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中国丨电影《人到中年》道出父辈的奉献与坚守
一本曾经风靡全国的小说被改编成一部感动中国的电影融入国民记忆深处一句“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浓缩人生悲喜,勾起无限回忆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大会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两年之后,一部以中年知识分子为主角的小说《人到中年》发表。
1982年,同名电影《人到中年》呈现在了全国观众面前。电影上映后,不仅吸引了约1.5亿人观看,还获得了第三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六届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荣誉,可谓是轰动一时。
影片中,某医院中年眼科医生陆文婷,因心肌梗死急性发作送去抢救。她当了十八年眼科大夫,月工资只有56元5角。人到中年的她“外有业务重担,内有家务重担;上要供养父母,下要抚育儿女”,处于“超负荷运转”的艰难窘境中。
因为工作繁重,她几乎没有时间做饭、照顾孩子,小女儿佳佳病倒在托儿所,她仍忙到下班后才匆忙赶去将女儿抱回家;儿子园园该上学了却未吃上午饭,她只好让他买了烧饼一边吃一边上学去,自己也啃着儿子买回的干硬的冷烧饼赶去医院上班,将女儿交托给好心肠的邻居陈大妈照看……
潘虹和达式常塑造的陆文婷和傅家杰这对中年知识分子夫妻,展示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遇到的家庭重负、工作上的重担,也展示了他们的奉献与坚守。
22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十期。
节目中,戏剧总导演田沁鑫联袂左小青、郭晓东等演员,重新演绎这部曾经感动中国、融入中国人记忆的影片;电影《人到中年》导演之一孙羽的夫人杨幸媛以及主演潘虹、达式常,则共同回忆电影创作背后的故事;而现实版“陆文婷”宋广瑶大夫和其丈夫谭天秩大夫的故事,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什么是“医者仁心”。
时隔37年 经典照进现实
时隔37年,《故事的中国》把《人到中年》这部经典的电影搬上了舞台,左小青、郭晓东分别饰演陆文婷和傅家杰。三个舞台,多重空间,影视化和舞台剧结合在一起,再次演绎这个有理想、有坚守、有艰辛的故事,让经典照进现实。
左小青饰演的陆文婷,从早上八点半到十二点半,已经做了三台眼科手术。由于强烈的责任心,她面对每一台手术都如一个初次上阵的士兵一样。“我掌握着每一只眼睛未来的光明,绝不能有差错。”
工作之外,她利用下班时间看文献,连女儿发烧都没有察觉。丈夫和她连夜把孩子送到了医院。她被朋友称为“无私、任劳任怨,虽然身居陋室,却还是医院的顶梁柱。”
最终她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傅家杰看着病榻上憔悴的陆文婷,痛哭流涕。夫妻二人宽慰着彼此,“只要咬牙扛过去,一切就会好起来。就像太阳的光,亮起来。”
我们生活在人生最精彩的篇章里,我们有精力、有智慧、有担子、有使命 ,这就是最充实的生活。
“真实的生活” 电影创作背后
著名导演谢晋曾给了电影《人到中年》一个意见,“他说这个戏就不能演,就是要生活。”
电影导演之一孙羽的夫人杨幸媛透露,陆文婷和傅家杰的家,参照的就是她和孙羽真实生活。原来他们家的房子就十几平米,一张床,一个书桌。片中孩子发烧等情节,也是他们生活中曾发生过的真实事件。
当时由于胶片贵重,孙羽便用秒表一个镜头一个镜头试着先演绎出来,然后卡出尺数,写到分镜头脚本上再进行拍摄,这样的认真打动了杨幸媛。
达式常透露,为了演好傅家杰,他留了胡茬和板寸,特意穿上了私下穿的有洞的汗衫,还亲自到汽车研究所去体验生活。
《人到中年》里有一个经典落泪片段,儿子送来的烧饼和一杯水触动陆文婷柔软的心,这是陆文婷唯一哭过的一次。
潘虹回忆起这一幕,“从今往后,我只欠我儿子的”。而达式常说:“拍完这个镜头后,整个摄影棚一点声音都没有。”
中年人的责任和意义,就是在看到生活的不易之后依然昂首向前。
站在一起就是最浪漫的告白
潘虹拍摄《人到中年》前的实习老师宋广瑶大夫,及她的丈夫谭天秩也来到节目现场,分享“陆文婷式”的生活经历。她回忆,自己当时工作很忙,每隔两天就值一次夜班,并且夜班上到早上还要看十个病人才能回家。有一次,年仅八岁的大儿子跑到门诊来找她,说弟弟昨天晚上在家里哭了一夜,她才发现小儿子得了急性中耳炎。
《人到中年》里,《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带给人坚定乐观的生活信念。节目现场,年近九旬的宋广瑶、谭天秩大夫同台互诉深情,“我愿意是云朵,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两鬓斑白仍携手同行,他们站在一起就是最浪漫的告白。
负重前行的中年人,
坚定且忍耐,
每一步都是对爱情、家庭、事业的
执着和奉献。
愿每一位人到中年的你我,
都能保有对生活的初心和热爱,
乐观和坚定,
未来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