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了上海才知,我的“多中心”更接近于是一种“多功能区”

  一种观点认为,对许多普通人来说,上海比北京更宜居的原因里,多中心发展是占比重很高的一个,直接带来了不是那么拥挤的交通和便利的生活环境……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上海的集中度比北京高多了,上海才是单中心(内环),北京是名副其实的多中心,即使四环外都有极核。

  北京二环内都是大量低容地块,更不要说紫禁城这种完全没法开发的地方。北京重度开发全在二环外,国贸,中关村都是在三环外的极核。更不要说丰台总部基地,亦庄和望京这种四环外的极核了。

  北京规划让人诟病的根本,其实就是这几个多中心惹的祸。上海成功也是因为核心集中,副中心也不那么喧宾夺主……

  

  第二种观点不敢苟同,北京这些所谓的“极核”上海也有(包括五大新城),但我们看看,望京都堵车到什么样子了?住在丰台总部基地的人,谁会觉得周边很方便?住在亦庄的人,如果要去东西两侧的大兴和通州,不开车乘坐公共交通要绕多远?

  北京的区划根本不是什么“多中心”,而是“多功能区”,就是把特定功能集中划分到一个区域内形成产业集聚,对于相关产业是有利的,但对置身其中的打工人就不是那么舒适了。

  相对的,上海的模式才是“多中心”,不管是较早的徐家汇还是现在新滨江、世博园区,都是按照工作、居住、消费全套的配套设置的,且地铁和道路的规划合理得多。

  

  以上观点你有异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