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未来 因你而来
筑巢引凤、招大引强。4月28日,“沈阳市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暨城市应用场景发布会”举行。本次大会以“沈阳未来、因你而来”为主题,旨在积极融入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方位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大都市,建设东北亚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同时,以标杆场景为引领,释放发展机遇,掀起全市场景建设新的高潮。
释放政策红利搭建广阔舞台
沈阳市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到2025年,人才政策更加有力,载体平台更加完善,创新生态更加优化,服务保障更加贴心。”4月28日,沈阳市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行动计划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聚焦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8条重点产业链,将吸引集聚一大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未来3年重点引育2000名高层次人才和150个高水平人才团队。
加强政策支持发挥激励导向作用
从2023年开始,每年投入至少5亿元用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专项资助和配套服务。对顶尖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100万元科研经费,“一事一议”解决首套购房。对杰出人才,给予最高250万元奖励、110万元项目经费和15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对领军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70万元项目经费和10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对来沈进入工作站的博士后,给予每人每年10万元资助,最长资助两年,出站后到我市企业工作的,给予20万元生活补贴。对在沈转化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人才团队,在启动阶段,给予最高1000万元启动资金;在发展阶段,给予最高2000万元奖励。对参与核心技术攻关的团队,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产业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的战略科学家领衔的“项目+团队”,“一事一议”给予项目资助。通过“真金白银”“惜才如金”的政策,海纳百川汇聚各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搭建平台载体提升人才承载能力
构建创新平台体系,高标准建设浑南科技城等“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持续壮大辽宁材料实验室等发展能级,对新获批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创平台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和高端人才培养能力,支持东北大学等17所驻沈高校“双一流”建设,开展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打造一批高质量校地合作创新载体,对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100万元建园奖励。
建设一流科研机构,支持金属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发展,每年投入2500万元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区域创新联合基金。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重点企业创建国家技术中心,给予最高500万元的新建奖励和最高100万元的年度绩效奖励。通过各类平台载体赋能,为高层次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良好创新生态
完善工作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政策及引才目录发布机制和多渠道全方位人才对接机制,高质量办好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博士沈阳行、人才活动月等活动。设立产业基金,组建规模6亿元的盛京英才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和20亿元的沈阳天使投资基金,全面推出“人才贷”“人才投”“科技投”等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本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东北科技大市场服务功能,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改革,推广沈阳化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试点经验,职务科技成果发明人占成果所有权比例达90%。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授予用人主体人才自主认定权,提供职称评审“直通车”服务,设立“人才编制池”,500个事业编专项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通过完善全链条的引育机制,大力营造人才敢为、人才能为、人才有为的创新生态。
强化服务保障优化宜居宜业生活环境
建设沈阳市数字化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政策兑现、人才认定、创新创业、生活保障等事项“一网通办”。建立高层次人才“一对一”服务机制,推出更多“管家式”“保姆式”服务。礼聘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企业家担任沈阳特聘人才大使。优化就医就学服务,大力推进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及其父母、配偶、子女提供就医、就学“绿色通道”。强化人才安居保障,坚持党建引领,践行“两邻”理念,推开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打造有爱、有善、有暖、有伴的幸福社区。
年均提供7.5万套人才住房保障能力。以风景、人文、时尚为要素打造13条青年友好型街区,以平台、环境、新经济为重点建设人才成长型城市,让各类人才向往沈阳、扎根沈阳、圆梦沈阳。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梁馨月
“2023年沈阳市人才活动月”启动
4月28日,记者从“沈阳市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暨城市应用场景发布会”上获悉,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从4月28日起至5月31日开展“2023年沈阳市人才活动月”活动,以这种方式礼敬人才、服务人才、成就人才。
据介绍,“人才活动月”计划安排54场活动。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大赛、市委领导进校园等20场主题活动,博士沈阳行、第三届“云聘”行动、“求职圆梦、梦想起航”等10场招聘活动,大学生创业项目、“苏创汇”科技项目等5场路演活动,“凝‘青’聚力共话未来”“数治中国·数字经济”等17场高端人才论坛,“助企业发展、为人才筑巢”等两场政银企对接会。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邀约广大优秀人才走进沈阳、亲近沈阳,畅谈发展、共创未来。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梁馨月
【九大城市愿景】
★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建设愿景:围绕建设国家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信息枢纽等3大枢纽,重点设计了智慧物流、商贸供应链、农业供应链等3个场景类型,包括48个场景项目,将高水平建设国际国内战略通道。
