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评估助力精准救助,长宁不断推动“政策找人”走深走实

  近日,民政部召开全国社会救助工作会议,表彰社会救助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长宁区民政局被评为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单位,并作大会交流发言。

  近年来,长宁区积极探索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率先建立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体系,坚持“需求统一评估、对象统一认定、结果多方应用、救助综合实施”,以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救助理念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逐渐转变,树立社会救助精准施策观念

  从“被动受理”向“主动发现”转变。不再是简单手续办理,而是从对象的具体困难类型、程度和特点分析,注重经济困境与身心健康、教育程度等综合性指标同步衡量,主动发现“沉默的少数”,在预防、救助、发展三个层面进行政策干预。

  从“救助帮扶”向“自助自立”转变。注重困难群体整体赋能,在政策落到位的同时,提供入户探访、心理关爱等救助服务,逐步促进困难群体自助能力和意愿,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从服务“基本面”向延伸“上下游”转变。注重困难群体发展性建构,叠加考量能力发展不足、社会融入受阻等多重问题,从贫困家庭未成年人能力提升、失业人员就业技能培训等多方面提供“志智双扶”支持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构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

  救助评估由“单一经济指标”向“多维贫困指标”有序延伸,探索建立需求综合评估模式

  建立综合评估指标。遵循维度使用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实际性原则,选取物质、健康、教育、就业、社会支持、家中是否有未成年人等6大维度,细化经济状况、身心健康、能力发展、社会参与等10个指标,作为衡量致贫致困的考量因子。

  

  科学分层困境程度。结合长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建构困难家庭风险指标综合测评模型。分别从“家庭贫困强度”和“个人贫困强度”两个方面,对困难家庭进行全面分析,科学研判形成高、中、低三个层级困境程度。

  研发需求评估系统。将需求评估指标体系、困境家庭困难程度分级、救助政策、救助资源、救助服务管理等功能融入信息系统,创建集智能、精准、高效、便捷为一体的综合评估信息平台。

  构建多维贫困指数。锁定重点服务人群,兼顾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程度,在街镇、社区层面建立多维贫困指数,全面反映“区域贫困差异”,更客观、更精准地找到家庭及个人致贫致困的根本原因,明确救助帮扶重点。

  救助路径由“线下为主”向“双轮驱动”融合发展,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深化“线上+线下”双线救助实践。组建“专业社区救助顾问+社区救助志愿者”队伍,通过对社区困难群体进行线下走访排摸,确定重点关注人员清单,通过线上综合评估,明确“中度、高度”困境家庭与社区救助顾问进行结对,列入社会救助服务名单,提供“一户一策”的救助帮扶方案。

  深化“制度+载体”救助服务供给。充实“政策库”、“资源库”、“项目库”,汇总民政、教育、人社、住房、医保等11个部门22类项目72个政策文件,建立医疗、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政策导入机制。建设救助顾问实体工作服务站,出台《社区救助顾问工作指南》。不断完善评估指标,定期组织多元主题培训,提高基层社会救助服务水平。

  

  深化“物质+服务+心理”立体救助服务。根据贫困强度的“高度、中度和低度”划分,建构分层、分类、阶梯式救助服务体系。梳理政府、市场、社会等各类社会救助资源,针对困难群众不同层次需求,在做好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对不同强度的困境家庭开展一般预防型、托底保障型、支持发展型和紧急保护型服务。长宁区开展的“艺术护照”“桥计划”“爱心传递”“爱心助老”“帮侬一把”“两小时伙伴”等服务项目,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两年来,社区救助顾问通过需求评估、上门访视等方式,累计开展陪伴式服务758户3715次、陪伴式小组活动2526人次。

  

  长宁区将持续围绕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有效运用困难群众综合评估结果,不断完善服务信息精准核对、服务需求精准对接、服务项目精准实施、服务流程精准监督,积极打造“弱有众扶”的长宁样板。

  上观号作者:上海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