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家庭群展开大PK,赢家竟然是?
花生的表弟小布丁,今年暑假就要四升五了,我妹妹布丁妈开始操心起小升初。
这让我想起,当年也是花生四年级,我陪他开始准备小升初。在海淀如果要冲一冲六小强,我们算是工作做晚了。
杭州和北京相比,有很多不同,前些年公办重点高中和初中脱钩,除了杭外一家独秀,民办初中才是家长眼里的香饽饽,前几年都是要考的。
但是这两年民办纷纷转公,剩余的民办也改成公民同招摇号入学,想准备也无从准备起。可能唯一能准备的,就是去灵隐寺烧香求手气了。
那布丁妈在操心什么呢?
因为那一枝独秀的公办校杭外,先是看手气,然后看孩子——摇号入围是初筛,然后再过考试关。
朋友和亲戚的孩子,都曾入围过杭外的摇号,也有考上的。
朋友说,聪明的机构和焦虑的家长,不断破解杭外的考题……这就是内卷。
(未找到公开数据,所以数据未经最后核实,仅供参考)
所以,在上香祈求手气的同时,小升初如果想冲一冲杭外,布丁还是要去上课外班的。但是如果手气不够好,那么上了也白上。
布丁对口的初中,在我眼里已经很好了,只是布丁妈还不算太满意,说即使上了这所初中,天天刷题,能考上前六(杭州TOP 6 重点高中,前三分别是杭二、学军、杭高)的也只是前15%的学生;而上不了前六,那将来基本就和985211绝缘了……
而到了杭外,考上浙大的比例就很高了,毕竟浙大本来就很照顾本地学生。
但是存在一个问题,专业没得选,除非实打实拼分数或者拼竞赛,杭外能以降分录取的优势进入浙大,必须读语言专业。
只是提前操这个心,感觉也有点多余——毕竟如果一开始就摇不中,哪有挑剔的资格?
布丁妈觉得,在国内卷来卷去,不确定性还是太大。而身边的朋友,走国际路线的,孩子考入全球TOP100,似乎确定性大一点。
此外,就是布丁妈和布丁爸更认可国外的教育理念。
所以她在群里提出,是不是小升初就应该转到体制外,为申请美国TOP30大学早做准备。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对国内外教育路线也进行过认真比较,身边不少同学和朋友的孩子也走了国际路线,所以我想我必须分享自己得到的所有信息,尽到提醒的义务。
我对布丁妈说:欧美教学理念的确更人性更先进,走国际路线如果你不追求TOP30或常春藤,孩子还是相对轻松的——其实国内只要中考不被分流,随便上个大学也容易,但是一旦国际教育有高目标,可能比高考还复杂、吃力、令你焦虑。
1
第一,如果想上名校,一样要拼成绩,而且还不像国内只要拼一个高考成绩,成绩组成部分更多。
SAT——类似于国内高考,这两年SAT成绩也卷到恐怖;
托福或雅思——想考个好学校,托福105或雅思7.5都不算高;
GPA——这是高中各学期成绩,有一两次差的就麻烦了,孩子每个学期都不能松懈。
2
第二,成绩只是个门槛,能否进入好学校还要看孩子的其他方面。
有没有特长——至少能在竞赛中拿个省一或全国金牌的水平,和数理化比起来,目前信息竞赛还相对容易点。如果是艺术或体育就更难,要看有没有全国奖项,或者是国家一级运动员。
(布丁妈所在家长群关于竞赛的讨论)
有没有家庭背景——美国不少名校喜欢三种家庭:一种父母就是学校校友;一种是特别有钱的,可以捐赠个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金的;一种是特别有名的,像明星、名流、权贵人士子女。如果家庭背景一般,有美国认可的牛人背书——推荐信也是一个加分项。
有没有课外实践和社会贡献——当然,如果孩子出身一般也有机会,那就看孩子有没有一些特殊的天赋和追求,以及个性化的课外实践和社会贡献。比如落后国家和贫民窟出的人才,会比发达国家和富二代更有拼劲和潜力。
3
其三,也要考虑到世界形势和安全,特别是中美竞争和逐渐脱钩的趋势。
我曾去美国多次,也在美企工作数年,有不少国外朋友,华裔和当地人都有,也经常和他们交换信息和看法。
网上总有人说,国内太卷,润了就好了。其实如果多了解一些情况,就会知道,世上并没有桃花源,只是拿一些困难去换取另一些困难。
我和布丁妈讨论下来,没想到的是,布丁妈更焦虑了。
身为父母往往会“关心则乱”,反而是我这个旁观者清了,所以以下并不是安慰,而是我的真心话。
看到我们在家庭群里讨论了半天,有个人发声了——
那是我老爸。
这场教育理念大PK,我爸成了赢家。
这让我想到,我和布丁妈能走到今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的作家梦,布丁妈的企业家梦,这与父母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我妈妈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学霸,本来会留在北京部委搞国防科技研究的,但毕业时遇上文革,因为家庭原因(我外公曾经留美),给发到上海青浦农场劳改一年。每天都需要干重农活腰部落下了终身毛病,后来被分配到义乌苏溪(当时就是农村)的电视机厂工作,专业并不对口。
(我妈妈在义乌苏溪电视机厂)
但是我从没听她抱怨过这些。妈妈在义乌认识了我爸,结婚生了我后,妈妈推动我爸离开义乌到杭州奋斗,自己自学计算机进入杭州的计算机硬件大厂搞技术,这使得我和布丁妈有了更高的教育起点。
到我和布丁妈高考时,杭州除了浙大就没有985211,而浙大当时也没有什么文科专业,所以她和爸爸陪伴我们学习,也鼓励我和布丁妈考到北京,所以我和布丁妈才能回归当年“抛弃”我妈的北京。
(我和花生)
我是优秀毕业生(占毕业生的2%),进入央企留在北京,这无形中又给了花生一个教育的高起点。而布丁妈自愿回到杭州,比我还强,白手起家建立了自己的事业,今年还获得了杭州市“守信承诺经营者”的荣誉。
而在具体的家庭教育中,我爸细节工作做得特别好。比如有明确的奖惩制度,经常与我和布丁妈讨论一些新闻时事,并让我们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他还很尊重孩子的想法,进行鼓励式教育。
其实,我觉得学校对我的影响,不如父母对我的影响大。所以,我真心认为,不必太过纠结名校这种结果,遵循教育本质,做好家庭教育,这种过程更为重要。
教育不是短跑,而是长跑,也是家庭代际接力跑。
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教育路线,不管路途中遇到怎样的困难(比如像我妈妈这样的),家长的格局、理念和家庭教育,从长远来看,还是会给孩子更好的起点,更强的底气和力量,支持孩子走得更远,更稳。
(布丁爸和布丁)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做好家庭教育,最大的赢家,不是家长,而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