★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建设愿景:围绕“12+24”头部企业配套园区和特色工业园区,以及“5+3+7+5”产业链,重点设计了智能制造、工业供应链、创新创业、智慧科技等4个场景类型,包括180个场景项目,推进制造业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愿景:围绕“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格局,以及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重点设计了生命科学、科研院所、创新研发等3个场景类型,包括84个场景项目。将着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愿景:围绕“一区一街一城”现代金融服务布局,重点设计了金融业态、数字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等4个场景类型,包括26个场景项目。积极建设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开放创新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区域文化创意中心建设愿景:围绕“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以及70家文化产业园区,重点设计了人文教育、数字文创、数字信创、文体竞技等4个场景类型,包括106个场景项目。打造全国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化都市和文化强市。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愿景:围绕打造一个千亿级国际商圈(中街)以及太原街、西塔、北市等9个核心商圈,重点设计了新零售、新消费、流量经济等3个场景类型,包括55个场景项目,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愿景:围绕沈阳自贸区、综保区、中德园、沈阳临空经济区等重大开放载体,重点设计了供应链物流、空天科技、跨境电商等3个场景类型,包括35个场景项目。打造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和面向东北亚开放新高地。
★宜居宜业高品质城市建设愿景:围绕“35+1”核心发展板块,重点设计了零碳城市、数字政务、绿色能源等3个场景类型,包括67个场景项目。打造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大都市。
★数字孪生智慧城市建设愿景:围绕沈阳数字经济产业园等15个特色园区(基地),重点设计了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厂区等3个场景类型,包括59个场景项目。打造东北数字第一城、全国数字名城。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婷
推出660个场景项目释放投资与合作机会近7000亿元
释放发展机遇掀起沈阳场景建设新高潮
4月28日,在“沈阳市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暨城市应用场景发布会”上,沈阳市对外发布了场景项目清单,共规划了9大城市发展愿景,设计了30个细分场景,推出660个场景项目,释放投资与合作机会近7000亿元。以标杆场景为引领,释放发展机遇,掀起全市场景建设新高潮。
近年来,沈阳在场景招商方面频频发力,率先在全国开展城市机会应用场景、“五型经济”应用场景发布会,打造“东北场景第一城”都市品牌,释放城市发展机会。
此次大会,沈阳再次面向全球发起邀约,这是继“五型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发布后,又一次赋能沈阳城市发展的重大举措。
据介绍,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沈阳的经济发展,要以全国一线城市、中心城市为对标标杆,以世界顶级城市为对标标杆,以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奋斗目标。沈阳将以品牌的力量激发城市发展新的增长动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更多市场需求,持续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今年一季度,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87个,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350个。其中,8条重点产业链签约项目631个,同比增长55.8%;落地项目236个,同比增长26.2%,招商引资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在此背景下,沈阳乘风而上、借势而行召开此次城市应用场景发布会,再次赋能城市发展机会,把握城市发展主动权,依托“人才培育”,立足“场景开放”,用高层次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用新场景构建新生态,推动城市运行智慧化提升,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打造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品牌。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婷
175家企事业单位发布2049个博士岗位需求
4月28日,记者从“沈阳市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暨城市应用场景发布会”上获悉,沈阳市坚持需求导向,深入全市各类用人主体进行调研,广泛征集博士人才需求信息,确保本次“博士沈阳行”活动取得实效。目前,本次活动共有175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2049个岗位。其中,驻沈高校、科研院所提供1275个岗位,驻沈企业单位提供106个岗位,市属(含区属)事业单位提供668个岗位。
据悉,此次是沈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博士招聘,单位基本涵盖了沈阳市各类机构,有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东北大学;有在世界材料科学领域享有盛名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有新中国成立后组建最早的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有国内知名的全球化信息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上市企业东软集团等。
对于本次“博士沈阳行”活动,各单位提出的薪酬方案,在本单位内部都属于一流水平,诚意满满。比如三一重装提供的动力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等岗位月薪3万元起;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提供的结构强度设计师、飞控系统设计师等岗位首年年薪25万元起,安家费15万元,前三年收入预计可达到130万元—150万元(含地方补贴)。
此次活动的配套政策也更精准,按照沈阳市“兴沈英才计划”,博士毕业生可以获得一次性7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和每月2500元、连续3年的生活补贴。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梁馨月
【三十个重磅场景项目】
1.和平区元宇宙创新基地场景:提升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加快培育元宇宙新业态。
2.沈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场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应用于航空等制造业环节,推进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3.大东区智慧城市科技创新基地场景:打造智慧公交示范项目,助力汽车产业加速智慧化。
4.浑南区智能传感器及芯片研发生产基地场景:重点建设智能传感器和微机电系统芯片生产线为一体的研发生产基地。
5.苏家屯区科创总部经济集聚基地场景:形成总部企业集聚态势,打造科技创新产业新城。
6.沈北新区大学生新文创电竞中心场景:致力于构建全球可持续发展电竞生态圈。
7.铁西区城市大脑数字基础设施平台场景:打造示范性智慧园区、生态园区和产业新城。
8.沈河区金融信息咨询服务型大厦场景:打造全市金融服务楼宇示范区。
9.辽中区沈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场景:打造储运、保税加工、转口贸易等于一体的物流枢纽中心。
10.浑南区东北地区智能建造产业中心场景: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加快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11.于洪区国际陆港食品产业园场景:打造食品产业国际贸易基地,推动食品产业国际国内双循环。
12.新民市物流仓储数字化智能交易场景:打造粮食收购、仓储、物流、交易数据平台。
13.大东区微纳技术产业园场景:集聚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优质科技创新项目和人才,提升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水平。
14.沈北新区无人驾驶技术研发示范区:建设东北首个无人化自动驾驶示范运营区域。
