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经典 走进魏晋 北大书法文化高研班圆满落幕

  2023年6月18日,为期十天的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第一期)集训圆满落下帷幕。

  六月的北京,炎炎夏日,但文化书法教学却沁人心脾,砥砺精神,犹如朝圣之旅,在重温经典、感悟经典中绘制文化书法的新时代蓝图。

  

  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授课现场

  

  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授课现场

  此次研修班课程经过了精心准备,体系完备,内容充实,共分为“国学与书法理论课”“书法临摹创作实践课”两大版块,由北京大学教授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名家等组成师资阵容,系统深入地呈现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典范大雅,不仅课程内容异彩纷呈,学术水平高,而且授课内容贴近书法实践,实战有效,充分体现了北大文化书法的高端定位与专业追求。

  北大书法所自成立以来,坚持文化书法理念,以“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为教学方针,弘扬大雅大美的中国书法美学精神,拓展汉字文化圈,为中国书法的守正创新发展竭尽所能,不断吸引众多书法优秀人才来北大深造。20年来,先后招生了书法研究生课程班、高研班、名师精英班和高级访问学者等,汇聚了不同层次的书法专业队伍500余人。此次书法高研班延续这一回归经典的脉络,是书法所成立20周年又一次重要的教学活动。书法所教授群体和工作人员高度重视给学员们传经送宝的教学安排,潜心备课,潜心准备,为学员安排了回归经典的近20幅历代书法精品临摹创作活动。整整十天的国学研习和书法临摹中,80名学员全身心投入学习,夜以继日,闻道炼艺,收获满满,文化书法教学成绩斐然,不少学员水平有很大提高。

  在“国学与书法理论课”三天的国学与书法文化教学中,先后由第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言恭达讲授《书法文化的哲学意蕴与美学精神》,北大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原部长、《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程郁缀讲授《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北大中文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七届理事、(教育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王岳川讲授《书法文化与文化书法》,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书协会员高译讲授《中国书法韵律美与意蕴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长聘副教授程苏东讲授《“艺”与“道”:以儒家乐学的成立与发展为例》,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时胜勋讲授《宋代姜夔书论精读》,这些精彩的课程给同学们以深厚的国学文化熏陶和书法理论的思想引领。

  

  言恭达教授授课(言恭达,第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

  

  程郁缀教授授课(程郁缀,北大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原部长、《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

  在“书法临摹创作实践课”整整七天教学中,由北大中文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七届理事、(教育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王岳川,中书协第六、七、八届理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教师何满宗,中书协会员、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教师萧华,中书协理事、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教师李彬,中书协理事、草书委员会委员、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书法专家周剑初,中书协会员、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教师叶欣,中书协会员、泉州师范学院教授黄鸿琼,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教师周东芬,讲授书法名帖临摹与创作。

  

  王岳川教授授课(王岳川,北大中文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七届理事、(教育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

  

  王岳川教授现场临写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局部

  

  王岳川教授现场临写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王岳川教授现场临写集王羲之《圣教序》局部

  

  王岳川教授现场临写集王羲之《圣教序》(第三部分《心经》)

  

  王岳川教授现场临写王羲之《丧乱帖》

  

  王岳川教授现场临写王羲之《二谢帖》

  

  王岳川教授现场临写孙过庭《书谱》局部

  

  王岳川教授现场临写孙过庭《书谱》局部

  

  王岳川教授现场临写王铎《豹奴帖》课

  

  王岳川教授临创作品 庄子《逍遥游》 句

  

  王岳川教授授

  

  同学们在认真上课

  在临摹实践课中,同学们系统接受了严谨完备的中国书法名帖临摹训练,王岳川老师讲授王羲之《兰亭序》《集王圣教序》《丧乱帖》《二谢帖》、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孙过庭《书谱》、王铎《豹奴帖》;何满宗老师讲授怀素《自叙帖》,萧华老师讲授《张迁碑》《张猛龙碑》、颜真卿《颜勤礼碑》;李彬老师讲授赵孟頫《儿女帖》、董其昌《小楼白昼联》;周剑初老师讲授五体书法临摹与创作实践技法;叶欣老师讲授苏轼《寒食帖》;黄鸿琼老师讲授颜真卿《祭侄文稿》;周东芬老师讲授欧阳询《九成宫》等,在每日的临帖中尊敬经典深入经典领会经典,为书法的守正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何满宗老师展示临帖长卷(何满宗,北京大学书法所高级访问学者,中书协第六、七、八届理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教师)

  

  何满宗老师授课

  

  萧华老师节临《张猛龙碑》(萧华,北大书法所首届书法研究生班学员,北京大学书法所高级访问学者,中书协会员,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教师)

  

  萧华老师节临《颜勤礼碑》

  

  萧华老师授课

  

  李彬老师临董其昌《小楼白昼联》(李彬,北大书法所首届书法研究生班学员,北京大学书法所高级访问学者,中书协理事,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教师)

  

  李彬老师授课

  

  周剑初老师授课(周剑初,北大书法所首届硕士研究生班学员,中国书协理事,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书法专家)

  

  周剑初老师授课

  

  叶欣老师临《寒食帖》(叶欣,中书协会员,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教师)

  

  叶欣老师授课

  

  黄鸿琼老师节临《祭侄文稿》

  

  黄鸿琼老师授课(黄鸿琼,北京大学书法所高级访问学者,中书协会员,泉州师范学院教授)

