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工作,主打的就是一个“人间清醒”
在南粤大地的广袤热土上
从来都不乏
勇立潮头的年轻人
有接过大旗、成熟稳重的80后
有正逢其时、探索创新的90后
也有5G冲浪、脑洞大开的00后
一代代青年人,接过时代的接力棒
在粤港澳大湾区
续写着超“燃”的故事
用真诚、担当和理想
谱写着关于勇气和成长的赞歌
80后知心姐姐:
不放弃任何一个“迷途”孩子
“不放弃每一位涉罪未成年人,让每一位青少年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一直是东莞市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总干事、团支部书记孔雪雯的行事准则,也是她长久以来的心愿。作为一位80后,今年是孔雪雯参加社会工作的第12年。
2023年3月,孔雪雯在与青少年面谈辅导
过去十几年的工作里,孔雪雯曾帮助止咳水成瘾青少年戒瘾、引导离家出走青少年回归家庭等,帮助了许多“迷途”青少年重拾生活的勇气、重新走向正轨。
其中有一位网络成瘾的少年阿浩(化名),令孔雪雯印象深刻。阿浩进入青春期后,长期沉迷于网络,拒绝与家长沟通,还由此产生了一些不良行为。
某次,阿浩持刀抢劫未遂,检察院审查后决定采取不起诉处理,由孔雪雯对接去跟进帮扶。
有一天,孔雪雯突然接到家长来电,说阿浩又失联了。因为父亲不允许阿浩玩手机,批评了他几句,趁父母睡着之后,他拿上身份证和手机,留下一句话“希望你们以后别再管我”,就离开了。
接到电话后,孔雪雯第一时间报备给检察院,并在QQ、微信等全网平台寻找他在线的痕迹。
下午5点,孔雪雯收到阿浩的一条网络留言:“对不起雯姐,我想开始自己的生活”。她焦急地询问阿浩出门时是否有带钱、生活安顿得怎么样了,并希望当面聊聊,但是被阿浩拒绝了,只说自己在网吧过了一夜。
为了尽快找到阿浩,孔雪雯开车把附近的十几个网吧全都找了一遍。晚上9点多,她终于在一个网吧的角落找到了阿浩。看见阿浩是安全的,孔雪雯松了一口气。
“晚饭吃了没?找了你一晚上,我也没吃,咱们一起走吧”。孔雪雯没有急于责怪他,而是耐心地与他沟通,解释在监督考察期间失联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影响。她希望阿浩能明白:一个勇敢、有担当的人,应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对于自己的行为,阿浩也感到十分懊悔,“对不起,你原本可以完全不用管我,但是你们没有放弃我……”。当天晚上,父子两人敞开心扉交流。阿浩父亲意识到自己日常教育的方式缺乏耐心,阿浩也明白了自己需要有目标和价值地活着。
这一天,阿浩对孔雪雯说了两次“对不起”——“第一次,我怕他真的放弃自己、再入歧途;第二次,我相信他真的感受到了大家对他的关心。”最后,阿浩在整个帮教期表现都很好,积极参加公益服务,顺利完成监督考察期任务,也在外卖平台找到新的工作,重新开启了新的生活。
过去11年,东莞市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累计为超13000名青少年提供跟踪帮教,阿浩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2023年4月,孔雪雯在中央团校参加“青马工程”班学习
作为全市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专注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服务机构,开始时大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孔雪雯不仅自己要去探索,还要带着团队实践,当时身边很多同事都觉得“很难做”,她却不断学习并鼓励大家。
时至今日,面对一些需要及时响应的疑难、突发和紧急的个案,孔雪雯经常需要在下班后、假期期间去处理。这些不仅考验她的专业服务能力,也在考验她的职业素养。
孔雪雯说:“从本科学习到硕士学习,社会工作成为了我的专业志愿;从业12年,社会工作者已成为我的职业烙印。我很喜欢我现在的工作,未来,我还会在青少年领域继续工作,我将和团队继续用专业陪伴青少年成长。”
90后硬核工程师:
干一行、爱一行,时间总会有回响
1998年出生的姚一帆,从长沙理工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加入了深中通道这个“十三五”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中来。
