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记者基层行·泉州惠安篇】赓续“惠女精神”,奋斗书写在山海间
“一城三山半面海”,在闽南山海之间有一座美丽的小城——惠安。这里有弯弯曲曲,人迹罕至的礁海;有茫茫一片,望不到头的盐田;还有独具特色的女性群体——美丽、勤劳、坚韧的惠安女。提到惠安女很多人会想到“惠女精神”,在1958年至1960年间,以上万名惠安妇女为主力军的干部群众克服困难,以冲天干劲建设了乌潭水库(惠女水库)。1963年6月4日,《福建日报》社论《惠女颂》首次提出了“惠女精神”这一概念。
“艰苦奋斗、尊重科学、无私奉献、拼搏创业”。一个甲子的“惠女精神”历久弥新,鼓舞着今天的惠安女性激扬向上、追梦奋斗。
惠女护童观察员,守护乡村未来
“创建惠女护童观察员,展现惠女精神新内涵……乡村未成年人有了保护层,阮囝子权益监护有人管。”蔚蓝色的天空下,三位身着惠安传统服饰的孩子打着竹板、唱着童谣。童谣中的“护童观察员”,正是新时代惠女的新身份。
惠女护童观察员缘何会创建?她们是用何种方式来守护乡村未来的?
4月17日,记者来到惠安县妇联以及惠安县净峰镇“护童观察室”寻找答案。
检察官为惠女护童观察员培训相关法律知识
“惠女护童观察员,源于检察院办案中的细心研析。”惠安县妇联副主席庄佳莹介绍说。
“近年来,检察院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时发现,孩子受到权益侵害的多发地在农村,而86%的涉案未成年嫌疑人户籍地也在农村。检察院一直在探索,如何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未成年人保护,在基层治理中贡献检察力量?为此,我们与妇联多次沟通,双方决定联合起来,组建护童观察员,一起踏足农村隐秘的角落,于黑暗中守护微光……”惠安县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一级检察官刘培芬这样补充道。
早在2020年,惠安县检察院联合县妇联成立了“惠女护童观察员”队伍,县妇联在12个镇分别选取一个试点村,聘任村级妇联班子成员成为“护童观察员”,全面搜集涉未成年人工作线索,重点建档并同步开展动态观护。
在惠安县净峰镇西头村的护童观察室,记者见到了惠女护童观察员张真真。作为村妇联主席,张真真原本就热心助人,被聘为观察员后,她更具“使命”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入户走访,“哪家的孩子年龄在3岁-15岁之间?”“哪家的两口子闹别扭,忽略了对孩子的照顾?”“哪家的孩子需要特别关注?”张真真都已经牢记在心。
不久之前,张真真就通过入户走访,发现村里一对夫妻离了婚,随后两人各自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了年迈的奶奶。张真真表示,这样的孩子就是她在未来重点关注的对象,一方面要防止孩子的权益受到伤害,另一方面也要预防、避免孩子因无人管教而误入歧途。
惠安县妇联携手惠安县检察院,守护乡村未来
庄佳莹告诉记者,惠女护童观察员创建后,通过“观察员+家庭指导、跟踪帮教、心理咨询、慈善救助、就业帮助”的“5+”链接帮扶措施,构筑了保护、预警、帮扶“三线合一”的工作格局,此外,惠安县妇联和惠安县检察院还共同研发了惠女护童线上平台,方便护童观察员收集上报护童线索。如今,“护童观察员”已覆盖惠安所有乡镇共7万名儿童,实现未成年人保护“村-镇-县”全程覆盖,打通了未成年人保护最后一米。
亲子志愿服务队,传递满满正能量
“我为什么要当志愿者,因为我知道正如大海的壮阔需要每一朵浪花的努力,一个人的志愿,可以带动一群人的自觉。”……在惠安县儿童友好之家,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惠安巾帼志愿服务宣传片《我,为什么要当志愿者》,这一宣传片曾入选首届全国巾帼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微电影大赛十大优秀作品。
巾帼志愿服务是联系服务妇女的有力抓手,也是妇女群众参与妇联工作的有效途径。庄佳莹表示,近年来惠安县妇联坚持党建带妇建,探索“志愿精神”和“惠女精神”的深度融合,深挖惠女文化特色,整合巾帼志愿资源。在众多巾帼志愿者队伍之中,庄佳莹特别向记者推荐了“妈妈带我做公益亲子志愿服务队”。
惠安县儿童友好之家工作人员介绍巾帼志愿服务项目
在庄佳莹看来,亲子志愿服务是一种比较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志愿者,大手拉小手,一方面可以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也能打开孩子眼界,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于是,惠安县妇联在打造巾帼志愿服务队的同时,还培育了一支亲子志愿服务队。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实施“妈妈带我做公益”亲子志愿服务项目,探索“慈善+社工+志愿者”的服务模式。