  在十天的学习当中,同学们认真聆听老师们的精彩讲课,近距离感悟国学,全身心精临名帖,沉浸书法文化,在学习上收获很多,特别是得名师教诲指点,经过高强度的临帖训练,同学们的专业基础(文字学、文化学、文学、美学、书法、书论等)有了大幅提升,不仅深刻领悟了回归经典的精神内涵,对走进魏晋有了更鲜明的认识,而且对自己未来的书法研习方向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在书法创作实践上也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文化书法的“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不是理论,而是如火如荼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大美大雅书法生长点,已深入师生们心灵并化为坚定捍卫文化书法拓展文化书法的实践活动。

  回归经典,就要有对经典有敬畏之心,经典是书法的无尽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常读常新,常临常新。走进魏晋,就是要深入中国书法美学的本源与精神大美之处,感受魏晋书法的风采风神飘逸之美,坚持书法二王一脉。守正创新,就是要坚持正路,不走邪路、歪路、断路、死路,立定脚跟,脚踏实地,守正的创新才是有生命的创新,才能持久,被历史铭刻,否则只能被历史淘汰。正大气象,就是要有一股正气,充盈内心,大气磅礴,与天地同和。十六字方针是高度浓缩的文化书法理念,必须经历精神的蜕变才能有所收获。那些面对书法的功利心、酒肉气、庸俗气,在十天国学和书法的走正道行正路的精神涤荡下,逐渐消散,风清气正的书法大美不断回归,学员们深深感受到这种大美书法文化氛围给人精神的震撼和洗礼,这就是大学的高度,文化的高度,精神的高度。

  不少学员都对文化书法这一理念和实践高度认同,景晓娟学员感触良多,她说:“十天学习集训文化书法,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深以为文化书法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抓手,弘扬文化书法有助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王雪松学员认为:“守正创新和正大气象是文化书法的审美品格,也是对当代书法家提出的文化审美要求。书法的正大气象呼唤东方韵味美。中国书法是技法升华以后的文化境界,是东方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粹所在。”曹甲伟学员结合当前书坛乱象,表达了自己的文化书法的理解和认同:“当今书坛怪病百出,丑书盛行,人们对美的、丑的、恶的、俗的书法似乎没有了定位。而文化书法就是要唤醒人们回到文化的根基处。北京大学书法所注重文化书法在技法、理论、文化三方面修养三者缺一不可。既提倡技术的精到,要扎扎实实、反反复复地练习,也提倡理论的精深,同时还提倡个人对文化的修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都要有所涉猎进而加以研究。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王岳川教授评点学员临帖

  

  王岳川教授评点学员临帖

  十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同学们的学习状态非常投入,由开始的国学知识点和书法美学全新思想应接不暇,到中期的渐入佳境豁然开朗,感悟书法之大道,渐渐体悟经典之妙、经典之经、经典之高,到最后为文化书法所开辟的精神境界所深深陶醉,意犹未尽,依依不舍。不少同学表示还想继续学习深造,以文化书法为自己的精神追求。

  可见书法里不仅有小技、有美术,更有人文、有精神、有境界、有大道。这无疑再次说明了20年来北大文化书法的教学实践是成功的,也是经得起八届研究生班,精英班和高研班20年教学考验的。新一批文化书法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并且还将吸引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并加入文化书法的行列中来,进一步提升北大文化书法的规模效应与大美大雅正力量。

  

  学员临帖(王雪松)

  

  学员临帖(许永强)

  

  学员临创作品(舒立立)

  

  学员临创作品(林成)

  

  学员临创作品(林成)

  

  学员临创作品(郑子皎)

  

  学员临创作品(李祥瑞)

  在书法文化高研班的求学过程中,同学们不仅体悟到国学的人文魅力与书法文化思想的精神境界,也结识新朋友。同学们济济一堂,相互学习,见贤思齐,不断精进,团结在书法文化的旗帜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文化书法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千万书法同道的事业,就是要把最美的中国书法精神传承下来传播出去。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北大国学与书法师生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北大书法文化研修班的学习带给大家的不只是十天的巨大收获,书法文化的学习不会随着十天的结束而结束,而将再出发,随着一期又一期文化书法高研班新人的培养成才,北大文化书法将在更广阔的天地传播发扬,为中国书法大美大雅精神的新时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大首届书法文化高研班学员高度赞美十天书法集训

  编者按:2023年6月9日至6月18日,为期十天的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在北大举行,经过十天的学习,学员对北大文化书法的理念有更深刻的领悟,对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有了更真切的感知,纷纷表达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的由衷认可和高度赞美。以下是选录部分学员提交的作业,借此展现北大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学员的全身心投入的学习状态和止于至善的思想追求。

  

  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授课现场

  王雪松

  “文化书法”是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教授所倡导,结合自身对文化的理解和长期从事文化的教学和研究,王教授创新的提出了“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十六字书法教学理念。

  回归经典,近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早期的全面向西方学习,到近几十年来与西方开始展开平等对话,包括书法艺术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偏离的现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同时也处于文化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的便是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文化艺术领域更是应该强调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密切联系,其中一条有效的途径便是回归经典。因此,在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中,王教授首先提出的就是学习书法要从回归经典开始,王教授认为,全世界所有大师都是从经典中出来的,传承经典的深度决定了创新的高度。

  走进魏晋,魏晋时期是一段分分合合的乱世,但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士人们多特立独行,又颇喜雅集,其人格思想行为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为后世文人所赞赏。正是在这个时代,涌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而中国书法的自觉也始于魏晋时代。王岳川教授认为,魏晋人的字写得好,天真浪漫,童心可嘉。今天是酒心、肉心、是非心、功利心占了上风。一些人一下笔就想能不能获奖、能不能赚到钱。王羲之、王献之、王珣、陶渊明都视金钱如粪土,真正达到了人格的超迈。因此,在提倡不忘初心的今天,学习书法也应该学习魏晋名士,坚持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以清淡为经济”,学习王羲之“托杯玄胜,远咏庄老”,做到精神的超俗,才能造就那名垂千古的《兰亭序》。

