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呼兰河传》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一生去治愈!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一生去治愈。”
萧红用一种空灵的儿童视角,以融入作者强烈感情气质的文笔,写出落后的传统文化对美好人性的戕害,中国社会的沉滞,国民自欺欺人的劣根性,人民的善良与愚昧等。在现实和回忆,成年和童年中自由出入,具有浓厚的悠长的诗意,不愧为诗化小说中的精品。
幼年的萧红有一个温和的祖父,有自己的花园,春时拔苗插秧,夏有柳树乘凉,秋收丰硕瓜果,冬有亲友看望。在富余的田园生活中,幼年的萧红形成了独立的品格。于是成年的萧红即使家破人亡,即使颠沛流离,她仍不改志向,笔耕不辍,写下一篇篇泣血文章。
《呼兰河传》是萧红逝世的前一年的倾心之作,且一作成名。茅盾曾作序并说,萧红一直生活在孤独寂寞里!那时的她漂泊异乡,面对战事,走留难定。终因病事,身陷香港。肺病缠身,缺少亲朋。她不想告别曾经热爱的小城,不想挥别故旧,泪别人世。电影《黄金时代》将她在最后孤寂的日子映入观众眼帘并深深烙印于脑海。
初读《呼兰河传》忽冷忽转,文笔轻快,幽默风趣。续读下去心情越发沉重,虽然期间夹杂着小城生活的美,人民大众的淳朴。但作者文笔中渗透出的传统思想的愚昧,人性的残忍,弱者的逆来顺受,却直击矛盾要害。
在这个远离大城市的不毛之地,在这个贫富差距的保守原始生活方式的小城里,生活时而敏感于细繁琐事涟漪不断,时而在春去秋来夏雨冬雪中单调地重复着争吵着。生活继续热闹着有规律的议论着。于是便有了小团圆媳妇被碍于面子的愚昧婆婆管教治病致死,于是便有了王家小姐被道德绑架,奚落啐弃而亡。呼兰河小城又趋于了平静,人们又恢复了寂寞中。直到祖父被埋了,小主人逃荒了,后花园里荒凉了。这时小城中的一切不敢想象,东邻西舍也不晓得如何?所有的一切都停留在幼年的记忆,因为那之后的生活是寂寞的,心境也是寂寞的。
看《呼兰河传》时很容易就带入描写作者童年往事的设定,也会穿插着回想作者坎坷的一生。
小说中小城的景、人和事很真实,也许当时整个中国小城也是这样的景、人和事,阅读时既同情于生活的苦难,又愤然于思想的愚昧,文中所有美和丑就这样交织在一起,难以评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历,绝望中带着希望,这就是历史。
愚以为作品中呈现的是萧红对女性权利的争夺。她离家出走,曾经有几段感情却最终没有坚持到最后。她想挣脱传统生活的束缚,反抗几千年生活的恶习,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是孤军奋战,寂寞斗争。唯有留下的,是优美的文字,积极变革反抗的思想留与后人。文中对此体现的淋漓尽致。世界在改变,生活也在改变,每个人也应不断的接纳世界,融入生活,包涵尊重每一个爱你的亲朋挚友。
新时代,我们将幸福进行到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