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观察》2023年第6期目录

  原标题:《美术观察》2023年第6期目录

  用 观 察 家 的 眼 光 审 视 美 术

  用 美 术 家 的 眼 光 观 察 世 界

  

  《美术观察》2023年第6期封面

  

  卷首语

  牛克诚

  我国《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 》从第二学段(3~5年级)开始逐步融入中外美术史内容,低年级对于一件一件美术作品的欣赏、评析,犹如拾起一颗一颗珍珠,高年级的概览中外美术史,将作品嵌入历史时序的框架,那一颗颗珍珠便串连起美丽的项链。这一切将呈现在写给孩子的美术史之中。

  写给孩子的美术史,不必大部头,也不必洋洋洒洒千言万语,更不必充斥概念做高深状。这似乎简易而实则很难。孩子的思维、感知、情感及兴趣与成人不同,他们需要适合于自己的美术史读物。好的美术史读物应该让孩子喜欢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爱孩子、理解孩子、再做一次孩子,是能够写出打动孩子的美术史的前提。这便很难。我们的作者都已经告别了那个充满天真、纯洁而好奇的人生时节,那其实也是一种最美境界。随成年而至的文化塑造让我们泯去童真,正襟危坐起来,写出的是专业的美术史。专业的美术史须有深度,而写给孩子就需要浅近,才具备与那个天真纯洁的境界的对话可能。浅近的同时又需要内涵,内涵之源才能浇灌那个境界里的一株株幼苗茁壮成长。

  专业美术史让我们在现代学术体制中获得自立,一部部美术史写给了专业领域内的有限的小众;写给孩子的美术史面对的则是广大的儿童受众,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益将在这一方面体现出来。这并不是说让所有搞艺术史研究的人都去为孩子写作,但传递正确知识及正向价值观的美术史,需要专业美术史工作者的热情介入。写给孩子的美术史也以新的诉说对象、新的切入视角、新的内容呈现、新的叙事结构及新的话语方式等,开拓出美术史写作新天地,甚至重构美术史。

  美术史是与历史文化相关联的时间框架下的美术作品的合逻辑、成体系建构。作品是其核心,或者说是从作品向作者、风格流派,以至社会文化、历史脉络等面向辐射,写给孩子的美术史也如此。写给孩子的诸如社会史、文化史、物质生活史等已林林总总,美术史就没有必要越俎代庖地通过图像资料来大谈其他门类的历史。贡布里希曾大声呼吁:“我们有权要求美术史要关心艺术本身!”写给孩子的美术史要通过图像解析、形式语言分析、视觉感知等,围绕造型、色彩、空间、线条、构图、意蕴等来向孩子讲述美术自身的故事,这才兑现了以美术史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陶冶精神、启迪心智的写作宗旨 。

  像其他儿童读物一样,写给孩子的美术史目前流行的还主要是国外读物,如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温迪·贝克特嬷嫲《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维吉尔·M·希利尔《希利尔给孩子们讲艺术史》等,这些读物对于培养孩子领略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创造及文化底蕴,养成人类共同体的世界情怀,无疑大有裨益。但,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的孩子,其实更要具备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美术史的基本素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写给孩子的美术史,既要写达·芬奇、毕加索,也更要写八大山人、齐白石。

  《美术观察》2023年第6期目录

  卷首语

  观察家ART OBSERVER 主持人 缑梦媛

  热点述评

  给孩子的美术史,如何写?