  守正创新,这个“正”是传统的“正”和经典的“正”,而新是“正”上面的“新”。当今中国文艺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较大,当代书法艺术的价值也与世界文化思潮紧密相关,书法艺术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影响广泛,并发展成为具有其本土特色的艺术形式,以日本书道为代表的现代书风甚至对中国现代书法产生了极端的影响。同时,西方抽象艺术也在不断地吸收中国书法的表现形式,反过来也在不断影响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方向,书法艺术出现的西化现象,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导致文化的不自信。因此,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以王岳川教授倡导的文化书法重点关注中国书法的未来发展方向,而书法的守正创新就是要求走书法之正道,在尊重书法家价值选择的同时,尊重传统,尊重经典,走进魏晋,在古人经典基础之上,发展新时代的经典书法文化,走一条中国书法未来发展的主流道路。

  正大气象是文化书法美学原则,“正”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正宗和本源,也是强调对中国书法传统精神的把握;这里的“大”是一种精神的大,不拘于有形世界而抵达无形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意在标举大气磅礴的雄浑书风。“气”则是书法家还要养“浩然之气”,这不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所能培养的,是一种心灵深处积蓄已久的人格力量,来自精神升华中对人性、人生的贴身感受。所以这种胸怀的培养首先需要通过读书来知理明道,只有当一个人的学养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对人生、人性的理解达到彻悟,胸中才会产生浩然之气,才能达到“正大气象”的艺术境界。

  因此,守正创新和正大气象是文化书法的审美品格,也是对当代书法家提出的文化审美要求。书法的正大气象呼唤东方韵味美。中国书法是技法升华以后的文化境界,是东方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粹所在。

  景晓娟

  文化书法由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创立,强调以书传文、以书育美、以书载道,倡导“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十六字方针。区别于书技、书艺,文化书法的载体是书法、灵魂是文化;不沉浸于线条、明暗、色彩、结构,文化书法的审美追求在气象、在正大。十天学习集训文化书法,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深以为文化书法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抓手,弘扬文化书法有助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可概括为“文化先行、修养神采;技法古正、求真务实;包容并蓄、博采众长;理实一体、互融生动”。在高级研修班,课程体系以“经史子集”先导强基,每日先读经典,每课临写前先逐字逐句读帖理文、接通神思,老师引领大家以浩瀚中华文明中的珍宝滋养修行人文精神和文化根基,入宝山不空回,这是在学习中我体会到的“文化先行、修养神采”。所学书法皆以经典为本,从《乐毅论》《洛神赋》《兰亭序》《圣教序》《张迁碑》《丧乱帖》《二谢帖》等十六本经典领略中国书法的正道、大象、真理和实体,通过学习经典,摹得位置、临得神采,从中国书法经典中汲取营养,学真文化书法,落实德行技艺,这是在学习中我体会到的“技法古正、求真务实”,能在自己学习书法的起点处立于正道,有求真务实的老师,我深感幸运。短短十天,以北大大师引领、各位老师百花齐放的课程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深深惊讶于文化书法教学的“包容并蓄、博采众长”,篆、隶、楷、行、草,秦、晋、汉、唐、宋,不同的老师的交流碰撞,不同流派的特色辉映,以厘清来源去处,以彰显守正创新,真可谓“拿来菁华、融合博采”。每位老师在教学中都会把文化与书法融为一体、理论(头脑中的所思所感所悟)与技艺(手头笔下的点画结构章法墨色)融为一体,特别强调“活”的精神,老师们多次提到不要写成“死蛇挂树”,多次强调“心摩手作”“形神兼备”“道法自然”,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生动灵动,人也跟着活泼起来,这是文化书法的魅力使然。

  林成

  中国书法是技法升华后的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化哲学中的精粹所在。书写在人的文化活动中的重要性在于,指腕运动书写并非构成纯技法活动,而展现为人的精神活动踪迹。笔墨书写着自古代延伸而来的文字,文字后面连接着历代思想,思想背后伸展着当代人的精神,而成为思想与精神、历史与当下的直接呈现。书写为达成文化交往共识,一旦用笔写下就需要获得“主体间性”或“他者间性”的理解,需要我与你、我与他、我与人类的沟通。这使人类不断走出局限性的区域性文化话语,使个体性连接着他者性、他族性和世界性。

  一、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

  王岳川教授提出“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十六字的书法教学理念,全世界所有大师都是从经典中出来的。中国书法的自觉时代始于魏晋。魏晋人的字写得好,天真浪漫,童心可嘉;“正”是传统的“正”经典的“正”。今天可以说是守“西”创新,西方有什么,中国就来什么;西方有天书,中国就来个天书。

  艺术可以试验,拿过来没有关系,但是中西艺术史上,真正的路只有一条——守正创新意之路。应抵制守“歪”创新,守“怪”创新,守“西”创新,守“商”创新的各种书法负能量,坚持正能量创作;现在是中国崛起的时代,需要正大气象的审美风貌的书法,而不是衰败之相的书法。中国一个世纪以前是衰败之相,在全世界排名100多位之后,现在大国崛起排名第二位,说明中国崛起意义重大,书法大国形象的崛起同样需要书界同仁精诚合作。一个国家在经济振兴和富裕同时,文化建设变得非常关键。现在我们面临的首先是一个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问题,只有经济和文化同时振兴,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时重视。才可不断输出中国有价值的新思想。中国文化历经冲击而不崩溃,还有凝聚力,因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吐纳吸收,自我创新,有一个大胃口,能容纳古今中西各种东西。中国书法文化当然不能例外。

