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展现了父亲与儿子不同的表现。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围绕主线,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画面用主线串接起来,学生自主发现每个感人的瞬间和画面,将父爱、信任、父子深情、伟大人性等多种情感交织汇聚于一条情感主线,深化“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一主题,学生从中获得多重情感领悟。
学情分析:
这阶段的学生具备了独立识字、阅读理解能力,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同时具备通过搜集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的初步能力,但是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缺少整体认知及思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距离,尤其是对课文全面解读与思考,只是停留在概念化的初始阶段,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大量的心理描写、对话及复杂的场景,对学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需要从教学思想、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问题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学会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体现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父子情深,体会相互信任、支持获得力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来反映人物思想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完成第一课时或深度预习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生问好。
2、谈话激趣。
①谈话。
师:很高兴和同学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在我们一生中父亲伴随着我们成长,也教会了我们许多技能和知识,你的爸爸教会了你什么?你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②课件出示:父与子主题图片,文字“我的爸爸教会我_______引导学生说一说现实生活中父亲教会了自己什么。
③学生试说,教师附和式点评。
教学策略:允许学生天马行空表达爸爸教会他的事情、技能、游戏等等,教师见缝插针版围绕“感情好”“好爸爸”等主题词简要评价。
3、点明教学内容。
①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师:地震是一种摧毁性很强的灾难事件,经历过地震的人都知道地动山摇给人带来的恐惧有多大。面对大灾难课文中叫阿曼达的男孩能坚持到父亲来救他,就因为他的爸爸教会了他一句话,你知道他爸爸教会他的话是那一句吗?
②学生尝试回答。教师适时出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③师:是的,就是父亲教会了儿子这句话,才能在大地震中创造生命的奇迹,这句话真的有那么大的力量吗?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这对父子。
④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目的:结合课文内容中父亲与儿子的一句话,结合现实中的父子关系,抓住一个“教”字,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情入手,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同时结合课文内容点出事件背景及主题内容,为学生学习埋下伏笔。
二、新知新觉,探究学习。
(一)自读自悟。
1、自读及提示。
师:这篇读课文内容很丰富但是文章稍长,老师希望同学们发挥团队的力量一起来学习。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自读问卷,请同学们根据这份问卷稿快速的阅读文章,阅读的时候可以和同桌相互交流。
2、课件出示自读问卷,及分发人手一份的问卷稿。
附自读问卷内容:
学生____________
1、字词:课文中有不认识的字词吗?勾画字词,查字典或问问身边的同学怎么读。
2、找读:“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或相近意思的话语在文章中一共出现课几次?分别在什么地方?
3、合作:把文章中有对话的地方找出来,同桌一人一句对话朗读,结合课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比一比谁读的最好。
4、思考:我们国家有两句关于父子关系的俗语:“有其父必有其子”、“虎父无犬子”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你觉得课文中的这对父子身上能印证这两句话的意思吗?为什么?
5、能力:读了全文,结合内容想一想,你觉得这篇文章还可以取一个更简短的课题吗?说说你的理由。
教学策略:教师为学生每人准备一份问卷表,这是一份体现课文脉络和核心的自读提示,学生在自读的时候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在问卷表和课文中简单回答或者标注,课件准备适当的背景音乐,渲染气氛。
3、学生根据自读问卷快速阅读,师巡视。
4、反馈。
A师:同学们都很认真,看的出来都是在深思熟虑,在刚才的问卷调查中,你最想把那一项拿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请你给我们谈谈你的认识和想法。
B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汇报,师及时点评及引导。
教学策略:学生独立选择1-4项,自主汇报,不受顺序限制,第五项留作下一环节的教学。
5、重点反馈换课题。
A师:根据这篇课文内容你给课文重新取的题目是什么?老师可以和你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吗?你为什么要取这个题目?(教师依次提问,采用追问原则)
B学生发表见解和想法。
教学策略:这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课文内容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的额度,体现“简短”的要求,目标答案群可以定向为“父子”“地震”“信任”等等核心的内容,采用朗读和理解交织的方式,如“你取这个课题是从课文中的哪个角度来考虑的?你能读一读相关语句吗?”
6、小结过渡。
师:老师为同学们的精彩表现点赞,你们仿佛亲临了现场,见证了这对父子创造的人间奇迹,同学们经历过地震吗?(停顿)是呀小地震就能让惊恐、害怕,那大地震就可想而知有多么的可怕。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我们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感受一下大地震来袭时的恐怖场景。
(二)精读品析:了不起的父子。
教学策略:接下来的教学是一个完整且灵活的教学体系,分三个活动贯穿在“地上”“地下”两个时空,父子同时间、不同活动的方式形成空间交互教学活动,抓住课文中呈现的三个主要元素“时间”“处境”“心里活动”来对照体会文章内容,利用思考、讨论、朗读等多种复合教学手段来开展,学生从中体会人物情感,体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情感内涵。
1、地震来袭。
课件播放:平静、繁荣的城市在一片宁静中,瞬间地震来袭,房屋倒塌,惊恐四散的人群被掩埋......过后废墟变成了两个世界,父亲在地上,儿子在地下。
2时间:和死神赛跑。
①师:地震后有“黄金救援时间”的说法你能找到文章中关于时间的词语,并圈出来,并想一想为什么叫“黄金时间”?
