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福口福都“饱”了!这些非遗项目培训在南旅顺利结项
关于夏天,你会想到什么?是时令美食,还是临近端午的香包?6月14日,由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主办,学校烹饪与营养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联合承办的2023年“中餐烹饪技艺与旅游融合研发长江文化带江苏段美食文化旅游品牌”培训班、“徐州香包(传统技艺)旅游文创产品研发与乡村振兴创新发展”研修班结业典礼暨成果汇报展在御冠酒店举办。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培训,60名学员顺利结业。一道道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件件制作精良的徐州香包,令全场嘉宾亲身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
创新菜肴
感受江苏沿江八大城市饮食文化
在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上,长江流域的饮食文明精彩纷呈,江苏地区的饮食文化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淮扬名点、冷菜美食、狮子头等等,现场,中餐烹饪的学员们巧做创意菜肴,为与会嘉宾呈现了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等江苏八大沿江城市的饮食文化。
“我做的是芋香文蛤狮子头,用海白香芋、文蛤和猪肉搭配制作而成。”南通滨江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陆永明为大家带来了一道创意狮子头。狮子头是江苏的一道名菜,与传统的纯肉狮子头不同,陆永明在其中加上了南通特产文蛤,再用上海白芋头进行荤素搭配,营养更全面,更符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
经过一个月的培训,陆永明表示:“我们一方面要传承非遗,另一方面要创新。改良传统技艺,才能更为大众所接受。”
据烹饪与营养学院院长吕新河介绍,本期中餐烹饪技艺与旅游融合研发长江文化带江苏段美食文化旅游品牌培训班在培训过程中,组织专业团队奔赴常州、江阴、张家港、南通、扬州等地展开调研,同时邀请中国非遗专家、中国烹饪大师、高校烹饪相关专业教授等餐饮行业领军人物组成师资团队,对学员进行培训。充分提升了学员烹饪技艺保护的传承意识和文化素养,增长了品牌研发创新能力。“本次活动将非遗传承落到了实处,”中国烹饪大师花惠生在采访中表示,传承非遗美食需要整理、挖掘、开拓创新,对中华经典美食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苏韵香包
品味徐州当地文化与精神内涵
本次成果汇报展的另一位主角便是徐州香包了。徐州戏曲的香包制作技艺别具特色,不仅佩戴美观,而且兼具药用价值,可以防潮驱蚊、净化空气。南旅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沈征介绍,本次培训班共招收25名徐州香包的非遗传承人,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通过香包和造型,来传递徐州香包文化。
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学员孙歌尧向记者展示了她原创的“夏至”主题香包。或含苞待放、或绚烂绽放,孙歌尧不仅将香包做成了荷花的形状,还制成了手链、项圈,花儿摇曳在身边,别有一番江南韵味。“我将香包和欧根纱进行了融合,做成首饰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佩戴,更能体现徐州香包的价值。”
沈征表示,研修班在培训期间,多次赴徐州各区县进行调研,通过对徐州地区相关技艺传承人进行走访,收集文化记忆、市场政策等相关资料,全面把握徐州香包的特征,同时加入大漆工艺、不同的材料等等,最终创作出180余件香包作品。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周春林表示,从藏餐、唐卡到江苏的饮食文化、徐州香包,南京旅游职业学院致力于让非遗“活起来”,通过创造性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当今正是非遗发展最好的时机,希望各位传承人以自己为荣,以自己所传承的技艺为荣,以自己在未来能创造什么为荣,不忘初心,让传统文化、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通讯员 李蓉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见习记者 刘梦琦
图片由学校提供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