15.苏家屯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场景:打造以“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为核心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
16.铁西区高端工业机床研发生产基地场景:打造高端工业机床研发生产基地场景。
17.法库县通用航空运营服务基地场景:建设通用航空运营服务基地。
18.沈河区金融总部楼宇场景:打造东北金融第一区和东北楼宇经济第一区。
19.铁西区现代金融服务中心场景:加快提升资产评估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20.大东区龙之梦文创产业园场景:发展文旅+科技等产业业态,打造文创产业新高地。
21.和平区北市城市艺术综合体项目场景:打造“历史+现代”沉浸式文商旅综合体。
22.沈河区大型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场景:利用“一河两岸”生态资源优势,建设多业态文旅综合体。
23.康平县卧龙湖水文化基地场景:打造康养一体的生活体系、城景合一的文化旅游示范区域。
24.沈北新区科教融合园场景:着力打造新兴产业策源地、动能转换新高地、协同创新首选地、青年人才聚集地。
25.皇姑区新消费综合体场景:打造丰富消费场景,建设有品质的新生活区域。
26.铁西区高端购物娱乐公园场景:打造集高端酒店、购物中心、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高端综合体。
27.和平区领事馆商圈新消费场景:打造健康生态景观和高端商业综合体集聚区。
28.苏家屯区高科技城市基础设施生产基地场景:打造集高端专用装备和智能设备产业园为一体的现代产业港。
29.浑南区康养医疗基地场景:打造生态环境良好的特色康养医疗基地。
30.浑南区沈阳市智慧交通创新示范基地场景:建设东北区域自动驾驶运营基地。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 冯夏庭
努力为沈阳引荐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沈阳市为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发布了三年行动计划,向全球发出沈阳求贤若渴、惜才如金的强烈信号。众多企事业单位也纷纷拿出含金量高的岗位,吸引优秀青年人才,这让我们看到了沈阳市引才的决心与满满的诚意。
人才引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有吸引人才的“橄榄枝”,适合人才发展的“金土地”,更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沈阳市2022年启动实施了“兴沈英才计划”,其中包含“购房补贴”“生活补贴”“人才贡献奖励”“成果转化支持”等政策。这些政策既面向“塔尖”高层次人才,也面向“塔基”青年创新人才;既支持智能人才,也支持技能人才,覆盖人才“引、育、留、用”各个环节。
作为沈阳市人才大使,未来,我会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职责,发挥东北大学平台优势与纽带作用,努力为沈阳引荐、输送更多怀揣梦想、奋勇拼搏的优秀人才,让更多人了解沈阳、感知沈阳、爱上沈阳,为沈阳实现全面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梁馨月
辽宁达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关慧明
好政策让企业选聘人才时拥有更多优势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最宝贵的资源。
辽宁达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领先的电力物联网产品和技术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民营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沈阳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100强企业。多年来,企业通过与多家大学、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了电力物联网产学研联盟和电力安全产学研联盟,通过联盟合作引入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团队。
沈阳市发布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为包括达能电气在内的众多沈阳优质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政策,让企业在选聘高层次人才时拥有更多的优势。尤其是在行业稀缺人才引进工作方面,高精尖优才、人才贡献奖、高层次人才税收补贴等组合政策,解决了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难的问题。“达能电气”将会积极用好沈阳市的相关人才政策,为企业发展助力,坚定不移地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以电力设备在线监测和综合能源两大板块为核心,立足沈阳,辐射全国,向我国能源行业物联网领军企业大踏步迈进,为地方经济发展作更新更大贡献。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婷
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 谢华生
为沈阳打造铸造产业技术新高地赋能
发展靠人才,创新引领更需要人才。对企业而言,人才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培养,是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铸所)主要战略目标之一。
沈铸所成立于1957年,主要从事铸造业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相关设备的研究、开发、技术推广和产品生产。一直以来,沈铸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始终把人才引进作为最核心的工作来抓。
沈阳市此次发布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围绕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沈就业、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发展、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为科研院所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也使我们科研院所在招才引智中更具竞争力和优势。
在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政策的支持下,聚焦沈阳振兴发展,聚焦科技自立自强,聚焦人才强市建设,沈铸所将继续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优势,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将发展战略与沈阳全面振兴新突破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引才、聚才、育才、留才、用才工作,为沈阳打造铸造产业技术新高地赋能,为地方经济发展、行业技术进步、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婷
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高级人力资源经理 张瑛泽
为企业招募高层次人才创造机会提供条件
沈阳市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为我们以及沈阳其他优秀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持,让企业在招聘高层次人才时,拥有更多的优势,尤其是在行业稀缺的博士人才引进工作方面,制定了社保补贴、用工补助、高层次人才税收补贴等组合政策,都为企业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提供了实打实的支持。
此次行动计划,从加快高端人才聚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优化人才服务措施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以及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思路与实施方案。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在政策的指引和支持下,我们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人才落户沈阳,共同建设这片美丽土地。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梁馨月
袁野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