深中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核心交通枢纽工程,其中海底隧道长约6.8公里、双向8车道,比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还长宽两车道,是目前世界上最宽的海底沉管隧道,施工难度非同一般。
隧道沉管段长约5公里,一共由32节管节组成。姚一帆所在的项目部任务就是在伶仃洋海底挖出一条长约5公里、宽约330m的深海基槽,为32节重达8万吨的“巨无霸”管节提供一个适合“深海长眠”的环境。
每天早上8点半,姚一帆就穿好救生衣、戴好安全帽,准时来到在码头旁的交通船上,带着当天的施工资料,经过2小时摇摇晃晃的海上航行,去到15海里外的施工现场。穿梭在基槽开挖船舶施工交底、施工检测等建设前线,一天下来,衣服上的机油渍、劳保鞋上的淤泥都积累了厚厚一层。
在深中通道建设的三年里,姚一帆遇见过很多挑战,而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还属E10管节基槽清淤攻坚的经历。
E10管节处于全隧最低点,深达40米,回淤物也更容易向此处汇集,影响沉管的精准安放。施工水域受5月南方“龙舟水”汛期叠加天文大潮带来的强降雨影响,整个基槽的回淤物都向着E10管节这个最低点汇集。现场清淤进展也陷入困境,今天清除过的地方,在第二天又汇集了许多回淤物。不到一个月,基槽的整体回淤就达到了5米,回淤物体积相当于25个标准大小的游泳池,完全无法开展后续工作。
2023年4月, 姚一帆在深中通道项目测量船施工测量
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回淤,为了不耽误工期,作为项目团队中的技术骨干,姚一帆与团队彻夜研究解决办法、商定施工方案,最终选择调遣离现场最近的两艘仓容达到10000m?3;的清淤船舶以及功率可达7000m?3;/h的专用清淤船“捷龙”轮进行清淤作业。
由于施工现场距离码头营地约15海里,通信与交通都不方便,姚一帆与其他技术骨干一起选择驻扎在现场,在大海上漂浮的船舶上设立起“临时办公室”,24小时驻扎在船上轮流监督施工。
“施工环境四面环海,海底下深水深槽的情况难以用肉眼看到,能依靠的只有手里仪器设备采集到的数据”。为了及时掌握现场动态,姚一帆笔和本子不离手,每日在驾驶室里盯着仪器的显示界面,记录着各项关键参数。记录间隙,他不时回过头比对每一天的清淤图纸,生怕某个地方出现了错误。
到了晚上,在施工现场忙碌了一天的姚一帆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与团队召开项目碰头会。那段时间,作为项目技术骨干的他始终无法松下心里绷紧的那根弦,眼睛里也有了许多血丝。
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奋战,最终回淤物被全部清除,质量符合验收标准,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基槽清淤攻坚战,终于打赢了。
2023年4月,姚一帆(左一)在深中通道项目现场船舶机舱检查
作为一名工程建设者,连轴转是常态。但他说:“能够抓住机遇参与深中通道这一‘十三五’重大工程和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建设,为祖国的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让我倍感荣幸,这是我能坚持下来的原因,也是我们整个项目团队共同的信念。”
工作后,面对施工一线艰苦的工作条件与环境,他也曾有过迟疑。但在项目部前辈的帮助下,他渐渐沉下心来,工作能力提升很快。谈到在深中通道的三年时光,姚一帆说:“这三年,我见证了深中通道从汪洋大海中蜿蜒而起,也通过一斗斗泥、一次次凿岩清淤,让‘天堑变成通途’,真正实现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对于我来说没有比这更值得的事了。”
在谈及职业选择时,姚一帆说道,“大学生和刚毕业的青年在刚踏入社会时,要大胆探索,敢于尝试。选定工作后便要干一行、爱一行,沉下心来,时间总会有回响的。”
00后回乡大学生:
“家乡需要我们”
简显权是一位从大湾区回乡创业的00后大学生。他怀揣理想,独自一人住进河源的农场饲养三百多只羊,每天都在深山里面工作,几乎没有休息日。
简显权一人身兼数职:养羊技术员、喂料员、医护员、电路维修员……每天七点到羊圈检查,先给生病的羊打针,再给所有的羊喂豆腐渣,一天要喂三百来斤。喂完后,便开始维护场里的围栏等设施。下午放完羊后,会给小羊喂奶。晚饭后,还要再去羊圈检查一遍。
如果羊走丢了,他要漫山遍野地去找;如果羊要生产了,他要守在一旁接生。“很多人都不能预计羊什么时候生产,但我就很清楚它当天会不会生。”
简显权在羊圈给不够营养的小羊喂奶粉
“就算忙到凌晨五点,第二天还是要照常工作。”累极了的时候,简显权会用巴掌抽脸,用巨大的音量放音乐,以抵抗困倦。
如此辛苦,为什么会选择回到家乡创业?
