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诗意萧山 | 一声朋友,江湖远

  一声朋友,江湖远

  公元1512年,心学宗师湛若水路过湘湖。面对理学大师杨时留下的一湖秀水,尽管道有不同,湛若水依旧表达了充分的尊重。

  他写道:

  始闻湘湖胜,三夜梦见之。

  先拈龟山香,乃敢陟湖堤。

  旁湖山气合,山与云天齐。

  渐进迷远近,逾深遂忘归。

  沉醉在湘湖的山水里流连忘返的湛若水,置办寓所,开设了一处书屋。他立即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王阳明。在湛若水95年的人生里,王阳明是一个最重要的过客。

  公元1505年,也就是题诗觉苑寺(江寺)后的二年,王阳明与长他七岁的湛若水在帝都相识。此时的王阳明还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只是心学的入门者;此时的湛若水已提出“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体系。但两人相见恨晚,终日交流心学理论,直到刘瑾把持朝政,王阳明贬谪去了贵州龙场,离开京师时唯有湛若水前来送行。

  几年后,王阳明再回帝都。龙场悟道,成就了“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与湛若水已成并肩之势。所谓“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

  湛若水在信中,说了什么,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从王阳明《与王纯甫》信札中窥见一斑:

  甘泉(湛若水字)近有书来,已卜居萧山之湘湖,去阳明洞方数十里耳。书屋亦将落成,闻之喜极。诚得良友相聚会,共进此道,人间更复有何乐!

  公元1539年,距王阳明去世已过十年,湛若水又回忆起了这段往事。

  噫!吾昔与阳明公相期于□□□壬申,衔命过浙,访阳明洞,经萧山。令尹王子玮出迓,言湘湖之胜,龟山治之,返棹游焉,入得幽处,语玮为□□□□行窝,他年居焉。夜别可以放舟访阳明于山阴,相与大中至正之道。

  原来,湛若水在湘湖留下,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方便和王阳明讨论心学理论。想来,面对小弟王阳明的冉冉升起,两人在学术上的分歧也越来越明显,既然相约在弘扬圣学的路上,全力以赴,死而后已,那么辩明此心到底是何心,十分必要,这也是湛若水的执念。

  他在回忆中又说:岂有二心二理乎哉?知此则知大道中正之矩矣。

  面对湛若水真理越辩越明的召唤,忙于公务的阳明先生未能成行,回到家乡,没有实现湛若水朝饮湘湖水、夜卧阳明洞的夙愿。湘湖这处由理学大师留下的山水,终究未能成为心学大师论战的道场。从湛若水为王阳明写的墓志铭中可以看出,在湛若水一再的邀约中,王阳明基本保持了沉默,这与他借书信与子弟交流的常态,有很大的不同。湛若水写的墓志铭中有这样一句话:兄抚两广,我书三役;兄则杳然,不还一墨。及得病状,我疑乃释。

  也许王阳明自知无法说动湛若水,身体又实在不行,所以就放弃了和湛若水的论道。自帝都别过后,两人再也没有见面。即使王华过世,湛若水前往绍兴吊丧,也因阳明先生卧病而没有见上面。

  公元1528年10月,王阳明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不得不从平定盗患的前线赶回故里,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对生命终点的终极渴望,为此他甚至没有等待皇帝的批准。但在途径广东增城时,归心似箭的王阳明停下了脚步,专程去了湛若水的家里,在甘泉居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

  我闻甘泉居,近连菊坡麓。

  十年劳梦思,今来快心目。

  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

  渴饮甘泉泉,饥餐菊坡菊。

  行看罗浮去,此心聊复足。

  这是王阳明对湛若水最后的交流与告别。而在王阳明过世后,湛若水在墓志铭中说:与兄邂逅,会意交神。同驱大道,期以终身。

  江山代有人才出。1539年,学生王仁的弟弟王诚在湘湖建立了“会道”书院。74岁的湛若水回忆起与他同行了20多年时光的王阳明,写下了《偶书萧山行窝小记》,他依然没有忘记大道之争,他说:

  惜乎阳明下世,安得起而与之语?

  一声朋友后,江湖已远,那个生命里的人,已不能再与秋风共载归了。

  作者:陈默

  朗诵:黄立

  音频制作:刘鹏

  原标题:《行走诗意萧山 | 一声朋友,江湖远》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