开展“人人一棵树苗 守护绿色福祉”的亲子植树、“新时代环保新风袋袋传”国际家庭日的亲子实践、“帽美如花,惊艳度夏”草帽DIY……随着一场场活动的举办,加入亲子志愿服务队的家庭越来越多。
3月29日,为关爱帮扶孤独症儿童,亲子志愿服务队围绕“星空有你?友伴同行”主题开展了志愿服务。在惠安特殊教育学校阳光学园内,志愿者家庭与星星的孩子两两组队,通过做游戏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随后结对家庭一起种树,挖坑、扶树、覆土、浇水,齐心协力将一抹抹绿意扎根阳光学园。
几乎在每一次志愿活动结束后,妇联都会收到很多反馈,家长们对这一项目连连称赞。大家都表示,做志愿服务不但让孩子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传递了奉献和爱心,还加深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感情的沟通,所以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收获满满。
推广惠女文化,乡村振兴她力量
戴着蓝色花头巾、上着红色短上衣、下着黑色宽筒裤、腰系漂亮银腰带,记者面前的曾梅霞是典型的惠安女形象。作为一名80后,曾梅霞是海之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她经过十几年艰苦创业,打造了“惠女风情园”。
惠女风情园背靠青山,面朝大海。以传播惠女文化 、弘扬惠女精神,提供生活信息、搭建交流平台为宗旨。接待来自海内外摄影家、艺术家、画家、艺术院校师生、游客等前来摄影写生采风创作和游玩。为打造惠女品牌这张名片成为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的目的地作出了贡献。
早在2013年,中央电视台城乡宣传片中,身着惠女服饰的曾梅霞祖孙三代携手走过洛阳桥,这张照片被许多人记住。也是在这一年,曾梅霞被评为“泉州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宣传片惠安女代言人”。在此之后,曾梅霞传播推广惠女文化的情结更深了。
曾梅霞祖孙三代出现在201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城乡宣传片中
2017年,曾梅霞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惠女风情园妇联主席。曾梅霞告诉记者,园里大部分员工都是女性,因而当惠安县妇联改革,选择在园里建妇联时,大家都非常高兴。一方面园里多了一个温暖的娘家,姐妹们更有依靠了;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凝聚大家,巾帼不让须眉,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成为惠女风情园妇联主席后,曾梅霞开始有意识地带动渔村里的惠安女就业和创业。除了在园里为村里姐妹提供30个工作岗位外,她还筹备了一支惠女模特队。从八旬阿妈到三岁孩童,都可以加入进来。大家身着惠女服装,展现惠安女下海、补网、绣花、扛石等劳动场景,供游客和摄影师们拍摄,当一次模特可以赚80元到100元不等。
曾梅霞告诉记者,模特队组建时并不容易。曾梅霞只好自己穿惠女服饰,带头出镜,并让两个女儿也穿上了传统惠女的服饰,小惠安女清纯可爱的模样吸引了不少摄影师争相拍照。随后,家里80多岁的老人家也加入进来,成了摄影师镜头里的常客。就这样,村里人渐渐接受了曾梅霞的想法,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妇摇身一变,成为惠女模特。
曾梅霞身穿惠女服饰,接受本刊采访
穿着传统服饰的惠安女,在海边劳作、种植作物、绣花洗衣的场景成了游客镜头里最美的风景。在这支队伍的影响下,大岞村及周边各村又流行起穿惠女服饰,很多80后、90后成了惠女服饰的爱好者和推广者。
如今,惠女风情园不仅仅是摄影师、游客的打卡网红地,还成为多地中小学生研学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到园里的惠女博物馆参观,触摸那些展示的惠女服饰、走在海边木栈道上,听着曾梅霞讲述关于惠女文化的点滴历史,惠女精神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到了孩子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