  二、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集中体现在气韵境界的创造上。气韵与意境皆是标志艺术本体的范畴。意境的审美创造历程标示出中国艺术精神中审美意识觉醒的历程。千百年来,书家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建立晶莹透明的审美意境。透过中国诗、书、画、印的艺术境界可以解悟华夏美学精神之所在。艺术的意境具有意义的不确定性,能使主体心灵超脱自在,于抟虚成实中领悟物态天趣,在造化和心灵的合一中再创新境。

  (一)气韵之美

  气与韵相依而彰,得气韵之作已不是写字而是写心。其气韵氤氲,不在形而在神,以其形写其神,取其意略其迹。线条运行的关键在于得神韵,神在灵府而不在感官耳目,韵在其心而不在规格法度。对意境的追求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鲜明特点。

  (二)意境之美

  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深层境界的创构。在我看来,意境的审美本质在创造意境过程之中,而意境的谜底就在于寻求作为过程的人生的意义和作为永恒的宇宙根据。艺术意境将人的瞬息存在与永恒之道结合起来,这一结合是基于一种人生哲思的冲动。

  书法美的创造,取决于书法家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以及人格襟抱。而如唐代颜真卿书法在审美理想上追求“肃然巍然”、大气磅礴的境界,使得其书法具有端庄宽舒、刚健雄强之美,给人一种酣畅淋漓、凛然正气的感受;而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则是那样不衫不履,天性自然,于其中透出其人格心灵的真率与洒脱。

  总之,书法艺术美是一条长河,文化书法创造和探索会有多种可能性,我们确信书法艺术美在无限的时空里没有永恒不变的模式,面对前人创造的一座又一座的丰碑,我们攀越这些丰碑并不难,难的是弄明白丰碑的底座的坚固性一一文化根基,然后去重塑造一座丰碑,去真正彰显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曹甲伟

  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书法发挥着重要作用,书法艺术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而光辉闪耀。书法艺术集中体现了艺术审美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书法艺术教育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使命。在北京大学所倡导的文化书法,不仅是一种文化理念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呈现。自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成立以来,由王岳川教授提出的“文化书法”这一教学理念为大纲,以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为坐标。对当前书法界中反传统、西化、炒作等不良书法现状注射了一支强有力的精神疫苗。使其免疫力剧增,在书法创作中逐渐形成了清晰的书法文化意识,实现了自我的精神提升和心灵的净化。将传承发扬千年中国书法“文人书法”扶上正道,也为百年名校北京大学树立了新的标杆。

  文化书法作品的审美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历史积累、人格境界以及审美教育的视野感受。因此,作为书法爱好者及学生,必须不断扩充自己的体验领域并升华自己的审美感受。尤其关注作品的细节,耐心分析书法的意境,对细节精益求精,始终展示对书法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同时,将美学品格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书法文化的普及,助推其成为一种永不褪色的文化符号。

  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成立20年来,依托北京大学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雄厚文化资源,致力于拓展“文化书法”的理论内涵,不断进行文化书法实践,以坚持走“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文化书法之路。在现代社会,书法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书法技能,更主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美学品格的形成。因此,我们需要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美学品格,以便使每个人都能从书法文化中获得精神滋养,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书法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表达,让他们对书法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提升作品技法和审美体验。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在于学者书法技巧的提高,更是通过书法文化的渗透和折射,引导大家认清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多领域性,并开拓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当今书坛怪病百出,丑书盛行,人们对美的、丑的、恶的、俗的书法似乎没有了定位。而文化书法就是要唤醒人们回到文化的根基处。北京大学书法所注重文化书法在技法、理论、文化三方面修养三者缺一不可。既提倡技术的精到,要扎扎实实、反反复复地练习,也提倡理论的精深,同时还提倡个人对文化的修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都要有所涉猎进而加以研究。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在北京大学学习的这些天,充分地让我认识了文化书法与文化书法及个人审美与精神内涵的重要性。而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强调书法文化的教育理念和美学品格,在今后的社会教育中,书法文化不仅要传承,更要发扬光大,让每一位书法爱好者,书法工作者,都能够吸收到文化书法的精髓,成为文化书法的践行者、继承者、传播者。

  窦万龙

  “躬于正大方博大,行至无为自有为。”这是我曾撰写的一副对联,既是一副书斋对联,也是一副修身对联。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人生只有躬于正大,方能博大;只有行至无为,才能有所作为。《周易·大壮》彖辞:“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明·薛瑄《薛文清公从政录》:“大丈夫以正大立心,以光明行事。”正大,就是崇尚法度,端正品行,堂堂正正,大大方方。博大,就是品德广厚,知识广博,心胸广阔。只有端正,才能宽博;只有行稳,才能致远。

  无为与有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老子最先提出“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辩证关系。《周易·系辞传》关于“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说法,将无为与有为视为常与变、本与迹的关系。无为是常态,应变而有为,无为是有为之本,有为是无为之迹。人生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奋斗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幸福是奋斗出来”,正当理解“无为”与“有为”的关系,人生才会通透,生活才会幸福。

  只有崇尚真理,坚守正道,才能博大宽广,有所作为。人生如此,文化亦如此,书法更是如此。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书法就没有意义;书法是文化的基因,离开文化书法就没有思想。把真情融入笔墨,让善美滋润心灵。以情动情,以美育美。这是我的艺术追求,也是我的书法理想。我在很早以前就了解北大的书法教育理念,这与我艺术思想有着深刻的碰撞。这也是我此次来北大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期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化书法水平。很高兴能如愿以偿踏进北大校园,学习书法文化;很荣幸聆听王岳川老师的谆谆教诲,学习文化书法。

