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八一学校文舞相融,美育涵养心灵!

  原标题:北京市八一学校文舞相融,美育涵养心灵!

  

  新课标下艺术教师素养能力提升

  暨中小学舞蹈教学变革实践研讨会

  

  2023年4月2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外舞蹈教育发展中心、北京市八一学校、海淀区张亚红美育研究工作室共同承办的新课标下艺术教师素养能力提升暨中小学舞蹈教学变革实践研讨会,在八一学校举行。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现场了解一下吧!

  

  特色教学 成果丰硕

  舞蹈之美,在于内外兼修,显于才德俱备。孩子们对舞蹈的学习和实践,是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工作的一系列深化改革,舞蹈艺术逐渐打破自身壁垒,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突显了舞蹈学科在美育中的优势地位。

  

  

  

  本次研讨会,依托于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艺术教师素养能力提升研究——“综合融通”的体系建构与实践》,将从中小学舞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到实践经验进行研讨与分享,旨在促进美育教师综合素质与实际教学能力的提升,推进艺术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教学。活动邀请到众多重量级的高校舞蹈教育专家,以及各级、各区美育相关领导及一线教师。通过舞蹈课堂教学实践研讨的方式,同时也呈现八一学校在新课标理念下学科融合的实践成果。

  

  活动最开始,海淀区张亚红美育研究工作室首席专家、八一学校张亚红副校长,为本次研讨会致辞。她提到,八一学校自2009年开始在初中和高中开设舞蹈课程,2014年小学舞蹈课程的开设,实现了学校舞蹈课程的全覆盖。八一学校一直坚持把美育,作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把学校艺术教育作为深化美育的有效途径。先后被评为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北京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同时,她赞扬了崔春杰老师对舞蹈教育充满热情和责任,重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发挥了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中外舞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修订组专家兼舞蹈组组长王杰老师,细数了北师大与八一学校在舞蹈教育方面十几年的深厚渊源、共同研究。王杰老师赞扬了八一学校,在新课标舞蹈教育的实践中起到了表率作用,打破了传统技能教学的思路,重在素养、立德树人。并表达了与各位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充分交流的渴望,推进美育实践,实现孩子们最终收获审美的提高、人格的历练。

  

  课例展示 精彩纷呈

  八一学校小学部张鲸宇老师,带着小学部二年级的小朋友们,分享了一节精彩的课例《画鸡》。八一学校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就开始了将国风礼仪、《古诗词乐舞》相融合的教育实践,结合小学第一学段特点,将兴趣与审美提升、艺术培养相结合,融合多学科的古诗词内容。在这节课例中,张鲸宇老师带着同学们从简单有趣的公鸡形象入手,用肢体语言进行形象描述和艺术表达,并与公鸡的科普知识及古诗词文化背景相融合,营造了有意义、有内涵、适学段的舞蹈课程。

  

  

  

  

  在课例中,小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分享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考。在学会一些公鸡形象的肢体表达后,根据音乐分组,自由编创了舞蹈小片段,并进行了热烈地分享交流,呈现出极具年龄特点的艺术创造力。

  

  

  

  

  

  之后,八一学校崔春杰老师引入了一个从中学部课例《活字印刷》中提炼出来,并由我校舞蹈团继续拓展出作品《聚臻之本》。

  

  《活字印刷》是七年级课例,通过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字印刷术”的了解与分析,让学生能够在对传统文化得以深刻认识的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会对舞蹈语汇的捕捉。同时,活字印刷术中的反文字模,带给本课例又一内生特点,即通过探索活字印刷的过程与方法,将学习经验迁移至舞蹈肢体语言,运用肢体表现镜像的文字形态,打开舞蹈中方位与方向的动作思维。融合传统文化类的知识课例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在理论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体验,通过学习汉字的演化历程与印刷技术的诞生历史,感召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美学的向往,培育学生在内心深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剧目《聚臻之本》是八一学校美育进校园系列——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成果表现,它相较于课例《活字印刷》,更富艺术欣赏价值与艺术表现力,是课堂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本次研讨会中汇报的两个课例,是八一学校在美育课堂实践中的部分内容,在即将举行的美育成果汇报专场中,会有更多的小学课堂和中学课堂的教学成果呈现,让我们共同期待。

  经验分享 筑新格局

  紧接着,崔老师分享了她自2009年至今工作在教学一线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可行性发展的实践经验,力争实现美育发展的新思想、新视野,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进美育评价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转变是时代所需。进步是永远的主旋律。教育工作者不能拘泥于眼前。时代在变,学情在变,我们也要做到不断关注新时代的新思想,不做学生眼里的“老古板”。紧跟现代教育发展脚步的同时,不断思考其在教学实践中的适用性,重视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学生特点,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针。无论是一线城市学校,还是乡村教育,都要把教学与教育紧密结合,逐步从单一教学中实现教育理念。

  

  在学习研究新课标的过程中,崔老师更深有感触,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我们把传统教学的内容反复琢磨,力求把学科学习的精华保留,为学生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他们真正喜欢的学习内容。她认为,紧密围绕新课标内容,是我们现阶段展开舞蹈学科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不断理解与实现优秀课程标准,也应当成为我们现阶段的首要任务。

  

  

  专家点评 共求进步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会长于晓雪老师,首先高度称赞了张鲸宇老师的课例深度,并对其中的赏识教育和鼓励教育印象深刻。新课标在中国的中小学开始实施,于老师表示,身为舞蹈界的人,特别受鼓舞而且自豪,想象到未来十年二十年,同学们在这样的舞蹈教育中成长并走上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这才是中国人未来应该引领世界的一种变化。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刘华老师分享了她通过这两节课例所获得的思考:培养北京市中小学的师资的教学方案、培养的课程设计都应该是贴合现在,这也是在教师的培养放面一个特别好的研讨机会。同时,二年级孩子在课例中展现出来的创造力,令刘老师印象深刻。八一学校的舞蹈教育,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创作空间。现存的课标是一个方向性的引领,具体要做到实处,其实都是靠一线的基层的教师,而这次的课例起到了标杆的作用。

