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保护伞”,彭凯平撑了 40 年。

  彭凯平,这个曾经扬名于学术界的名字,更多地走到了每个人的身边,

  他是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更是中国积极心理学的第一人,

  彭凯平在拙见平台演讲

  最近,彭凯平变成了 " 网红教授 ",他发布一条关于 " 如何让消极的人变得积极起来 " 的短视频火速 " 出圈 ",视频里的他金句频出:

  " 能够让我们战胜消极情绪的,是心理韧性的培养。"

  " 消极的心态能让我们活下来,但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而言,积极的心态才会让我们活得更好。"

  有人说他自带温暖治愈的力量,也有人说他为年轻人的心灵撑起了 " 一把伞 ",在这个焦虑浮躁的社会,他体会人们潜在的内心的力量,正如他所言:

  " 改变社会,要从改变人心开始。"

  01

  最幸运的年代

  他遇到了心理学:

  彭凯平是幸运的一代,他意识到世界大门打开,是在一个做完板报的下午,从老师的办公室里飘来一段他从来没有听过的优美的音乐,他听到广播员说:

  " 刚才大家听到的是施特劳斯的《溜冰圆舞曲》…… "

  那年,高考恢复,大学的大门向彭凯平完全敞开,

  1979 年,当时他填报志愿,填的是北京大学的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希望研究地震,

  后来他被心理学录取,百思不得其解地去问招生办,结果老师说:

  " 因为你写了服从分配,心理学系没人念,就把你调剂过去 ",还安慰了一句:

  " 心理学和物理学都是理学,差不多的。"

  图源:网络

  或许命运的齿轮就在此刻转动了,哪怕在那个时候,心理学根本不是社会需要的,大家都卯足了一个劲往前冲,眼前要解决的,只是温饱问题,

  1989 年,彭凯平远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硕士,又过了 2 年,震惊世人的 " 留学生卢刚杀人案 " 发生,

  于是他开始投身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并发明文化投射测验莫里斯 - 彭鱼范式,

  在他的研究中,比较发现了中国人与其他文化人群最显著的差异,也是中国人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

  " 高度的集体主义意识、对权威的尊重、重视稳定、注重教育和知识、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图源:阿瑟 · 史密斯 《中国人的性格》

  这五个维度在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地域等群体中有不同的表现,但总体上依然被保持,

  这样的研究发现在学术界中无疑是重磅的,他本可以在国外继续立作、教课、环游世界,还有成为高管的机会,

  然而他还是选择回国,在国内高校教书,为中国的心理学做贡献。

  02

  抑郁、焦虑、压力

  人心无处可逃:

  事实是,他确实成了这个年代人们的需要,在曾经那个年代被忽视的心理学,在如今却成了众多人们唯一的寄托,

  现代人的三大 " 情绪病 ":抑郁、焦虑、压力开始在各年龄段蔓延,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 ( 2019-2022 ) 》显示:我国 17 岁以下青少年儿童中有 3000 万受到各种情绪、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

  也根据简单心理统计的《2021 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81.81% 的受访者自述有过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

  来源:简单心理

  如何缓解?成了当下最紧迫的问题,因为一旦没有解决方法,极端现象就会频繁发生,就像彭教授提到的:

  "Z 世代,就是 1996 年之后出生的,他们的世界就完全是社交媒体的世界,这些孩子的自杀率、抑郁症,都比别的孩子要高,而且他们的社会经历要比别的孩子少。"

  就如最近发生的张家界天门山的集体跳崖事件,4 名来自河北、四川、河南、福建的年轻人,最小的 23 岁,最大的也不过 34 岁,相约在张家界的天门山集体跳崖,

  显然这是一起有预谋的相约自杀,他们通过群聊的方式沟通策划,还集体撰写了遗书:" 本人 ***,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本人是自杀,与其他人无关。"

  他们对死的渴望强烈而直接,跳崖加服毒的双重保障,并且 "3 克就能危害生命的毒药,他们用了 50 克。"

  图源:网络

  仔细来看,虽然他们那么迫切地想要自杀,但是他们选择了张家界这个风景胜区,以这种集体自杀的方式来结束生命,还是有它特殊的意义所在,

  是一种给自己下的死亡判决,是对社会的一种呐喊,更是死者临终的愿望:看看我们吧……

  而这并不特殊,近些年来发生的多起年轻人自杀事件,确实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告诉我们,年轻人的心灵急需一个出口。

  03

  积极心理学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而彭凯平教授就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他不断在分析、在试图改善国人的心理,引入积极心理学,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

  " 积极心理学不是改变人,而是去发现人的优点;不是去控制人,而是去帮助人;不是去改变缺点,而是去弘扬优点。"

  他所撰写的《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在疫情期间更是卖出了 20 余万册,给多少年轻人的心灵撑起了一把伞,

  图源:网络

  在他的各种访谈和演讲中更是反复提到了,由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 · 彼得森提出的 4 种特别重要的积极心理体验,用以疗愈我们的心理创伤,