  “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这是北大文化书法教学的教育理念,这十六字箴言,是文化书法的艺术真谛。在这十六字里面,“正”字出现了两次,可见正字在文化书法中的重要性。只有正德正行,正灵正心,正门正道,才能持正诚正,得正存正,养正化正。王岳川老师在开班仪式上讲到:“天下学术道路艺术道路大抵有五条:即捷径、歧路、弯路、死路、正路。只有正路能够攀登艺术高峰,抵达审美彼岸,其他的路都将半途而废或自我终结。”真是金声玉振,令人振聋发聩。只有行驰正路,才能行稳致远,只有坚守正道,才能气度雄远。

  “回归经典,走进魏晋”。所谓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最精髓、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而魏晋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以“二王”为代表的东晋行、草书,不仅使行书作为一种字体完全定型,而且本身在艺术上树立了历史的新高峰,成为一个时代精神生活的标志,在书法史上巍然耸立,至今仍熠熠生辉。张志和教授所著的《启功谈艺录》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当年有人请启功先生题写书名“某某精典”,启功先生没有应题,那人表现得非常不悦和不解,于是启功问道“狐狸精也能入典么”?其实,是编者把“经典”误为“精典”。自从启功先生去世后,再也没人去追究“精典”了,没有人严打“狐狸精”了。于是,现在书店里的“精典”随处可见。魏晋是中国书法自觉时代的开始。王铎曾说:书不宗晋,终入野道。所以,“回归经典”我们必须认识“经典”,学习经典;“走进魏晋”我们才是尊崇正理,走上正道。

  “守正创新,正大气象”。“正”是传统的“正”经典的“正”。在文化书法中,“守”的程度决定“创”的高度,“正”的深度决定“新”的厚度。所谓“正”,是“强调对中国书法传统精神的把握”。所谓“大”,“意在标举大气磅礴的雄浑书风”。守正创新和正大气象一脉相承,正大气象是守正创新的主要美学特征和艺术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作为文化书法的一面旗帜,王岳川老师早在2003年就提出的“守正创新”的艺术思想,19年后被写进二十大报告当中,可见王老师思想的前瞻性,论证的正确性,艺术的引领性。所以,我们要努力践行守正创新,追求正大气象。坚决抵制不正出新,以丑为美艺术恶疾;不正出奇,以怪为美艺术毒瘤。北大书法研究所成立时,王岳川老师匡正时弊地提出北大文化书法的十六字教学方针:“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这无疑是对那些书法另类,赫然一棒。

  “至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君子之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是书家之学。中国文化注重人文精神,肯定人性之善,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中国书法注重文化精神,肯定艺术之美,以法度、气象、韵味、境界为引领。王岳川老师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了学习书法的三个境界,与禅宗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相对应。第一个境界,写字是技术。如果技术没达到,就是一个拙劣的书法爱好者。第二个境界,写字是写人格情感。书法精品往往能传达人的情感、胸襟、眼光、人格,超越了技术层面,达到了与人格胸襟统一的艺术境界。第三个境界,写字是写文化精神。书法作品能传达时代的精神气质,成为时代的风尚。正大气象,是文化书法重要的美学品格。也可以分为三层意思,一是心正笔正,二是大德大度,三是气象万千。书法艺术最终营造的是一个象的世界,但这个象的世界是以文字为基础的,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大气象的作品会给人一种鼓舞,一种感动、一种震撼。正如王岳川老师在开班艺术上讲的:书法只有得到文化的滋养,才能走得稳、走得远,才能彰显出大气象、大境界、大美雅正风范。

  

  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授课现场

  唐南桥

  2003年11月8日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成立,标志着北大第一次确定了书法艺术学科的应有地位,把书法文化引入北大文理综合教育体系和教育体制当中,这是北大重大的教学理念的转型。自成立之日起,北大书法所秉承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坚定不移地扛出沈尹默书法文化这杆大旗,传承沈先生的书法精神,对书法文化进行研究,纠正时下书法界的歪风,以王岳川教授为所长的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提出了“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十六字教学理念,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也取得丰硕的教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成果。

  所谓“回归经典”,强调必须走一条学习经典、传承经典、创化经典的正路。因为经典是经历过时代的考验,经过多少代人的审美鉴别之后所留存下来的一种经久不衰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典范,而典范是很难超越的。真正的书法经典超越于技艺之上的“无法之法”。对古代经典应该有一种虔敬之情。

  所谓“走进魏晋”,就是以魏晋书法自觉时代作为书法教学的重点,并由此展开对整个中国书法史的把握。其重中之重是传承王羲之自然洒脱、典雅流便的书风,即传承王羲之重视书法线条运行的自然流美,“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中和”之人格美、书法美,以及尚韵书风。

  所谓“守正创新”,意味着只能取法乎上,转益多师,要求北大书法发展方向正,走一条中国书法未来发展的主流道路,始终自觉坚守文化正脉与文化大道。创新不是创造,不是创造一个形式主义的新,不是线条的,纯粹线条的,而是要有一种美学的指向,即正大气象。不能“守怪创新”,不能走数典忘祖的歪门邪道。这一理念,从北大中文系的办系方向,又成为了北大的办学方向,如今又上升为了国家的文化方向。

  所谓“正大气象”,是要求具有在大时代语境中的书法美学原则是大气象、大境界,它所体现的美学精神是崇高之美、正大之美、大雅之美。要做到“正”又不死板、不僵化是很不容易的;做到“大”,“大”不是字要写得大,而是气象要大,内涵要大,这实际上就不光是技巧所能解决的,这和一个人的人格、精神方面的浩然之气有很重要的联系。现在写的字,脱离了“正大”之后有一种很媚俗的趣味,江湖气味很多;“正大”的气息应该是比较朴素的,自然而然的,少人工刻意雕琢的。现在人工摆布的痕迹和匠气很明显,但“正大”实际上也说明了内心高远宽博的展示,自然而然的流露,不是刻意出来的。现在的书法还朴素不够,花哨的成分太多。正大气象的作品会给人一种鼓舞,一种感动、一种震撼。

