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这所学校有一手
日前,“奠基百年将府、建设一流实验”,在将府少年们振奋人心的擂鼓声中,北京市朝阳区陈经纶中学分校实验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将府实验学校。1253名师生共同见证学校发展史上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更名,意味着新的开始,将府实验学校将秉承教育初心,借更名之机,实现质量再升级,办一流的教育;教研再升级,做一流的教研;文化再升级,创一流名校。
伴随着更名的喜悦,学校又传来捷报:日前,在由教育部认证的优秀竞赛“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以及由北京市教委审批的“北京青少年程序设计展示活动(C/C﹢﹢)”四大科技顶级赛项中,朝阳区将府实验学校学生揽获前三甲!
学校从2014年创建至今,始终坚持“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就生命”的教育理念,努力践行“一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始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帮助学生实现多元发展,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丰富课程体系 播撒创新的种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府实验学校校长董树莉指出,解决科技创新的人才需求,教育必须先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面向未来,科学的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获得终身学习、探究与创造的基础能力,这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将府实验学校副校长徐首美介绍,学校科技教育的定位是“以科技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作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内涵发展的增长点”。对此,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构建了“奠基未来课程”体系,通过“人文与社会”“数学与科学”“艺术与健康”“技术与实践”四大领域,培养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的优秀将府学子。
在“奠基未来课程”体系中,科技课程一直是学校最为靓丽的教育名片之一。学校通过数学与科学课程、技术与实践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发展课程、专长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实施全方位的科技教育,构建了多元立体、相得益彰的“科技育人”版图,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着力发掘学生的成长价值。
学校的“基础课程”侧重于为学生将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在“基础课程”的学科课程中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强化学科科技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学校理化生教研组形成了研究实验模式,引导学生重走科学家发现之路,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史地政组则把教学内容和社会焦点问题、学生热点问题有机结合,学生的“关于公共场所健身器材既尊老又爱幼的建议”荣获第七届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
“发展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开发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满足优秀学生的个性需求”为目标。“发展课程”中的科技教育包括了数学思维、实验探究、生活中的科学、STEM课程、智能机器人、电子技术等,是学科科技教育的拓展和深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校的“专长课程”是为学有专长学生而开设,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进行自主选择。专长课程包括数学建模、未来工程师、生物科技探秘、科学幻想创造、智能机器人、创客马拉松、e海创新、DI乐园、科学幻想与艺术创造等。学生在专长课程中的学习,更注重实践性,能快速提高自己的技能。在项目研究中,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分类、建立模型、交流、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绘制图表、得出结论、完成项目等科学活动,逐渐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中小一体化 形成人才培养链条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把信息科技课程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打通,有利于科学课程的整体实施。同时,课程标准注重幼小衔接、初小衔接和初高衔接,体现了课程的进阶性。对此,学校小学部科学教师高桂香不仅带领学生们研究生活中的科学,例如水果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更容易发霉,还带领孩子在乐高搭建中锻炼动手能力,发展了思维、学会了创新,为学生中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将府实验学校小学部校长方媛介绍,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注重科学教育的中小一体化,打通学段壁垒、学科壁垒,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全链条培养机制,不断加大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例如,学校将人工智能纳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并进行了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在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人工智能,了解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探索人工智能的兴趣;初中阶段则需要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原理并进行实践。在此基础上,学校还依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设计中小学科技社团,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的人工智能学习。
人工智能项目融合了丰富多元的教学内容,主打技术性和开源性。从单片机到终端系统,从基础的电路知识到各类传感器的使用,从互动性的实物编程到实际项目的模块编程,从构建空间思维的3D建模到实操动手的机械组装,同学们通过学习基础的编程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再到主题项目学习,竞赛内容训练,形成独有的、阶梯式连贯的知识体系。教师采用配合竞赛式的实训和多板块滚动式的教学形式,真正做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科技素质。
人工智能教育以兴趣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孙义涵同学从小学一年级就加入了学校的人工智能社团。通过系统的学习,他掌握了人工智能的奥秘,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在一次又一次的赛场上,见识到来自各个地方选手的实力,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与失败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6年来,孙义涵与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市赛、国赛,甚至国际赛,并多次登上最高领奖台。
“这些比赛的经历都很珍贵和难忘,也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和成长,我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与队友相处。我们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团结协作、配合默契,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获得了许许多多的证书和奖杯。”孙义涵说。
校内外联动 形成科技教育合力
今年5月,将府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将开启“筑就航天梦想弘扬航天精神”海南航天研学活动的旅程。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现场,学生们不仅能零距离观看航天发射,还能与航天科学家面对面,切身体会到祖国科技发展的力量,激发学生自主研究的热情。神奇的太空,触手可及的太空技术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心目中埋下“航天探寻”的“种子”。
这是将府实验学校校内外联动开展科技教育的一个缩影。学校科技教育常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经常邀请专家进校进行科普讲座。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学生尽情遨游在科技知识的海洋,为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科技带头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每学年除了常态化的科技活动,学校还有与各学科相结合的科技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和劳动学科结合的营养膳食制作活动,和体育学科结合的科技趣味运动会,和美术学科结合的科幻画等。
作为中国科技馆的馆校结合基地校,学校还联合中国科技馆开展“科技冬奥”主题活动周,让学生在校内,足不出校就可以享受到国家顶级科技场馆的学习资源,让高层次的社会科技资源,源源不断地滋养将府学子的科技之心。活动周的课堂里,各类精彩纷呈的学科活动齐头并进,其中,美术课的一百件冬奥吉祥物黏土制作作品,被中国科技馆评定为优秀作品并授予证书。科学课上,同学们在奥运火炬以及国家滑雪运动中心——雪如意模型制作的动手实践中,对冬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校长董树莉指出,校外科技资源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校内难以企及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校内外联动开展科技教育,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当前,学校的创新教育深入人心,逐渐形成了人人有创新、个个出创意的校园氛围。学校创新教育的发展成绩骄人、硕果累累:自2017年学校首届学生参加中考以来,中考优秀率、平均分始终保持在朝阳区前列,而且已有6500多人次在国际级、国家级和市区级大赛中获奖,充分展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成为朝阳基础教育的优质品牌,北京市民办教育的旗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将府实验学校将以更名为契机,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文/郑祖伟
转自现代教育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