②学生学生勾画、思考并回答。
③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④朗读自悟:
A指名读。
B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时间长 父亲很爱他的孩子 父亲很伟大 )
C父亲这么拼命他的目的是什么?(争分夺秒救自己的孩子)
D师:父亲在这不吃不喝,不休息的36小时中都做着什么?(在废墟里不断地挖)同学们,36小时啊,那是两个白天一个夜晚呀!父亲就这样弯着背,挖呀挖。【课件出示】
父亲
8小时过去了,——(满脸灰尘)
16小时过去了,——(双眼布满了血丝)
24小时过去了,——(衣服破烂不堪)
36小时过去了,——(身上到处都是血迹)
⑤思考:文章的时间是逐渐推移的,8小时、16小时、24小时、36小时,要是直接写成“父亲挖了36个小时”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课件出示:
A: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句话是通过写父亲挖的时间长这种行为来反映父亲伟大的爱的。)
C这里的“挖”还可以写成什么词?(掰、抱、拣)
师:一个“挖”字包含了这么多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辛苦)
⑥朗读指导。
A师再引读: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B你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父亲挖的时间长,挖得多么艰辛吗?(指导第一句的朗读:我听出来了,你读时间的词语有强调的意思了,为什么这样读?)
C这部分是通过写父亲挖的时间长这种行为来反映父亲伟大的爱的,通过描写父亲的外貌来表现父爱的了不起你觉得该怎样来朗读好一些?你试着来读一读好吗?
⑦讨论。
A师:父亲在地上的36小时是煎熬的36小时,大胆设想一下在地下的儿子这36个小时又是一种什么状况?他会在做什么?
B学生自主发言,教室启发学生开放性回答,他们饿吗?怕吗?心里想什么?担心什么?
4、感悟收获。
①师: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生与死的距离,明明知道儿子近在咫尺却不能拉着他的手,和时间赛跑就是和死神赛跑,对父亲对儿子都是一个漫长的考验,老师想到了一个词语“度日如年”不,应该是“度时、度分如年”想一想,是什么让这对父子度过这艰难的38小时?你能用文中的话说一说吗?
②学生找读汇报。
设计目的:让学生体会地上、地下父子在相同时间内的不同状况和表现,同时间,不同时空、不同状况。教师可让学生大胆想象,及时点评,利用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总文中的有限词眼感受地下黑暗时间里儿子的处境。
(三)精读品析:震后处境。
1、感同身受。
①地震后人的不同表现。
师:大灾难过后的瞬间,幸存者的表现也各有不同,我们国家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也发生了8.0级毁灭性的大地震。震后人们失去亲人悲痛欲绝,家园支离破碎,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大地震后那悲痛的一幅幅画面。
②课件播放自制配乐小短片。
③说一说,大地震后人们的心情和想法是怎样的?要是你也在现场你会做什么?
设计目的:设身处地带学生体验一下震后的惨烈,同时渗透情感教育,利用多角度、多视角学生感受震后不同处境的人的表现,感受课文中父亲的坚持和伟大。展现大灾难后国家、人民团结协作共同自救的情感场面,让学生体会人的脆弱和坚持、信任的价值。
2、震后父亲的表现。
①师:通过小短片我们体会了大地震的恐怖,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个团结、坚持永不放弃的画面,面对地震所有人都只有一个信念:救人。文中的父亲也不例外,他不停的挖,在这个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人和事情请同学找一找、读一读。
②思考:“没人再来阻挡他”,联系前文,哪些人曾阻拦过他?他们阻挡他,是因为什么?(没希望、太危险了)
③分角色朗读。
师:请同学们和同桌用对话的方式读一读人物的对话,体会一下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神态。
④指名读。是的,这里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余震也会接踵而来。情况这样危急,要是你是消防队长,我就是父亲,请你来阻挡我吧!还有谁愿意当警察,再来阻挡我!
⑤讨论。
A师: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我们再次体会了父亲救子心切,可有人却说,父亲精神失常了。同学们,你们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谈谈您的看法。
B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父亲不是精神失常,这是因为一种伟大的父爱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全身,使父亲不顾一切,克服巨大的困难,一心要救出孩子,所以他才不吃不喝,一直坚持像疯了一样。
3、震后儿子的表现。
①思考:
A大家想一想,在长达38小时漆黑的废墟里,没得吃,没得喝,只有危险和恐惧,埋在地下的人会怎么样?