  北大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是正大气象,追求大美大雅的方向。书法文化即指书法本身的文化性和书法背后隐藏的文化元素。书法本身的文化,就是通过线、形、墨、空白、纸张的和谐性的展示,在书法里表现出来的力、势、骨、气、趣的美感性、目击道存般的人格心性以及情韵境界的高迈性。书法背后的相关文化元素是技法的哲理性、内容的诗意性、印章的感染性、音乐的律动性、绘画的同源性与冲击力、审美的体验性以及境界的和谐性。通过书写者由点而线的书写产生的笔画,却有一种力的运动意味,使一个个体现了自然生命形体结构规律的文字,产生了俨若筋骨血肉的审美效果。

  文化书法的主要任务是美育,文化书法在书法美育上坚持大美大雅方向。根据北大书法所近20年的实践,考虑未来中国文化复兴与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文化书法仍然充满生机和潜力,它始终坚持书、人、艺、道的整体关联,给书法美育提供了四重保障,它们是文化先行,技艺锤炼,技进乎道,书道合一。

  文化是先决条件,把书法放置在文化循环的大语境来考量,不是单纯把它看作艺术(符号、形式)、商品,这是顶层设计。有了文化自觉,其后便是技艺锤炼,文化书法不是只谈文化,而是谈文化又谈技艺,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技进乎道这个道就是历经千难万险、千锤百炼之后的结果、结晶,是蕴含着你的技术训练、文化修为、人生感悟。最后,书道合一。书人合一(即书如其人)在形而上的层次上还不够明确,必须进一步强化书道合一。书法美育既需要文化的高屋建瓴、顶层设计,需要技艺的千锤百炼,并且臻达人生体道、悟道、入道、成道的高妙境界,不仅仅是感受到书法的文字美、形式美、艺术美,这是目前书法美育最常见的,也是初级和中级层次的,是小美书法、中美书法,而更高层次是要感受到文化的厚重,历史的深邃,精神的畅达,宇宙天地的大美。文化书法的视域中不会有功名利禄,而是将天下、高明、天地、宇宙作为自己的形而上的本体依据。

  郑子皎

  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是将传统的书法艺术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传统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学应注重传承和传统技法的学习,同时也鼓励学生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个人风格和表达方式。书法文化的美学品格是简约与含蓄。中国古代文化强调“以简驭繁”,追求简洁的同时而不失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如国画、书法艺术在表达方式上也注重兼容并蓄,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山水、人物和文字,通过留白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将黑与白的美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中国书法这种简约与含蓄的表达方式,使书法作品具有一种内敛而深远的美感。

  一、中国书法的教学理念

  书法是一门视觉艺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书法作品的美感。同时,书法也是一门动作艺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笔墨技巧和书写姿势,使他们能够流畅自如地书写。书法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实践训练。学生应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际写作,逐渐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和表现力,提高书写的质量和水平。书法还是一种艺术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教学应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培养他们对书法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力。

  二、书法文化的美学品格

  书法文化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和美学品格。以下将从简约与含蓄、韵律与节奏、动静结合、姿势与力度、意境与情感以及个性与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书法文化的美学品格体现在韵律与节奏上。书法注重笔画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每一笔每一画都有自己的节奏和力度,整体上形成和谐的韵律感。例如,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的笔画有着明显的起伏和变化,通过抒情达意的布局和排列,使文字在纸面上形成一种动感和节奏感。这种韵律与节奏的美感,使书法作品具有一种流动而有力的艺术感。

  其次,书法文化的美学品格还表现在动静结合上。书法追求动静结合的美感。它既强调笔墨的流动和变化,又注重笔画的静态和稳定。通过运用不同的笔画技法和线条变化,创造出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美感。例如,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中,他运用了横披、竖挑、点画等技法,使字迹既有流畅的动感,又有稳定的静态,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

  此外,书法文化的美学品格还体现在姿势与力度上。书法注重书写姿势和笔墨力度的掌握。正确的姿势和适当的力度可以使字迹流畅、有力,增加书法作品的美感和表现力。例如,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中,他以端正的姿势和稳定的力度书写,使字迹饱满而有力,展现出一种庄重而雄浑的美感。

  书法文化的美学品格还体现在意境与情感上。书法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塑造。它通过笔墨的运用和形式的安排,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每一个字、每一笔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和内涵。又如,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诗》,以豪放洒脱的笔墨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使作品充满了一种深沉而悲壮的情感。

  最后,书法文化的美学品格还表现在个性与风格上。书法注重个性和风格的表达。每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通过不同的笔法和书写方式,展现出个人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唐代草圣怀素的作品以其狂放奔放的笔墨和独特的构图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充满了一种激情四溢的个性和风格。

  三、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之关系

  书法文化的美学品格体现了简约含蓄、韵律节奏、动静结合、姿势力度、意境情感以及个性风格等方面的特点。这些品格使书法艺术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赋予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通过对书法文化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理解与传承书法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学品格,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首先,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理性。学理性是指在书法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学生需要了解书法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相关的艺术理论,如构图、笔法、用墨等。通过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书法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学理性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书法艺术,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其次,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在书法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欣赏和分析优秀的书法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通过对于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的观察和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书法的美感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同时,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他艺术形式,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

  再次,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对于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学生对古代经典法帖、古代汉语的临习与书写,感受和体验书法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如儒家的仁义道德、佛家的禅意境界等。通过书法技法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最后,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指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和修炼。在当代书法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不断地模仿创作与自由创作,不断打磨自身技法、提高自己的书法造诣。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对于自己作品的反思和批判,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新能力。艺术修养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詹习成

