好运气是不会眷顾他的。
我的一位战友平时以“品行端庄、人缘好、业绩突出”做好了“准备”,因此当机关进行人员调整时,领导与群众公认他是某重要岗位的最合适人选,全票通过。同科室的某人因才气、品行不佳,人际关系不融洽,虽托人写条子、打电话说情,终因平时“准备”不足,没有得到领导和群众认可,自然没有资格享受到好运。
上述小语一言以蔽之:人生在世想要“好”,优良的才气必须具备,可亲的“傻气”一定要有,遇到的好运气要及时抓住。有了这“三气”,再加上一点志气或者叫“骨气”,必定会做出一番事业,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来。
本版图片由杨金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