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中光福镇赋能核雕品牌发展、匠心传承

  苏州吴中区光福镇是“中国工艺雕刻之乡”,光福核雕作为当地“四大雕刻”工艺之一,在2008年被录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耀眼的文化名片。近年来,一批艺术大师和能工巧匠持续守正创新,他们在保留古老技艺,确保基因不变、机理不变的基础上,为这门古老工艺的发展传承融入当代生活理念的印记,形成一条集生产、销售和商业推介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链。

  匠心传承 助推苏作工艺历久弥新

  一手托着橄榄核,一手执刻刀,在方寸间勾勒创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许忠英在雕刻桌上一坐就是大半天。67岁的她从17岁开始习艺,从事核雕行业已近50年,刀耕不辍的她不仅将核雕工艺的精致玲珑发挥得淋漓尽致。

  许忠英核雕作品

  2002年,许忠英成立了许忠英核雕工作室,义务带领、教授学徒100多人,并逐渐打开核雕的销售市场,让学徒们既学到手艺,又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她的工作室被设为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巾帼就业创业实践基地。

  许忠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也是光福众多核雕匠人初心如磐、笃行致远的一个缩影。

  “我19岁开始学习红木雕刻,31岁改为核雕,12年红木雕刻基础让我做核雕在技艺上得心应手。”1976年出生的陆小琴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她花了三年多时间自创的“光影核雕”技艺获得了江苏省的科研项目,这是历来传统民间工艺唯一获得的科研项目。正是敢于不断突破与尝试的勇气,让她从木雕转行到核雕后,仅仅花了7年就获得了“山花奖”。

  陆小琴在进行核雕创作

  “出国留学后我更加体会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坚定了学成回国的信念,传统工艺的创新和传承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艺二代”姚思颖虽然只有24岁,却已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伦敦大学学院文学硕士毕业的她,现任陆小琴核雕艺术馆设计师。她认为一件好的作品不仅需要工匠多年打磨的技艺,更需要注入创意把它变成一件艺术品。获江苏省精英精品工程奖的《太湖霞光》正是她与母亲陆小琴联袂的佳作。

  核雕作品《太湖霞光》

  守正创新 赋能核雕文化品牌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核雕从业人员开始关注现代艺术产业方式,他们将“品牌工作室”的理念引入核雕产业并结合现代商业理念辅以运营,推动光福核雕完成了“专业化”的转型。目前,光福核雕产业区域共入驻工作室500多个,各类工作室不但向外界输出各类高质量核雕作品,更承担了招收学生、培养人才的行业职责。创作范围不断放大,艺术视野不断拓宽,光福核雕的影响力和品牌力日益增强。

  许忠英核雕作品《荷塘月色》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将积极为核雕手艺人搭建更多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在技术交流和创意碰撞中互为助力、共同发展,为光福核雕的未来探索更多可能性。”吴中区光福镇政府副镇长张静介绍,目前,“光福核雕”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2名;区级传承人12名。其中有4名大师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陆小琴核雕作品《二十四孝》

  瞄准高技能人才培养,光福镇打出组合拳,与苏州工艺美院等院校合作,注重学历和技艺双修,精心打造“雕刻班”,创设苏州首个苏作工艺学院,加快本土工艺人才培养;并通过组织艺人参加研修班、技能竞赛、名师结对传承等活动,让中坚力量更快成熟,年轻一代更快崭露头角。

  许忠英核雕作品

  近年来,光福镇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为光福核雕的聚集发展和品牌推介赋能:打造光福工艺街和光福核雕城,为在当地集中推介搭建平台;建立版权公共管理服务平台,为品牌推介保驾护航;引导扶持工艺大师参加各类重磅活动和评奖,在展示中提升品牌影响力等。

  陆小琴核雕作品《中国好人》

  “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光福核雕将以推进乡村振兴和传承中华文化为主旨,薪火相传、守正创新,将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蓬勃生命力发扬光大。”张静表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校对 李海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