  通过北京大学首届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的书法理论与临摹、创作实践学习,在导师们的精心授课下,让我对文化书法教学理念、美学品格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

  一、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北大书法所成立20年来,坚持沈尹默、宗白华、季羡林先生东方大美思想,坚持“文化书法”十六字教学理念: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深切感触到“传承的深度决定了创新的高度。”

  二、书法文化强调的是诗意典雅之美。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的丑书、怪书之风大行其道,媚俗而不耐看,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审美、三观甚至品格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出现一味以获奖或能否赚钱为目的来学习书法,却不知书法是需要根基的沉淀。明代王铎都是“一日临帖,一日创作”;王羲之、王献之、王询、陶渊明都视金钱如粪土,有着非凡的利他思想,真正达到了人格的超迈。诚然,临摹目的不是成为亦步亦趋之人,而应将经典的精华吸取到自己的书法创作当中,学习古人的经典内涵、学习古人的思想境界。

  三、书法文化是新时代重要的软实力。全世界只有中国古代是书法原创国,后传到了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影响深远的“汉字文化圈”。作为华夏文化的接班人,如果不继续写汉字和书法,“汉字文化圈”就会逐渐消失,将会变成“花圈”。越来越多的外国孩子开始学习中国书法,证明西方中小学校教育发展有国际文化眼光。提倡中国孩子拿起毛笔来写书法,是明智之举,更是具有未来中国文化的战略眼光。因此,教育要把握好这个时机,让孩子不仅从内心生出那种浩然之气,要为中华民族而骄傲!中国有句话叫“技近乎道”,技最终要达道,这个道就是仁者爱人,懂得去爱人,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爱国家。如唐朝名臣颜真卿,一心为民,忠至灭身。而他的书法则成为他坎坷人生及圣洁灵魂的外化之物,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尤其是他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峻涩飞动的笔墨间流露出如泣如诉的忠君爱国之情!在“文化书法”教育中,老师应将这些历代名家励志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上,使孩子的思想受到感化,生命得以升华。

  四、文化书法教育是美育国策的核心。发现汉字美、欣赏名作美、感受书家心灵美。书法的格调与境界,就是书家审美取向、心灵真善美的体现。如王羲之超然洒脱,他的书法则“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米芾独立疏狂,他的书法就“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激越劲健”;吴昌硕人书俱老,他的书法便“苍劲遒韧,力透纸背”;启功豁达幽默,他的书法即“雅、清、简、静”。

  五、书法文化要根植传统,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书法美育进入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让国家成为“硬实力软实力双重提振”的文化强国。少年强则国家强,文化强则民族兴,让灿烂悠久的书法美育和国学大美代代传承。“实现从小技进入大道,从小我进入大我,从小众进入大众,从小文化进入大文化的历史进程,真正赢得无愧于时代的文化身份。”

  书法文化延伸着中国人的精神,加固着中国文化的核心。坚信文化书法正脉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邹宗淼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当代高等书法教育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展高等书法教育的学校已经达到145所。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阵营:一是美术院校系统,其书法特征是追求形式设计感,强调书法是美术(Art),追求视觉冲击力,追随西方现代美术尤其是后现代美术思潮。二是师范院校系统,其书法特征是强调传统经典价值,重视三笔字(毛笔、硬笔、粉笔),重视传承胜过创新。三是综合院校系统,其书法特征是重视文化历史性和广博性,重视文化内容对书法的本体意义,重视大雅之美,反对低俗丑怪的书风。

  针对当代书法重笔墨而轻文化、重技巧而轻修养等不良倾向,王岳川教授立足北京大学深厚的书法文化传统,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在深入的学术思考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中,独树一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书法”的理论,其核心宗旨是:“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

  “文化书法”理论的提出,以其卓越的学术认知,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美学品格,为中国书法界注入一股清风,成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一个标杆。

  一、回归经典:中国书法复兴的不二法门。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中国书法的回归经典,是对源远流长的书法传统经典的敬畏学习。经典的意义和价值是永久的、精深的、宏大的,需要广泛深入地学习与领会。全世界所有大师都是从经典中出来的,回归经典是中国书法复兴的不二法门。

  二、走进魏晋:中国书法发展的必由之路。

  魏晋时期,思想自由开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思想、美术、书法、音乐都诞生了影响后世的大家。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文化史上称之为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深远。

  中国书法的自觉时代始于魏晋,是中国书法最为天人合一的境界,有着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风度。魏晋人的字写得好,天真浪漫,童心可嘉。王羲之、王献之、王珣、陶渊明都视金钱如粪土,真正达到了人格的超迈。魏晋人的平均寿命很短,朝不虑夕,常感人世苍茫,人生苦短,譬如朝露。“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魏晋人对生死体会很深,这种生死观是今天的人所没有的。今天的人对日常生活的感觉很好,没有生命危机意识,没有看到艰难和死亡,没有体会到生命的虚幻。今天的书法家案头都有一套《中国书法全集》或《中国书法集》,要看历代书法真迹也不是难事,博物馆、图书馆、拍卖行都有机会见到历代真迹,而二玄社的高仿品和印刷精美的书法册也仅仅下真品一等。但是今天书法家的《中国书法全集》基本上是摆设,很少有人像古人那样如饥似渴地从中吸取精神养料。因此,走进魏晋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守正创新:中国书法文化的美学品格。

  守正与创新是书法繁荣发展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追求“正”的传统。《道德经》中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大学》中有“正心诚意”之说,《论语》中则讲:“政者,正也。”“正”的内涵丰富,其本质应是“真善美”,要求人们有正直人品,对是非有识别力、有维护正义的追求。中国人对“正”,有一种情怀。中国的文字,常常被称为方块字,因为字形方方正正,每个字一般占据一个方形面积,体现稳重、端庄、周正之美。中国的建筑,无论是四合院还是普通的住宅,四四方方,有着庄严、整齐、对称之美。“正”蕴含了公平、公正之意。