  拙见出品人田延友(左)、心理学家彭凯平(右)

  在这里,我们也特别和大家分享这 4 种积极心理体验,希望能解决当下人们的一些心理困境:

  " 爱 "的力量

  心理学发现,人的 " 爱 " 是可以有很多种的:爱自己的同胞,爱自己的生活,爱家人,爱孩子,爱祖国,爱民族,爱文化……所有这些 " 爱 " 都是人的积极感受。

  当我们拥抱亲人的时候,全身发热,嗓子发紧,有时还会有眼泪流出来。

  这就是 " 爱 " 的激素的作用。回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抱抱孩子、抱抱老婆,会感到特别温暖。这就是 " 爱 ",不是虚的,也不是空的。

  别人在你特别困难的时候说了一句很通情达理的话,你在冰河中挣扎的时候有人伸出援手,你一下子就会觉得格外温暖。这就是 " 爱 " 的激素的作用。

  要培养这种 " 爱 " 的体验,体验越多越容易疗愈我们的创伤。多陪陪孩子、老婆、家人,多欣赏 " 爱 " 的力量,少讲仇恨和斗争。

  " 快乐 "的力量

  我们以前总以为 " 快乐 " 是傻乐,现在发现:错了!人的不开心是很直接的,这叫做 " 负面信息加工优势 ",

  对于不好的事情我们会立刻产生不好的反馈,而让自己开心起来不太容易,需要修炼,需要技巧、智慧,还需要遗传基因的帮助。

  大家要知道,让自己开心不容易,让自己不开心特容易。很多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要学会一些 " 快乐 " 的方法。

  快乐的时候,大脑也会分泌出各种积极的化学物质,包括多巴胺、催产素、内啡肽、血清素……快乐、愉悦具有非常了不起的疗愈作用。

  快乐让我们产生大量的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让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灿烂的阳光照在我们身上,会产生愉悦的感觉。

  "有用的感觉 "

  一个人活在世上最大的痛苦,就是别人认为自己没用。我们发现很多 9 岁、10 岁跳楼的女孩子,轻生的原因就是爸爸妈妈说了一句特别伤人心的话:

  " 你这个废物,还不如死了好。"当这句话说出来,孩子基本上就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

  " 我能、我有、我是 " 的体验特别重要:我能干什么?我有什么样的优势、特长?我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现在发现这种 " 自我效能感 ",是非常重要的疗愈创伤的方法。

  我们中国的父母亲一定要知道用爱和孩子沟通。狠、毒、恶之中,其实是没有 " 善 " 的,不要再说 " 打是爱 " 了。

  打就是打,爱就是爱,积极就是积极,消极就是消极,我们不能搞这种逻辑混乱的说法。

  爱孩子就要真的爱,那种所谓的 " 严格要求 " 其实是一种自我情绪的宣泄,对孩子是有伤害的。

  一定要把这种封建的思想、错误的斗争哲学去掉,我们要活出文明人的现代精神。

  "意义感 "

  我们以前说意义,特别喜欢把它想象成一种抽象的、哲学的、政治的、神学的概念,特别宏大。

  其实 " 意义 " 没有那么复杂,它就是我们大脑前额叶的灵性、悟性、感性和德性。

  萨特说得好,存在先于本质。没有什么先天的意义,每种意义都是我们存在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发现的,是活出来的。

  人生的意义要靠你自己的灵性、悟性、感性、德性去发现。当你找到了这个意义感的时候,所有的创伤都会慢慢痊愈。

  一定要用中华民族的智慧,叫做 " 慧眼禅心 "。任何事情不能匆匆地一闪而过,一定要用心去欣赏、观察、思考。

  就像王阳明先生一样,认真去看花:看花的时候,花和我的心同时颤了起来;我不看花的时候,花和我的心一时寂寞起来。

  这就是 " 心学 " 的智慧:用心去欣赏生活中那些微小但是有意义的事情。这种意义,就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

  善用这些积极的心理体验,第一,学会控制杏仁核的活动,不让负面情绪产生过长、过度、过强烈的反应,产生积极的神经化学递质,

  第二个,就是要有人性的觉醒,产生意义感,第三个是意义感的升华,做到少思虑、多行动,

  对于个人意义的追求,直接涉及到个人存在感的有无,也就直接关系到了生命的存留,正是因为无法找到意义、找不到存在感,大多数人才选择了自行了断,

  在想清楚如何生活的问题前,加上对生命的思考,也能让我们更清楚生命的意义,

  4 月 28 日,我们也将在拙见青云书院讨论关于生命存留的几个问题,帮助我们思考人生,也帮助我们重获心花怒放的人生:

  01

  爱人离世,你会 / 不会把 TA 的记忆交给 AI

  02

  生命的终点是生命的完整 / 遗憾

  03

  p>长生不老是 / 不是一件好事

  04

  离开世界前最后的清醒,我要给自己 / 家人,

  读一首诗 / 写一封信

  05

  离开世界前你会 / 不会冷冻自己送到 100 年后

  想参加这场思辨会,请扫码获取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