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抑郁到自残的女生,揭开了「懂事」的真面目

  来访者阿茶|作者

  Lilith|编辑

  pexels|图源

  亲爱的陌生人,你好,我叫阿茶。

  从小,我就是个要强的人,觉得做事只能靠自己,很少向人寻求帮助。

  因为麻烦别人,一直是最让我恐惧的事。

  直到,我因为身体原因休学。

  复学后,身体状况的反复,让我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

  我开始失眠、自残,神经像一团乱麻,紧绷着、又抑郁至极。

  在情绪彻底倾塌之际,我踏进了心理咨询室的门。

  今天,我想借着讲述自己的故事,给同样被情绪折磨,却不敢求助的你,一些慰藉和力量。

  希望你也可以走出来,掌握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我把自己活成了人生的难民

  从前,每当出现问题,我的一贯措施就是——硬扛。

  然而,这次却没能成功,一种严重的焦虑充斥着我的头脑。

  越完不成什么越想完成,越不能解决越要解决。

  慢慢的,焦虑演变为厌倦,一种对身边所有事物的厌倦。

  我不再能感知到周围的环境,就像被一个充满水的膜牢牢包裹,喜怒哀乐都离我远去。

  别人的欢笑与痛哭,像在另一个世界那样遥远,我只感到窒息。

  于是,我开始伤害自己。

  只有看见血液从我的皮肤缓慢渗透出来,我才感到自己真正的存在。

  只有身体上的痛,才能让我短暂忘却心理上的窒息感。

  

  失眠也成了常态。

  一天,凌晨三点多,我刚要睡着,忽觉有人握住我的手臂,抬起又放下。

  恍然惊醒,我看到爸爸妈妈坐在床边。

  我从没见过那样颓然的爸爸。回想几天前,因为我太长时间不开口说话,爸爸问我:“人家的孩子都好好的,怎么我的孩子天天不开心。”

  我感到愧疚,轻声说:“对不起,我也不知道怎么把自己变成这个样子的。”

  妈妈哭着问我疼不疼,我忽然有了流泪的冲动。

  我抱住她,哭着说:“带我去做心理咨询吧。”

  在这之前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是“心理医生”,觉得是治病的职业。

  直到真正迈进心理咨询室,我才知道何谓“咨询”。

  咨询师比我年长一些,人生阅历比我丰富得多。

  他个子不高,瘦瘦小小的,戴着眼镜的样子像一位严谨的学术青年。

  初次见面我有些拘谨,不过听着他温和的声音,紧张逐渐被缓解了。

  对他的最大印象,是一种包容。

  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不耐烦,哪怕我只是沉默着,他也没有催促我或者口若悬河,而是保持安静。

  在这种安静中,我并不感到尴尬,倒有一种静水流深般的安稳。

  他用耐心、细致与温柔,为我构筑了一个安逸温暖的环境。

  有一次我问他:

  “为什么我在和朋友的交往过程中总是异常敏感,非常在乎对方对我的看法?当对方流露出负面情绪时,哪怕不是因我而起,我也感到特别焦虑呢?”

  他思考片刻后问我:“在你和家人的相处中,也是这样的吗?”

  我仔细回忆,发现即使是和妈妈的相处,我也始终保持高度敏感的状态,在意她的一举一动。

  我们就此展开讨论:

  “为什么你没有直接和我讨论我的朋友,而是谈起我的家庭?”

  他的回答令我记忆犹新:

  “有句话叫‘在关系中受到的伤害,要通过关系来修复’。我认为,我们怎样和他人交往,其实是和家人之间相处模式的一种投射,这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

  

  爱不曾紧握住我

  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家庭对我会有这样的影响。

  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有一个比我小五分钟的双胞胎妹妹。

  从小到大听到过的最多的话就是:“你是当姐姐的,让着点妹妹嘛。”

  我似乎越长大,就越接受这一观点。

  每当我主动谦让妹妹时,妈妈就会说:“茶茶长大了,懂事了,不像小时候......”

  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呢?

  记得有一次,我和妹妹看中了同一件毛衣。不巧的是,同样颜色款式只有最后一件了,我俩谁也不肯放手。

  我想:“这是我先相中的,要放也应该是她放手。”

  妹妹只是看着妈妈,没有说话。妈妈走过来拉开了我的手:“茶茶,你是姐姐,让一下嘛,妈妈觉得你更喜欢这件......”

  我死也不肯放手,只是抿嘴流泪:“凭什么都要我让!”

  妈妈大怒:“谁也别买了,回家。”

  那天是个太阳低低的周末,回家路上我的影子被拖得很长。妈妈牵着妹妹的手,安慰她明天再去买毛衣。

  我慢慢跟在她们身后,眼泪掉了一路。

  但我那时已经学会在到家之前擦净泪水,摆出坚硬的面孔来展示我的强大和不在乎。

  因为我不在乎,所以谁也伤害不了我。

  

  后来,这样的事,在我十岁以前多次发生。

  我学会了伪装自己,慢慢长成一个懂事、听话的姐姐,温柔和蔼、善解人意的女孩。

  但我并不开心,这样的伪装让我疲倦。

  许多年后我回忆起那天的太阳,和咨询师说起这件事时,只作为小孩子闹脾气的笑谈。

  抬头却发现他红着眼眶,哽咽道:“阿茶,我很心疼你。”

