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AI美术的涌现与美术教学的坚持

  这里是文章图片1.gif

  文

  /木桥

  编辑

  /木桥

  前言

  近年来,机械人作诗歌已成为一项广为人知的人工智能技术。

  微软的小冰在2017年度推出了其第一本《机械人诗歌》。

  

  听说,她研究了从1920到现在的五百一十九个新诗,然

  后用深层神经网络等技术,模仿人类的写作方式,经过数万次的练习,

  她已经掌握了新诗的写作技巧。

  并且随着AI技术的进步,这些机器人作诗的水准也越来越高,不但具备了整齐的对联,更具备了一种诗意。

  我们不免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机器创造会不会替代人的创造?

  这里是文章图片2.jpg

  要想得到答案,首先要理解的是如何让机器人学会创造。

  而机器人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就是以“深度”为基础的“大数据”,以数学建模为基础的“智慧”的“运算”流程。

  

  因此,在这一点上,

  “人工智能”的“艺术”具有“本体论”的局限性

  。

  这里是文章图片3.jpg

  也就是,

  冰凉的直线逻辑模式和合理的计算,将对人们的美术创造产生了重大的作用的

  ,比如:具身化的体验、特定的生活情景、社会、文化、历史等。

  而

  

  智能美术是一种“热媒”,其数学计算方式势必会对其“多义”的资讯进行“压缩”

  ,使得美术呈现出单一的简化与平面的表面现象。

  就像本雅明指出的那样,

  在“机器拷贝”的年代,虽然给美术的大众性与民主性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但是,美术本身所具有的神性却已经不翼而飞。

  这里是文章图片4.jpg

  人类艺术是一种冷媒体,因为它保持了创作者的体验情感,

  保持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还保持了更加广泛的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这就让它拥有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人文主义内涵。因此,它还可以引发欣赏者在情感上和心灵上的共振和启发。

  这里是文章图片5.jpg

  但伴随着AI美术的发展,其自身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出来,

  并由此引发了美术的“异化”,进而造成美术的“人性化”。

  所以,在我们面临着日益增多的计算机辅助的情况下,美术教学必须在下列几个问题上,

  才能保证美术的人性化,充分地体现美术陶养情感、促进精神成长的教育意义。

  这里是文章图片6.jpg

  一、以生命为导向,以生命为本,充实生命经验,充实生命感情

  

  笔者认为虽然如今,

  AI的拟人道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例如拥有了一些喜怒悲的情绪,但是,它依然属于一个“弱”的范畴。

  这是由于,

  人类的情感所具备的社会性、文化性、情境性、多义性、不确定性等复杂特性,

  这是以逻辑计算为基础的AI所不具备的。

  这里是文章图片7.jpg

  因此,

  

  在AI向人靠拢这一大潮流下,

  人们只能让自己向人的方向靠拢。

  而对人的个性化、复杂性进行持续的丰富与发展,

  则是使人不至于被机械所替代的一个主要途径。

  另外,与AI的美术相比,

  人类美术的特别之处就是它所包含的感情色彩。

  并且,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如果有些艺术的创造技巧能够被机械来实现,

  

  那么,人们所具有的过去的经历、情感体验就会显得更加的关键。

  这里是文章图片8.jpg

  从而能够让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

  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导向,持续地对他们的生活体验、情感经验进行充实和累积,这应该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这里是文章图片9.jpg

  二、多元联结,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

  “艺术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人的创作”,

  

  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过去,众多的哲学家和艺术家对艺术的基本性质进行了论述。

  爱德华·杨格尔所著的《试论独创性作品》一书,

  对“作为人的创造力最为突出的反映,其例证就是“以人为本”的创作。

  这里是文章图片10.jpg

  但是,在AI逐渐融入各个美术创造的过程中,伴随着AI美术的出现,

  这种传统的美术观念遭到了严重的挑战,仿佛想象和创意并不只是人类的专利。

  因此,在AI美术面前,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人类的想象与创作的重要性,

  

  以及在怎样的背景下,美术教学应该怎样发展与培育学生的想象与创作能力?

  这里是文章图片11.jpg

  以现在的AI技术,

  还停留在数学上,缺乏创意和想象是无法弥补的缺陷。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之父”的说法。

  虽然人工智能是模拟人的智能,但是只能在输出上制造出类似于人的智能的结果,

  但是却不能完全模拟人思维的内部机理。

  “用这种方法,

  

  人类的智慧就可以分解成一种计算,这种计算只能是一种部分的计算,

  无法将人类的计算方法全部还原出来。

  这里是文章图片12.jpg

  由此可以看出,

  当前的AI还不具有想象与创新的功能,

  这就注定了AI的美术作品在审美上的局限性。

  而AI美术的存在,

  更是让我们对美术产生了新的认识,

  

  或许用不了多久,由AI创造出来的美术,就会成为一种“真正”的美术,和我们的美术是一样的。

  这里是文章图片13.jpg

  因此,对于AI的发展,

  我们或许应该持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去寻找技术与人性的最佳结合。

  所以,

  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依然是美术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

  因为充满想象和创造性的作品是充满了感情和意义的。

  另外,

  

  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意视野,

  不应该仅限于将人的内心情感、体验与意识进行重新激活与重构。

  这里是文章图片14.jpg

  也应该超越人所处的社会与文明环境,超越传统媒体的创造,

  更应该突出人类主义所重视的打破人与自然,人与科技创新的界线与对立面。

  布拉伊多蒂,人类学说的思想者,提出:

  “后人性的主题由一种“活力论”的“普遍活力”贯穿,

  “这是一种将之前分离了的物种、范畴和领域再次连接在一起的水平力”。

  

