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匮乏优质水的短板 浙江嘉兴要打造“最优供水城市”
城市供水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一个城市的供水水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嘉兴水系发达,河网密布,不缺水;但曾几何时,属于典型的“水质型”缺水,缺好水。
面对如此局面,嘉兴市本级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于2004年初启动,进行水源、水厂、城乡一体化管网以及二次供水设施等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城市供水基础条件。2022年嘉兴市区生活饮用水平均日供水量约42万吨,最高日供水量达51.4万吨,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市本级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嘉兴贯泾港水厂水源净化池 摄影 宫宇
本地水源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
当前嘉兴正打造“最优供水城市”,通过最优管理,提供最优水质和最优服务,让用户得到最优体验。
嘉兴市区先后建成石臼漾和贯泾港两大水源生态保护湿地及水厂,结合环保治理与五水共治等措施,极大地提升本地水源水质。自2017年以来,本地水源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水以上。
嘉兴的制水工艺一直处于行业领先。2022年,在浙江省现代化水厂复评过程中,嘉兴贯泾港水厂被业内专家比喻为“水处理工艺的博物馆”,这意味着在贯泾港水厂几乎可以看到行业内所有的制水工艺。
“因为我们嘉兴缺少优质水源的‘先天不足’,这就倒逼着我们不断改善提升水处理工艺,形成了一套复杂严密而又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水处理工艺系统,充分保证出厂水的水质。”嘉源环境集团自来水总公司副总经理张刚表示。
目前,对于来自本地生态湿地的水源,嘉兴采用“生物预处理+加强常规+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纳滤膜处理”的组合工艺。其中,国际最先进的“纳滤膜处理”工艺于今年春节前在贯泾港和石臼漾两大水厂投入使用。
“打个比方来说,纳滤处理工艺就是把居民家中的净水器放到水厂里,由我们专业的人员来运行维护和专业管理,确保净水器一直发挥最大功效。”张刚介绍。
纳滤膜处理工艺运行后,嘉兴市本级自来水中,电导率、硬度、硫酸盐等影响口感的感官性状和有机物综合指标明显优化,饮用水口感得到提升。
纳滤膜处理系统 摄影 宫宇
“从应对水质标准到主动提升水质并优于国标”。嘉兴在制水工艺上的精益求精,源自于制水观念的转变。
“主动提升”还体现在嘉兴在市域外水源的引入上,2021年6月,总长171.6公里的嘉兴市域外配水工程(杭州方向)与配套优质水厂建成通水。其实从那时候开始,嘉兴人的自来水管道里就有了千岛湖来的水。
目前,嘉兴市本级两个水厂均建立起了市域外优质水源和本地生态湿地水源的双水源安全保障,千岛湖原水约占40%,嘉兴本地原水约占60%,饮用水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口感得到了有力提升。随着市域外配水工程(杭州方向)、优质水厂项目、嘉兴市现状水厂工艺提升改造项目、现状供水管网改造提升项目等民生工程相继建设,居民生活用水实现了从合格水到优质水的转变。
“在最近的水厂开放日中,我们也收到一些居民反馈:热水壶结垢明显比以前少了,自来水也感觉更清了。”张刚说。
最优服务体验 解决生活痛点
数字化大背景下,嘉兴供水服务正沿着网络直抵居民家中。
目前,在上门水质监测、供水“红小二”、供水抢修等传统共性供水服务之外,嘉兴正致力于基于智能水表的领先应用开发,构建智能应用场景,解决居民生活中一些“小而痛”的用水问题。
“智能户表不是个新鲜事物,但是传统的智能户表应用基本限于取代人工抄表的功能,而我们是通过应用场景逆推水表功能,向厂家定制居民需要的功能。”嘉源环境集团自来水总公司信息办助理钟灵毓表示。
而水龄监测功能具有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意义。当居民外出度假或出差,室内管道会有水体滞留多日,直接使用不利于居民的健康用水,智能水表同样会进行监测,通过供水智慧服务平台发送信息提醒居民在用水前打开水龙头,放水几分钟。
智能水表还可以对独居老人用水量分时段监测,通过用水量分析辅助预警研判老人日常生活可能出现的异常,并可以通过与民政、街道、社区等部门数据共享,共同完善老年人服务体系,尽显人文关怀。
截至目前,嘉兴已投入使用NB-IoT智能水表6千余台,并计划今年在市区建设包含禾东公寓、新禾家苑、吉水花园、越秀花园四个小区的最优供水示范区,为近五千户居民安装智能水表,配套管网改造。
嘉兴贯泾港水厂展示馆 摄影 宫宇
“最优供水服务,我们是以场景为构建的,在构建场景以后,倒逼技术升级,再倒逼管网建设。”钟灵毓说。现基于智能水表所有构建的场景功能已处于测试阶段,计划今年正式上线。
目前,嘉兴正在通过“96390红船供水排头兵”党建服务品牌建设,嘉源热线“96390”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打造二环以内30分钟供水应急抢修响应圈。
一些传统供水服务事项实现了在“浙里办”APP手机端、“嘉兴供水”网上营业厅“掌上办”、浙江政务服务网PC端(水务网上营业厅)“网上办”、实体大厅窗口端“一窗办”、综合自助机端街道社区“就近办”。(文 宫宇 陆天天 孟春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