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打破常规, 多门课程改为“全英教学”, 老师们坐不住了

  清华大学做出课改表示,将学校全部700门课程改为全英文授课。身为一所中国的大学,居然要求全英文授课。清华大学的这个做法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随着时代的的发展,近年来清华大学与一些国内重点高校联合起来,产生了c9联盟院校。对于很多人来说,清华大学一直是梦一般的存在。可是这次的举措却让网友直呼它败坏了在自己心中的形象。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全英文教学是否有必要?

  对于这件事情,清华大学的校长给出了相应的解释,他表示现在的清华大学正在逐渐与国际接轨,使用英文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技能。很多国际上的学术专家和友人前来交流,如果不能熟练地使用这门外语,那么就会失去很多难得的发展机会。

  清华大学在中国的地位,就像常春藤联校之于美国。他们都代表着国家顶尖学术水平,承担着国际交流的重任。不可否认的是,英语仍然是现在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历史上很多重要的学术资料文献都使用英语记载,一些最前沿的最权威的国际刊物也是由英文撰写的。想要获得全面的知识,掌握好英文的重要性无可厚非。

  

  英语在整个中国的教育评价系统中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从小学初中开始,它就是和语文数学并称的三大主科之一。尽管经历了很多次的改革,但是他的地位依然没有被动。

  二、执行过程中的现实难题

  在很多人的眼里,清华就是最顶尖的学府,对于能够考进清华大学的人来说英语就是小菜一碟。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很多人叫苦不已。

  

  对于一些理科学生来说,自己擅长的本来就不是记忆方面的东西。在上课的时候却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熟悉记忆新的词汇,反而妨碍了思路的打开和理解的深入。

  对于教授老师来说,用英文教学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日常的教学备课任务本就已经足够繁重,现在这种规定就是徒增烦恼。况且老师也是从学生的阶段过来的,也有人学不好英语。好不容易做了自己擅长的事情,却还是不能够逃脱英文的魔爪,可谓是相当悲哀。

  

  很多人都表示,学校的硬性规定分明就是为难师生双方。对于老师来说长时间以中文授课,早就习惯了讲课的逻辑,时不时还能增添一点小环节活跃一下气氛。现在一下子要适应英文表达方式,还真是有一点让人难以接受。有的时候还得为学生解释相关的词汇问题,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率。

  学生接受起来也很有难度。如果难以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凭空加大了理解难度,有不少人会因此失去上课的兴趣。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因此事从学霸变成学渣。

  

  很多专业都有专业英语这门课,专门讲授艰深难懂的学科词汇。清华大学此番做法就是硬要把两门课合并在一起,可谓有囫囵吞枣的意味。英语在中国的教学系统里面确实占有很大的分量,所以很多人在初高中学习的时候就在这门课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从小学的时候就频繁参加英语补习班,对一些单词记了又记。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背单词是一项极为痛苦的事情,感觉记住了下次看又忘掉了。

  

  中文是中国人的母语,中国字有象形、形声等很多类别,能够引发人的联想。英文有二十六个字母,一个单词里面英文字母的排序顺序错了,意思都天差地别。很少有人会在国内天天讲英语,国内也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应用的环境。很多学生的英语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全部换成英文教学的做法还是相当脱离实际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也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文化政治上面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那么身为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坚守自己的母语呢?

  

  三、总结

  近年来清华大学的人才流失到海外,现今全英文教学的做法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可以肯定的是,国家花费了巨大时间精力培育的人才,反倒为他国的建设贡献了力量,这是相当让人不忿的。人才想要成功,确实需要拥有国际事业和中国灵魂。清华大学的做法有待商榷,如果不考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而强制执行,必然会成为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