  访谈

  敦煌艺术让孩子理解“真善美”——专访常沙娜 崔岩

  给孩子的工艺美术史要准确、晓畅——专访尚刚 牟晓林

  写给“孩子”的美术史不仅仅是撰写问题——专访尹少淳 郑娇娇

  观点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的故事 张敢

  给孩子的美术史写作之我见 孔新苗

  从专业美术史神坛到走进儿童的世界 马菁汝

  从儿童的视角撰写给孩子的美术史 郑勤砚

  教育的放大镜:儿童与美术史 郭伟其

  “匠心独运”的专业性写作——写给孩子的艺术史 李笑男

  锐评

  真实性与完整性:“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品质呈现 牛克诚

  前沿报道

  艺事综述

  “山水万象——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山水工作室作品展”在京举行 张剑

  上去高山望平川——“心影馨香:孙宗慰绘画主题展” 段牛斗

  资源活化 与古为新——“宋韵今辉艺术特展”的策展理路 张素琪

  “2022·中国写意画作品展”在京开幕 辛文

  再现场

  回归生活 融入当代——“记住乡愁”“到民间去”的策展路径 乐日乐

  艺汇

  美术学FINE ART RESEARCH 主持人 徐翎 李方红

  史学

  朱彝尊与王士祯合像考 朱万章

  从钱维城《回部四果》卷看乾隆帝平定回部的意义 隋晓霖

  国族认同的视觉表征——孙宗慰西行“蒙藏题材国画人物”探究 唐然 黄宗贤

  学人档案

  由汉学进入中国艺术史——高罗佩中国艺术史研究简评 谭贞寅

  学院文萃

  同源异流:吉祥汉字在日本设计中的发展 潘镜如

  表意与社交:论宋代“潇湘”题材绘画的意涵 宋芳斌 黄伟

  唐代画家毕宏生平行迹考略 周珩帮 王权朝

  榆林窟第25窟菩萨项饰造型风格研究 黄楠

  清代楹联题跋款探赜 姜洋

  邓石如草书“野狐禅”之辨——兼论其行草书碑帖融合的意义 陈昌宝

  朱复戡书学思想探微 王吉凯

  论黄胄绘画作品中的“复笔”现象 老戥

  巴尔蒂斯的绘画以及精神远游 兰凌

  “深层自我”的直觉“绵延”——柏格森关于创作与审美的艺术观 程晓捷 尹惠俊

  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 VIEWS 主持人 王红媛

  国际论坛

  惠斯勒与罗斯金之争:形式、意义的完成 石琪琪

  参与还是工具?——模特希弗南与惠斯勒的艺术创作实验研究 熊冰雪

  神经艺术史的视野与困境——以肖维岩洞中的熊图像为例 刘珈源

  美术家ARTISTS 主持人 阴澍雨 张译丹

  时代人物

  苍茫大地之上的心象——李明久的山水画艺术 韩立朝

  本期名家

  图像维度和语言探索——宋光智的绘画创作与理念 缪斯

  绘画何为——超越时间的创作维度与方法生成 宋光智

  案边点滴

  髹以载道 漆韵生辉——甘而可谈漆器艺术创作 林岩 阴澍雨

  品评

  具身观境 山水化性——谈陈航“西行漫记”的审美之域 毕小君 聂磊

  墨彩丘壑——王进青绿山水画的当代性 郭佩华

  刚毅坚卓——赵宝平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评析 闫智开

  得意与放逸——浅析罗戟人物画的创作法度 芦甲川

  重构文人意趣——叶军水墨写意人物画的创作路径分析 朱华

  坚守现实主义——品孙黎的乡村题材绘画 刘大智

  生命的激情 色彩的交响——读王新福的色彩写生 严弢

  异质空间的诗性之美——坎勒绘画艺术释读 杨雅健

  关于身体的哲思与描绘——徐文涛的绘画及创作观念探析 王恒立

  用刻刀讲故事——沙永汇的版画创作 叶萌萌

  由临摹而创作——谢成水:敦煌艺术的探索者 盛岩海

  民族文化的艺术呈现——谈黄威的少数民族题材壁画创作 邱岩峰

  心路

  现实题材绘画的技法与价值探讨——以“工人”系列中国画为例 王保苓

  线条与形式——我的中国画创作实践 寇凌燕

  科技迭代与水墨图真 鲁加鹏

  在笔墨结构中交融——我对“以书入画”的思考与探索 贺文荣

  动静等观——刍议静物画中的生活元素 周晔

  情系长城——地域性题材油画写生探索 曹睿祯

  当代油画创作中乡村振兴题材的表现与探索 王涵

  微观与精妙——我对当代油画表达的探讨与实验 孙婷瑜

  慕古由心:草书与绘画艺术实践谈 吴善贞

  形态、结构与表现——《冬日的树梢》创作有感 曹司胜

  岭南传统建筑空间的当代设计实践——以粤文化体验馆为例 胡林辉

  投 稿 说 明

  《美术观察》致力于有中国文化立场的现代美术形态的建设与繁荣,以高品位、高质量、高学术性自律进取,重视时代性、大众性、原创性,杂志分设四个栏目:

  〖观察家〗栏目关注国内外美术发展前沿及热点问题,刊发相关评论文章;〖美术学〗栏目汇聚中国美术史论研究高水平成果,刊发具有新问题、新视角、新方法、新材料的研究性论文;〖国际视野〗栏目呈现国外美术新近发展动态,刊发高质量研究性论文和译文;〖美术家〗栏目推介当代优秀艺术家及其原创性、探索性作品,讨论案头创作经验,刊发作品评论文章。

  请根据论文内容在投稿时注明栏目名称,附作者联系电话、电子邮箱,请勿一稿多投。审稿周期三个月,过审者将接到电话通知。

  投稿邮箱:meishuguancha@sina.com

  本刊全部图文均有著作权,未经本刊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取材。转载须注明出处。本刊对所发表的全部图文作品保留包括数字化在内的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及其许可权,由此所发生的稿酬等问题已在本刊发表时一次性解决。凡向本刊提供稿件的作者,原则上视为同意此声明。

  本刊所有来稿一律实行匿名评审。近期有人利用本刊名义在社会上和网络上进行约稿、行骗,本刊对此密切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以维护本刊声誉,维护广大作者与读者的权益,同时也敬请广大作者、读者朋友谨慎对待此类信息,防止受骗。

  请扫二维码

  进入“北京美术观察杂志社”微店

  订阅购买杂志

  《美术观察》杂志

  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A+)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