  听到这话,我很是坐立不安,生平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说,我局促得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摆。

  又觉得心里沉甸甸的,酸涩得像浸满了海水,咸得让人想流泪。

  小时候的那条水泥路上,长长的影子始终伴随着我,但我恍然未觉。

  是咨询师让我看见了它,并且能勇敢面对。

  咨询中,有些时候我会保持沉默,其实我有许多话想说,比如在人际关系中的痛苦。

  但我下意识地闭口不言,在心里默默消化。

  当咨询师问起我最近过得怎么样时,我总微笑着说:“还好。”

  有一次,他沉吟片刻说:“阿茶,其实我觉得人的自由是多种的。一个人可以放声大笑,表达喜悦是一种自由。能够毫无顾忌地表达痛苦,也是一种自由。”

  这种关于自由的定义,是我从来没想过的。

  因为我觉得只有幸福、喜悦的人,才自由。身处痛苦中的人,怎么会自由呢?

  但我又忍不住思考,我想他看见了我的痛苦,在引导我直面它。

  这种感觉,就像你受了伤,躲进一个黑暗的角落独自舔砥伤口。

  忽然有个人,提着一盏闪着微光的小灯向你走近,轻声说:“我可以坐在这里吗?”

  在咨询室里,我体验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不管我说些什么,他都有在认真思考,谨慎地作出回答。

  从他的脸上,我感受到真诚、恳切,和想要帮助我变得更好的努力。

  他并不是只有回声的空谷,而是一泓平滑如镜的湖水。

  像镜子一样把我的情绪,客观、全面地映射出来,让我能够看清楚自己。

  

  真庆幸,我拉了自己一把

  后来,因为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结束了咨询。

  虽然心存遗憾,但也只能挥手告别。

  我以为心理咨询的效果止步于此。没想到,它对我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意识到这种影响,是我发现我自己开始改变了,我可以摆脱我的恐惧,并一个一个地解决它们。

  如今,我常常自问:

  “如果我那样做,会发生什么?”

  “怎么做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面对这些问题,我并不执着于答案,而是在这种思考过程中平复心绪,获得力量,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回首心态的改变,才惊觉心理咨询带给我的影响如此深远。

  而这一切,始于我跨进咨询室的那个平常的冬日午后。

  虽然我和咨询师的咨询关系结束了,但在和他的关系中的感受,思维方式的转变,眼界的开阔,都潜移默化地成为了我的一部分。

  我很感激我的咨询师。

  但我知道,如果向他表达感激,他一定会微笑着说:

  “我觉得这是不需要感谢的,这是你自己的力量。”

  现在,我开始允许自己去做曾经让我害怕的一切:

  向别人提出我的需求,要求别人因他们自己的错误道歉,为自己画下底线,并能够坚守。

  做到这些,我才感到真正属于“我”的生活,开始了。

  如今,我经常尝试一些新事物,学习围棋,保持锻炼,站在人群中演讲。

  哪怕失败,哪怕被拒绝,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这是我的人生,因为我有勇气从头再来。

  

  进行心理咨询前,我曾找过一些长辈倾诉,通常是没听我说完就以一种过来人的口吻说:

  “以后的困难多着呢,现在这些都是小事。”

  我当然知道人生行路,困难重重。可我需要的,正是如何面对眼前的这件“小事”,而不是知道了未来有许多坎就能迈过眼前这道。

  而与朋友交谈相比,咨询师的视角更客观,我的感受更真实。

  不论关系的远近,只要是朋友,交谈时就不免对我所说的事情有不同的态度,隐藏着他们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很难客观倾听。

  受此影响,我也很难真实表达我的感受。

  但在咨询室中,受咨询伦理的保护,我可以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并且我和咨询师在实际生活中不会有任何交集,更能自由地进行表达,这是心理咨询的独特之处。

  因此,我想对所有想要有所改变但仍在犹豫的人们,想知道心理咨询到底有没有效果、有多大效果的人们说——

  进入一段咨询关系并从中获益,靠的并不是咨询师的“一字箴言”。

  而是自己内心深处想要向上变好的动力,是自己的努力。

  如果实在痛苦,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拉自己一把。

  -The End-

  抑郁或焦虑的发作,有时是因为生活的种种挫折堆积到了一起,有时看起来甚至不是多么严重的事情。

  但其实背后,都隐藏着比这些表面问题更重要、更深层的内心困扰。

  每个人的内心,可能都是一个黑匣子,不往里面看,就不知道里面有什么。但是里面的东西,却持续指引着你的人生。

  如果你也有难以解决的痛苦,那你也可以,像阿茶一样,勇敢地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打开内心的黑匣子,驱散阴影、挖掘宝藏。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下面这位咨询师,正是擅长上述咨询技术的资深咨询师:

  胡少锴

  

  胡少锴老师是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擅长通过心理动力取向、沙盘疗法、人本主义取向和表达性艺术治疗,帮助来访者跨越个人成长、人际关系、情绪压抑等难题。

  他的咨询风格是真诚、温和而坚定。既能全然共情来访者的情绪,又能帮助来访者拨开迷雾,看清困境本质,从改变认知开始,疗愈情绪,重塑行为,改变生活。

  为了鼓励更多人迈出第一步,胡老师在今日开通了5个半价咨询名额,即原价600元/次的正式咨询,现在只需300元

  给自己一次改变的机会

  ↓点击即可预约↓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更多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