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将打造一个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和示范基地

  掌上春城讯在6月17日举办的“彩云之南泌尿外科机器人腹腔镜论坛”上,昆明手术机器人临床运用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昆明将打造一个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和示范基地,这是昆明医疗行业越来越成熟运用手术机器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和里程碑。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是昆明最早运用手术机器人的医院,自2015年在云南省内率先引进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孙洵带领的团队至今已开展600余例机器人手术,术种包括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癌根治、肾部分切除、腹膜后肾上腺肿瘤切除、前列腺癌根治、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及膀胱输尿管再植手术等泌尿外科手术,以及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亲体肾移植术等。

  目前,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达芬奇机器人DCD肾移植手术全国例数最多,并撰写了全国第一本《机器人肾移植手术学》。17日,《机器人肾移植手术学》新书正式发布。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李震表示,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中心目前已联合达芬奇、上海微创、精锋医疗、术锐、康多等5家国内外机器人公司,打造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和示范基地,搭建高层次专业平台,引领推动行业发展,面向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让手术机器人不断成熟运用,造福越来越多的老百姓。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说:“20年前就多次受邀到云南做外科手术,对云南有情怀,很高兴和云南的同仁一起探讨分享泌尿外科医学领域的宝贵经验。今天很荣幸被聘请为手术机器人临床运用中心的名誉主任,今后,我有责任和大家一起共同推动昆明市各家医院的外科技术特别是手术机器人技术的运用和发展,造福云南的老百姓。”

  40多位泌尿外科专家“传经送宝”

  在6月17日至18日“彩云之南泌尿外科机器人腹腔镜论坛”上,国内40多位泌尿外科专家及200多名医学界同仁分享了泌尿外科领域的宝贵经验。

  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参加了院士讲坛、机器人中心建设、上尿路专题、前列腺专题、肾移植专题等模块,共同分享和深入探讨机器人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经验、手术技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不断推动泌尿外科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进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云南建设,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

  6月17日下午,开展了“达芬奇机器人操作技能菁英赛”,各地医疗机构推荐的医师代表同台竞技,切磋机器人手术操作技术,共同进步。

  孙洵表示,随着现代医学和科技进步,机器人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临床医学和工程技术创新发展的一个前沿重地。机器人手术正在泌尿外科、肝胆外科、心胸外科、妇科、神经外科等多个专业领域逐步推广,其优势体现在:操作更精确,三维视觉可将手术视野放大10倍至15倍,手术精确度大大增加,术后恢复快,愈合好;手术时间较腹腔镜短,创伤更小,使微创手术指征更广;减少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失血量;减少术中的组织创伤和炎性反应导致的术后粘连。膀胱癌是泌尿系肿瘤发病率第一位,膀胱癌根治术+原位膀胱手术(就是患者做完手术后还可以按原来的尿道解小便)普通腹腔镜手术时间长需要6小时至8小时,机器人手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4.5小时左右),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肠道病发症,使患者恢复更快。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出现,在前列腺癌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是针对早期前列腺癌的一种根治性疗法,目的是切除癌变的前列腺、精囊,将膀胱与尿道残端进行吻合,恢复排尿,在部分患者可切除区域淋巴结。前列腺在狭小的盆腔内,四周有盆筋膜和静脉丛包围,位置较深,并且需要精细剥离,手术中容易出血。传统的开放性手术,需在下腹部作较大的切口,手术创伤大、失血多,对周围脏器的损伤较大、患者术后并发症也较多。相比传统开刀或腹腔镜术式,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出血更少,而且在术后控尿功能和勃起功能的恢复方面更有优势,也就是说病人在术后出现小便管不住和失去性生活的几率降低。

  对于复杂肾脏肿瘤的手术治疗中,由于传统腹腔镜手术操作器械灵活性差等方面的局限,对于较大肿瘤或者离血管比较近的肿瘤,在传统腹腔镜手术中基本选择将肾脏切除。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充分利用机器人手术系统的优势,结合应用肾脏低温灌注技术、虚拟现实三维成像技术,术中精准分离肿瘤,可以将保留肾脏的机会大大提高。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以往主要是以开放手术为主,患者手术切口长约20cm至30cm,术后切口感染甚至丢失肾脏,肥胖患者无法行肾移植手术,机器人完美解决了肥胖病人手术问题,从而扩大了手术适应症,而且只需要四个孔洞就可以完成手术,大大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时间。

  本次学术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发起,夏丹教授、周辉霞教授、孙洵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由昆明医学会主办,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承办。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河清

  责编:李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