  

  孟佳老师表示:张鲸宇老师带着学生们,从让画上的鸡活起来,到让唐伯虎的这只鸡变成了我们自己的鸡,充分研究了孩子们的心理特征,让孩子们感受到一只小鸡的生命历程。孩子们用发现美的过程,去发现生活当中生命的意义。这样的迁移过程非常重要,也是美育一直在谈的审美过程,即教师带领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最后到创造美的过程。孟老师又从一个似乎有点肢体不协调的男孩子表现出来的动作细节和自信阳光,看到他在舞蹈课上的享受,这充分的体现了教师对美育的理解和教育教学的水平。

  

  

  

  海淀区教委美育科崔腾军老师提到了两个词语,一个是“综合”,一个是“融通”。“融通”是五育里面提到一个比较高的要求层面,从以前的学科渗透,到后来的学科、五育的融通互育。第一节课例展现了丰富的学科融通,不仅仅是生物、文学,从历史方面提到唐伯虎在写这首诗的背景,再延伸出去还是一部艺术史。崔老师建议,还可以关注一下艺术史对中小学的艺术水平环境的影响。舞蹈的审美,首先是直观的一种美,它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课堂里的舞蹈教育,对孩子们其实也是对生活质量的促进和提升,也因为它是一个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充分体现了现在对人才培养在创造性方面的高要求。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中小学艺术教研员程郁华老师关注到,此次参会的嘉宾构成,有高校、调研、行政、一线等等,是指向艺术教育的一个全方位的连接。直接从根源联通了人才培养的一条流水线,这是这次活动一个很重要的价值。程郁华老师提到“综合融通”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认识舞蹈的本质以及艺术课程的教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综合融通”的具体指向首先是指教师的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具有综合性, “融合”和“综合”落实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之间的融合上,最终通过教师的教学去影响学生的素养。此外,八一学校对孩子们在艺术素养上的提升,给予了环境和硬件上的支持,展现了一个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对艺术的尊重。艺术教育尤其在舞蹈教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除了给予我们一种自信、阳光、坚挺的体态,更是对于中国人能够成为世界的尖端和在人的培养上,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海淀区舞蹈教研员史老师提到,观看八一学校这次课堂展示与听取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学习机会。八一学校的教师充满了对普及教育的激情,充满了对舞蹈的热爱。例如说疫情三年的线上教学,为呈现出一个适合孩子们在线上学习的内容,教师们一遍遍地为孩子们录课,不断修改。八一学校教师们的敬业精神,也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孩子们表现的彬彬有礼,有礼有节,回答问题有尊重的意识。舞蹈并不是单纯的学几个动作,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未来生活的品质和学习舞蹈后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影响。今天的课堂除了呈现出孩子课堂学习的内容之外,还延伸到了课外一系列传统文化的教育,印证了艺术教育的拓展和发展。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舞蹈老师国徽老师,感谢各位一线老师的不断地尝试、勇于担当,才让舞蹈老师在学校有一席之地。在今天的课堂展示中,男女学生都展现出很好的礼仪细节,每个孩子在回答完问题之后都会有一个很好的站姿,包括课堂上的一些标语“我试试、我回答、我来说”,这也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不是一天形成,而是潜移默化的,这不只对于小学,在中学上也同样适用。

  景山学校刘辰曦老师很有感触地提到,舞蹈这一学科,包括教研整个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过程。另外八一学校的硬件设施,在北京市可称得上是数一数二的,这对一线老师,对现在新课标正式落地非常重要。此外今天现场观看带来了一些震撼,课堂上孩子们表现出来的不管是身体的姿态,还是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这些常规和细节教师的引领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我们学习。

  

  师大二附中王小莲老师提到,此次会议主题是教学变革,从过去的双击三维目标,到现在的核心素养,以及现在很多新名词,如“跨学科主题学习”“深度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当这些新名词出现的时候,其实都在呼吁教师完成自我革命。

  最后,王杰老师代表北师大教研项目,感谢所有孩子和老师为了能够呈现真实的一堂课程,所付出了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次很好的活动。其实对于高校的研究和学习,所有的从业者都希望看到一线能够有一些真正实践的东西落地。王老师表示,长期不断的教研活动中,可以真实地体会到教师们在教学上遇到的一些难题,在顶层设计上,她希望能真正地去解决一些问题。今天的课程与活动是前沿性、引领性的,期待所有专家老师共同努力,推进所有舞蹈教育工作和美育事业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进步的过程必然是筚路蓝缕,但在所有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在各级领导的战略坚持中,在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实践中,已经持续地为学生们寻求越来越优质的教育。希望在所有从业者共同努力下,未来的舞蹈教育可以紧紧围绕新课标内容,不断理解与实现优秀课程标准,充分发挥舞蹈精神和形体的双重作用,牢牢把握美育正确方向,把美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美育全过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真正为祖国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善于创新的下一代人才。

  

  文图|崔春杰

  推荐|张亚红

  编辑|心静

  审核|左秋洁 李凌

  延伸阅读:

  我们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啦!

  16岁的“八一少年”们要把卫星送上天!

  人民日报发布: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养育重点!关于读书,这是我看过最好的回答

  于洁:做班主任30年却热情不减,只因我牢记这3串数据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