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禁毒办:构建不受毒品危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发布会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何春中/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6月2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何春中)“构建不受毒品危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在今天公安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禁毒办常务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魏晓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详细介绍了中国参与国际毒品问题共治,特别是针对东南亚次区域面临的严峻毒品形势,与周边国家开展禁毒国际合作的有关情况和成效。

  魏晓军表示,中国是联合国三项禁毒公约的坚定支持者和履约方,中方恪守政治承诺,秉承责任共担、全面均衡原则,倡导各国互帮互助、共建共享,反对相互指责、推卸责任。在做好自身禁毒工作的同时,坚定维护现行国际禁毒体系,全面深度参与国际禁毒领域重要决策,积极为毒品问题全球共治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先后与30余个国家和国家联盟签订50份政府间、部门间禁毒合作文件,与13个国家建立年度会晤机制,加入上合组织等5个多边禁毒合作机制,与接壤国家建立13个边境禁毒联络官办公室。同时,与数十个国家保持常态化沟通协调、开展涉毒情报线索交流和办案合作、分享毒品治理经验做法、进行技术交流,不断深化与各国禁毒领域全方位的信任合作。

  特别是在执法领域,中国积极推动建立湄公河流域“平安航道”、中澳“火焰”、中柬、中越联合扫毒行动等缉毒执法合作品牌,近年来联合破获跨国跨境毒品大案800余起,有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魏晓军表示,当前,全球毒潮泛滥态势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合成毒品制贩和滥用不断扩张。为合力应对解决突出毒品问题,中方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共同建立和完善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禁毒合作谅解备忘录(MOU)机制,经过30年发展,该机制已经成为本地区最重要的多边禁毒合作机制。中方作为机制发起方、签约方和最大捐资方,积极引领推动开展禁毒领域项目活动,强化区域各国伙伴关系,在遏制“金三角”地区毒品蔓延、提升区域国家毒品治理能力、有效维护地区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月21日,国家禁毒办发布的《2022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显示,中国毒品主要来自境外,国内地下制造毒品市场占比极小。全年共缴获海洛因、冰毒、氯胺酮3等类毒品11.7吨,同比下降32%,其中来自境外10.9吨、来自国内渠道0.8吨,分占缴获毒品总量的92.3%和6.7%。

  今年,中方将承办MOU机制签约方部长级会议。魏晓军相信,中国“会为推动机制发展、解决区域毒品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