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课程“知信行”教育模式探索

  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为高校新文科建设的全面启动指明了发展方向。新闻传播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应当在课程中积极探索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在西安外事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引企入教’改革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探索”(2021B30)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知信行”合一的新闻传播学课程建设可以作为一种有益探索和尝试。

  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改革确有必要。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是立德树人。新闻传播学课程应当秉持将“阅读+写作+思辨+创意+竞赛+项目”融为一体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培养技能中同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国家和地区对高层次、多元化、具有综合素养的全媒体人才的需求。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传播的日新月异,要求传媒课程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围绕课程目标,我们需要在内容、方式、考核、活动等方面体现理论性、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

  “知信行”教育模式符合专业发展特点。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应该坚持建设具有本土特色和体现文化自信的课程建设。英国学者科斯特于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知信行”模式,即知识、信念、行为的集合。知信行理论模式是用来解释个人知识和信念如何影响行为改变的,认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和形成行为三个连续的过程可以导致行为改变。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充分体现了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的一致性。对于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而言,知信行合一符合专业发展特点。

  新闻传播学课程要主动深度融入课程思政,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和内容,实现学生思想品质、专业能力、人文素养的综合提升。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积极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素质。提醒学生解读国外传播内容时明辨发言者意图,时刻保持政治素质;引导课前思考、课中思考和课后思考,让科学思辨成为一种习惯;通过有阶梯难度的挑战性任务,培养自信自立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培养从我国优质传播素材中感受真善美的能力,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同时,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热点事件,为了解祖国、讲好中国故事做铺垫。

  “知信行”模式体现七大课程建设特点。从学生学习知识到培养信念、再到行动落实,“知信行”模式在课程建设方面主要有7个特点:

  一是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不断探讨和改进,力求发展一套适宜且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智慧课堂建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构建“自学、讨论、实践”三大学习体系。

  二是教学内容建设。不断整合吸收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根据国家要求和教材市场变化选用教学参考书,加强教材配套建设,鼓励并扶持本专业教师集体编著出版适用于学生的新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

  三是实践应用条件建设。将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进一步有机结合,如新媒体运营、新闻采访与写作等;改进案例练习库及相关书单,力求内容目的明确,对学生知识结构扩充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课程质量监测与效果评价。在院系评教评学的基础上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自评等深度评价标准;建立课程教学学生监督制度和定期学生反馈制度,力求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五是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引入智慧课堂等教学模式;共享学习资源,选择有代表性的授课内容,录制短小精悍、趣味性强的学习资料;共享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课件、参考资料、课程考核体系等。

  六是教学团队建设。整合校内外教师发展资源和平台,培养坚持立德树人、政治思想过硬、专业知识强、信息素养高、敢创新、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双师型”教师。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建立综合能力过硬的教学队伍。

  七是“知信行”教学理念落实。强调“学习中心说”和“全人教育说”。“学习中心说”主张教学要促成有效学习的发生,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或任务时,首要关注的是学生能学到什么,每个活动都以实现学生相应技能知识提升为目的。“全人教育说”认为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课程要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提升技能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这一点尤其与课程思政产生高度共鸣,具体可通过以下三种手段实现:认真选择产出任务的话题(树立正确三观,明鉴中西,传播中国文化),输入为产出服务(项目式教学),巧妙设计活动形式(小组合作培养互助和客观评价能力)。

  综上,作为一种积极探索,“知信行”合一的新闻传播学课程建设,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从知识获取、信念建立到行动改变,符合新文科背景下专业课程的发展方向,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评机制进行优化,以满足新文科背景下课程建设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教师报》2023年04月26日第14版

  作者:周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