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回到讲台”,患癌女教师离世前做了一个决定

  “我多么想回到学校、回到讲台……”

  佛山市顺德区红旗中学

  教师区敏玲患病一年多以来

  最放心不下她的学生和教学工作

  然而,病魔无情

  今年4月5日,她因病去世

  永远地离开了

  她的家人、同事和学生

  离开了她一生挚爱的教育事业

  区敏玲生前照片

  斯人已逝 精神长存

  在区敏玲47载人生中

  有近一半的时间奉献给了三尺讲台

  向学子传道授业解惑

  在弥留之际

  区敏玲决定捐献10万元

  给自己任教的学校

  以另一种形式“回报”

  她教育梦启航的地方

  让教育之树常青

  5月

  红旗中学区敏玲奖教奖学基金成立

  这是该校建校36年以来

  首次以教师之名命名的教育基金

  敬业爱岗廿余载

  她是大家眼中的好老师

  走进红旗中学,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香樟树——它是该校建立36年来的见证者,一代代学子从这里走进知识的殿堂。

  而这棵香樟树总是静静地伫立于此,为师生们遮风挡雨,带来一片片绿荫、一丝丝清凉。

  香樟树下,学子们健康成长

  正是在这里,青年教师区敏玲开启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区敏玲出生于1976年,学生时代的她勤奋好学、积极上进,是当年桂洲中学的优秀学子,也是桂洲镇(现容桂街道)第一位考上本科院校的高中应届生,后进入华南师范大学学习。

  1999年7月,区敏玲大学毕业。名校英语专业毕业的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任教、回报桑梓。

  在红旗中学任教的23年里,区敏玲一直从事英语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因材施教、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不管发生什么事,走进教室、走进课堂,她总是面带微笑,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感染着学生,也感染着我们。”红旗中学校长陈亚玲说。

  在红旗中学从教33年的老教师李淑华回忆称,“敏玲淳朴、善良,从不张扬,连穿戴都非常朴素,从来没见过她穿炫酷的衣服,她给人的感觉整洁、亲和。”

  在她的印象里,凡是有评优、评奖机会,她总是谦让给其他同事或新老师。在学校学生的投票评选当中,区敏玲总是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之一。学生们对她的喜爱,可见一斑。

  区敏玲在上公开课

  罹患疾病不放弃

  她始终情系教育事业

  2021年12月16日,区敏玲在容桂被检查出结肠肿瘤。四天后,她在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被检查出“横结肠癌多发转移”。

  当天,红旗中学校长陈亚玲接到了区敏玲发来的一条长微信,简要提到了病情,但更多的是她对临近期末自己无法回到岗位的自责与愧疚。

  陈亚玲回忆称,“敏玲非常怕麻烦人,她的淳朴、善良、低调,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是一名难得的好老师。”

  实际上,在入院治疗之前,区敏玲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她本身患有地中海贫血,在查出癌症前,有时候去上课途中都要扶着墙走,也曾晕倒过。”

  陈亚玲说,“但她身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乐观,每天面带微笑,天真、爽朗的笑声,非常感染人,也正是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伴随着她与病魔斗争的全阶段。”

  在教师节,区敏玲收到学生们送来的节日祝福

  “区老师若不是生病绝不轻易请假,当她查出癌症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感到对不住学生和其他同事,她觉得不能耽误学生们的学习,也不应给其他同事带来额外的负担。”红旗中学英语科科组长、初一一班班主任罗杏玫说,“她总是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在一年多的治疗时间里,区敏玲经历了17次化疗、10次放疗,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意志与病魔作顽强斗争,只为早日回到学校。

  今年4月初,区敏玲的病情突然恶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是念着能站回三尺讲台。

  倾注一生为教育

  捐出十万元成立教育基金

  4月4日,清明节前一天,陈亚玲永远忘不了。

  那天,区敏玲的先生和弟弟来到陈亚玲的办公室。“我们这次来,是想转达敏玲的想法。”区敏玲的先生吴老师接下来的这番话,让陈亚玲的泪点破防,“在敏玲还能说话时,她告诉我们,要把10万元捐给学校,作为奖教奖学金……”

  吴老师还没说完,陈亚玲就打断了他的话,希望他们把钱用在治疗上,如果不够还可以再筹集。

  然而,区敏玲的先生和弟弟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全家人都支持敏玲的想法!”

  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在自己病危之际,想到的仍不是自己,而是自己心心念念的教育事业,这份大爱令人动容,也催人奋进!

  4月10日晚,在区敏玲“头七”前一晚,吴老师向陈亚玲发来微信,告知要把10万元善款捐给学校,了却区敏玲的遗愿。

  “情牵香樟爱洒桃李。”5月20日,在红旗中学36年校庆庆典活动中,顺德区美协名誉主席、顺德田园国画院院长叶其嘉感动于区敏玲的事迹,为其题词。当天,红旗中学区敏玲奖教奖学基金正式成立。

  在红旗中学的操场上,那棵见证三十余载阳光和风雨的香樟树郁郁青青,它将守护着未来一代代青年学子,守护着他们的成长成才梦。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名润

  来源:广州日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