B埋在地下的阿曼达面临怎样的处境?他会怎么想?怎么说?请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大胆想象一下(出示多媒体,巡视指导说)
②汇报交流。
设计目的:教学相辅相成,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尊重不同人的看法,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危难时刻信念对人的可贵,同时深化“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一主题。
(四)精读品析:信任的力量。
1、生命的曙光:获救。
①师:父亲的坚持和执着让儿子和14个同学获得生的希望,父亲这样拼命地救孩子,因为他对孩子有过承诺,他是怎么说的?
②生答: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件出示这句话】
③师:请同学们找一找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3次)读一读分别是在什么场景下说的。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策略:学生读得好,“你读出了阿曼达那种高兴、自豪的语气了,还有谁能像他一样读!”如读得不好,“谁还能再来尝试一下”让学生感受不同处境这句话的意义。
2、了不起的阿曼达。
①课件出示场景。
师:废墟被抛开生命的曙光照进了地下,那一刻儿子和父亲的心中的激动无法言表,可事情还没结束,阿曼达的表现让在场的人感到意外,他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②口语练习:哪位同学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当时的情景,你怎么评价阿曼达,说说你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策略: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教师适时的点拨和追问:“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形容阿曼达的行为?”“阿曼达只有7岁,但是他表现出的忘我精神是从哪里获得的能量?”“要是阿曼达现在就在我们身边你会对他说什么?”
3、过渡小结。
师:当父亲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当人们都来劝阻,让他离开时,激荡在他心中的依然是这句话,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当儿子获救的时候儿子告诉父亲的依旧是这句话,一句话真的能成为救命的希望吗?这句话代表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和力量呢?老师想和同学们做一个小游戏,让你们感受一下这种力量。
三、课堂拓展。
1、感受信任。
师:文章中父亲与儿子由于相互信任、支持能成功从大地震中脱险,你和你的伙伴、同学也需要信任和支持,同学们我们做一个信任小游戏叫“地雷阵”,感受信任是一种什么力量。
①活动目的: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及感受伙伴的信任感。
②游戏规则:在空地圈出一定范围,撒满各式玩具(如娃娃、球等)作障碍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指挥,另一人蒙住眼睛,听着同伴的指挥通过地雷阵,过程中只要踩到任何东西就要重新开始。指挥者只能在线外,不能进入地雷阵中,也不能用手扶伙伴。
③细节强调:
A不可用尖锐或坚硬物作障碍物。
B不可在湿滑地面进行。
C游戏时教师不停暗示性语言:“你要相信他”“你要勇敢,因为你的伙伴很值得信任”等提点。
④反馈:
A请问各位在通过地雷阵的时候有心里怎么想的?
B若再有一次机会,你还可以怎么做?
2、父爱如山。
①师:父亲与儿子能够脱险,而且救出了14个同学,这是一个人的力量吗?阿曼达在获救瞬间的表现是父亲的骄傲和自豪,老师想和同学们分享一些生活中幸福瞬间画面。
课件出示:父亲在子女成长中的点滴画面及意境图片。
②激发情感。
A师:安曼达爬出废墟的时候和父亲紧紧相拥,【课件出示图片】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生活中和你的爸爸是不是也有这样幸福的时刻呢? 当你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的时候,爸爸给你指导;当你摔到疼得直流眼泪的时候,父亲告诉你坚强,爬起来。当你得到表扬沾沾自喜的时候,父亲的威严目光会让你克己别骄傲。
B课件出示父爱意境图片。
师:父爱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亲情,其实父亲不只是会责骂和批评,你们的爸爸和课文中的爸爸一样,其实都把对你们的爱倾注在生活的许多小事中,就像下面的这首歌曲,同学们都感受到了什么呢?
3、感恩自悟。
①自制配乐视频赏析。
课件说明:催情歌曲《父亲》及自制视频赏析。
②反思自悟
A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了很多生活中的幸福往事,但是你有没有把这些幸福感受和你的爸爸说一说,让他也知道你有多爱他呢?老师知道了,一定没说过,毕竟你们都是小大人了,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好强、要面子,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个“漂流瓶”我们写几句最想对爸爸说的话,悄悄地塞进去,谁也不许看,老师也不看。
B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写几句话,教师规定时间,放入瓶子。
4、小结。
师:老师把它封存起来,找机会抛在大海里,作为对爸爸最好的、最长远的祝福,以后我们要体谅爸爸,不在和爸爸发脾气好吗?
设计目的:组织撰写小环节,把学生的真情实感宣泄出来,称热打铁让学生综合能力的到释放,同时兼顾德育主题,帮助学生深刻体会。
四、总结,授课结束。
1、很高兴和同学们度过愉快的一节课,老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已经看到你们对爸爸的关心和疼爱,相信你们在生活中会体谅爸爸的辛苦,理解爸爸,老师期待着和同学们,再次学习的机会。同学们,再见。
2、授课结束,学生离开教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