起因是十三岁的时候,简显权和父亲回河源老家探亲,看到很多荒山,“我心想,这里有这么好的土地资源,荒掉了真可惜。如果有这样的土地,种养这个行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那时,在家乡发展事业的想法就在他心中种下了种子。但是,父亲不同意,“因为他是过来人,知道做这一行的辛苦,没有任何假期可言。”
在高考的时候,简显权听到一句话:“读书是让我们帮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让我们摆脱贫困的家乡。”
简显权和小羊在山上的合影
这句话坚定了他要做这一行的决心,在学校也坚持学习畜牧业相关知识,放假就练习管理父亲的农场。父亲被他的决心打动,态度转为支持。
虽然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养羊之路开局并不顺利。
2021年8月,刚开始进场,简显权就遇上二百多头羊感染了传染病的难题。那时候简显权刚接触羊痘疾病,没有任何治疗经验,短短几天内损失了一百多只羊。
那段时期,简显权每天面对的是数不尽的尸体,要做的就是不停地挖坑、填埋。回忆起填埋一头200多斤公羊的场景,简显权坦言:“没有人帮我,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把它抬到推车上的。”
当时简显权心里十分焦虑,原本108斤的他,瘦成了92斤。在寻找希望的过程中,有一次,简显权用了一种药涂抹在羊嘴巴上,发现羊痘消失了,于是他便用这种药治好了剩下的羊群,这才使羊群度过了危机。
简显权在羊圈给羊做手术
2023年4月12日,羊群突然跑到山上。简显权从下午两点跑到六点,尝试把所有的羊从山上赶下来,中途走到一条只有一只脚掌宽的山路上,他只能扶着东西前行。
在扶着一棵胳膊粗的树时,树干竟然断了,他翻下了山,幸好被半山的树挡了一下,没有翻到山底。
简显权当时全身都是伤,踉踉跄跄地回到了家里,一直咳个不停,第二天就得了甲流,开始发烧。平时喂羊一个小时可以完成,那天他用了三个小时,而且走两步路都会气喘吁吁,虚汗直流,而且失去味觉,吃什么都想吐,只能靠没有味道的馒头果腹。
“只有我一个人在农场,所以我没有时间去看医生。”
简显权说:“现在我们已经全面脱贫了,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事业,身为一名年轻人,我就应该为家乡做些事。我的理想就是带领着附近的村民一起发展种养,把家乡的荒山荒田利用起来。希望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家乡需要我们。”
“有想法就一定要趁年轻就去做,不用怕失败,大不了从头再来。关关难过关关过,我相信低谷也只是蓄势待发。”
——————
从孔雪雯、姚一帆、简显权身上可以看到,无论是80后、90后抑或00后,青年追梦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然而一旦埋下理想的种子,青春热情的火焰就会被点燃,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力量。
他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所言:“像动如脱兔般奋跃而上、飞速奔跑,在各行各业竞展风流、尽显风采”。
80、90、00……尽管身上有着不同的时代标签,这群年轻人却怀揣着同一个朴素的梦想: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振兴乡村、建设祖国。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点点星光终能汇聚成璀璨星河,每位青年人的努力都在推动社会向前更进一步。愿大家都能乘风破浪,在广阔的天地间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作者丨Sofia、bubble;运营 | 李靖越;监制丨罗屿
广东共青团× 新周刊 新生活方式研究院(neweeklylifestyle)联合出品
原标题:《这届年轻人工作,主打的就是一个“人间清醒”》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