  “所以,在探索含义起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了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法国社会学者拉图尔曾在《行动者的网络结构》中,以

  “在其中,人的权力和非人的权力互相纠缠,并且在其中一起演化”为中心。

  这里是文章图片15.jpg

  对此,作者认为,

  “在这个网络结构中,人们的权力和非人的权力是互相纠缠和互相演化的。

  在这些因素中,参与者、中介和网络是三大核心因素。

  行为者不仅包含了“人”(Humans),也包含了“非人”(Nonhumans),

  

  包含了工具、设备、机器、技术、仪器、程序、软件甚至思想、观念等,而人工智能也包含在内。

  “作为一个行为的人,他不是一个常规的对象,也不是一个对象,

  他是一个具有多重混杂特征的准对象,或者说一个混杂的混合对象。

  这里是文章图片16.jpg

  三、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意义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本意识

  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技术往往关注“做什么”和“怎么做”,却很少关注“要不要这样做”,而这个问题恰好也很大程度上关乎人性。

  回答了这些问题,

  

  就可以避免科学的发展变成了一种妨碍社会发展的因素,

  或者是一种对全人类和全世界都构成了危害的因素。

  事实上,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不少西方哲人也开始对由科学技术引发的人类心灵的危机进行思考与批评。

  在胡塞尔看来,只有向“生命世界”的返回,才能解决欧洲的科技问题。

  这里是文章图片17.jpg

  因为这个生命的世界,就是一个人类可以参加,

  可以感受,可以经历,有目标,有意义,有价值的世界。

  

  从“现实”的角度看,“现实”是由“现实”和“现实”所决定的。

  所谓的“同一”,就不在于“事实”,而在于“意义”,

  人类的“自觉”应该覆盖和给予这个“现实”同样,法国哲人萨特也说过:“人类的心智之火赋予了这个世界的含义。”

  这里是文章图片18.jpg

  《技术的追问》一书中,

  海德格尔以“集置”、“订置”、“摆置”等开创性地诠释了当代技术的实质。

  他主张,在他看来,当代科技与之前的科技相区别,科技与科技相结合,

  人与人之间的参与,科技与科技的有目的性。

  

  科技并不只是一种目的上的工具与方法,它已变成一股强大的支配与支配着人们的权力,

  它对人们自身有着很强的“促逼”功能。“而现在的科技,并不是简单的人的行动,而是一种将人集中在一起的强迫。

  这里是文章图片19.jpg

  对于上述问题的深思,实际上也是一种很大的艺术题材。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时代,

  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在技术上推动并完成了对美术的创造。

  因此,

  人的价值更多地表现在建立有意义的话题上,

  思考怎样用一种形象而又鲜活的艺术语言,来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进行表现。

  

  黑格尔关于“艺术终结”的预测,如今可能已经成为现实,他曾说过:

  “我们现在对于美术的要求,比当年美术可以自己得到充分的满意要高得多。”

  我们被要求去进行智慧的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重新创作出一种新的东西,

  我们要去了解什么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艺术”。

  这里是文章图片20.jpg

  20个世纪60年代,新兴起的“观念美术”试图摒弃“技术”与“物质”,而将“思想”与“思想”相结合,以“思想”为核心的“思想美术”。

  现代的现代美术,强调的是“理念”,而不是“形式”和“风格”。

  因此,在当今的美术教育中,

  

  老师们必须打破只注重美术技巧的传统观念,而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育,把美术当作一种文化来进行教学。

  在将现代艺术介绍给老师的时候,

  老师要与同学们共同体会和探讨这些艺术的内容和含义,

  挑选和确立一些关于人性、生命、文化、社会、科技、生态等时代的题材。

  在指导同学们对这些题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的基础上,构建出自己的观点,

  并且运用多种多样、综合的艺术因素和媒介,创造出一些有一定含义和含义的艺术作品。

  这里是文章图片21.jpg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视”的“性”,“性”与“性”并存,形形色色的图像充斥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将其“性”地“性”“性“性”的表达方式与性”等。

  

  所以,提高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媒体素质和对图片进行批判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人类与众多的视觉文化作品的互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自然而然的观看的过程,

  而是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权力关系、价值观、意义等,在观看的时候,会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自己的视觉体验当中。

  因此,

  任何一种艺术作品和视觉影像都不可能以一种独立的方式独立地出现,必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们不但以不同的动态和静态形象呈现出来,而且在形象的后面还必然蕴含着不同的政治、种族、阶级和性别等多种不同的文化内涵。

  这里是文章图片22.jpg

  在传达意思方面,他们比文字更有效率。因此,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具备对这种图像的符号进行批判解释的力量。

  但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海量图像,与他们理解图像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视化”的环境下,

  美术教学必须注重作品和影像背后所蕴涵的社会和文化性,注重“怎样去看”和“怎样去看”。

  21世纪初期,在欧美国家出现了一种新的“VCAE”模式,它主张美术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授学生图像的艺术创造。

  更重要的是要在艺术鉴赏和创造的过程中,

  让他们去反思图像的本质,去反思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去探究这种角色对我们自己和社会的影响。

  而这一现象的产生,

  恰恰说明了美术教学在面对这个“视化”的时代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使美术教学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人文意义。

  这里是文章图片23.jpg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美术与科技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对人的存在意义、人与科技的关系、生命与非生命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对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既是美术教学的本意,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里是文章图片24.jpg

  参考文献

  尤西林:冰冻的媒体和美术

  AI和美术演算法

  近代审美与文学自主性

  当代西方科技哲学观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