  “正”是传统的“正”,经典的“正”。今天可以说是守“西”创新,西方有什么,中国就来什么;西方有天书,中国就来个天书。艺术可以试验,拿过来没有关系,但是中西艺术史上,真正的路只有一条——守正创新之路。应抵制守“歪”创新,守“怪”创新,守“西”创新,守“商”创新的各种书法负能量,坚持正能量创作。因此可以说,守正创新是中国书法文化的美学追求与艺术品格。

  四、正大气象:中国书法文化的精神风范。

  现在是中国崛起的时代,需要正大气象的审美风貌的书法,而不是衰败之相的书法。中国一个世纪以前是衰败之相,在全世界排名100多位之后,现在大国崛起排名第二位,说明中国崛起意义重大,书法大国形象的崛起同样需要书界精诚合作。一个国家在经济振兴和富裕同时,文化建设变得非常关键。现在我们面临的首先是一个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问题,只有经济和文化同时振兴,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时重视,才可能不断输出中国有价值的新思想。中国文化历经冲击而不崩溃,还有凝聚力,因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吐纳吸收,自我创新,可以包含容纳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各类文明。中国书法文化当然不能例外。“正大气象”,即在书写过程和书写结果中展示中国书法的博大灿烂,集“多美”为“一美”,最终体现在书法面貌上,则是一种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相应的“正大气象”。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世纪,输出中国文化和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战胜“全盘西化”,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只有“重振汉字文化圈”,才能证明文化强国建设与中华文化复兴成功;只有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才能成为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无疑,大美书法将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契机中,展示自己的美学风采和文化重量。因此可以这么认为,正大气象是中国书法文化的精神风范。

  韩亚龙

  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和观点我认为主要说的是书法的内容,往往是大于形式,但并不意味着形式不重要,只不过是形式不能凌驾于内容之上。文化书法注重“克服技巧的技巧”,在获得形式技巧的同时,不是为了技巧,或者以技巧为目的,而获得“克服技巧的技巧”——达到对最深蕴的中国审美意味的呈现。

  书法和更深厚文化内涵紧密相关——书法与儒道释家相关,儒家写书法讲究中正平和,道家写得飘逸超迈,而佛家写得几乎不食人间烟火。书法和军事、书法和哲学、书法和文学、书法和对联、书法和音乐、书法和绘画都有多重关系。书法并就是拿一支笔蘸墨写字,也不是只有技法或形式。非也,书法一下笔,字里行间的哲学思想内容比比皆是,这注定了书法与文化有非此不可的关系。所以文化书法不只是只追求形式的艺术,而是以文化为底蕴,形式做修饰,二者相辅相成的一种理念。

  文化书法讲的不仅仅是技法,不仅仅是技术,而要求书法进入文化,抵达文化背后的精神,通过精神层面进入哲学层面和精神境界层面,书法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符码。书法艺术在当代因为丧失了实用功能,意味着可能更有效地提升其艺术功能,其文化地位并不逊于古代。正是由于当代书法艺术已经摆脱了日常性、实用性的束缚,才可能进入形式感颇强的实验创新。我们应该超越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这种线性的发展观,而进入在批判性之上的超越性的东西方文化整合观,我觉得这才是未来书法的应该秉承的理念,和大的方向,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更高、更远的视野来审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问题,进而看清中国书法的现在与未来。

  在美学品格中,首先书法艺术有极丰厚的文化历史意味,看一块拓片,一帖古代书法,透过那斑驳失据的点划,那墨色依稀的笔划,感悟到的正是中国文化历史的浑厚气息。在荒郊野岭面对残碑断简时,感受历史人生的苍茫感。书法形式作为华夏民族审美精神的外化而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笔法、墨法、章法同天地万物的形式具有某种神秘的同构关系。书法在点线飞舞、墨色枯润中将审美情感迹化、将空间时间化,以有限去指涉无限,并通过无限反观有限。透过这一切,我们能感到书家抛弃一个繁文缛节、分毫不爽的现实世界,从自然万象中净化出抽象的线条之美、结构之美的那种独特的意向性和形式感。而这种抽象美将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所以中国传统书法典雅秀美,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在此基础上找到现代性的框架之后,还必须找到中国本根的东西,在我们在掌握了国际性的艺术形式后,一定要有中国的内在文化韵味,今天的生态美学、生态批评学恰好是融铸了中国精神,比如说和谐、宽容、整合等。书法的转型不光是注重书家书法,还应注意学者书法、民间书法,要注重继承传统和当代创新的妥善结合,促进书法文化转型重要标志是推出大师书家。

  总的来说,书法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所以需要“一日临帖一日创新”,仅仅有创新的焦虑是不够的,应该提倡诚实的劳动、长效劳动。创新是最主要的,但只有立足根本,回归经典,才能有更好的创新,才会有长久的可持续创新,或者说只有这种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文化书法就是追求这样的创新。

  朱峰

  “文化书法”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坚守。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学问浅薄者能够成为书法大家。同样,中国历史上没有单纯的书家,所有的大书家都是学问家,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莫不如此。黄庭坚追求书法之“韵”提出“去俗”,最佳途径就是多读书以使胸中有书千卷,因此推举苏轼书法为宋朝第一,进而认为“今世人字字得古法而俗气可掬者,有何足贵哉?”古代士人或有家学渊源或出身科举,都有着丰厚的文化修养根基,使书法在古代中国达到艺术与文化的高度整合。尽管是历史,但这也正是“文化书法”的当代现实意义的价值所在。

  北大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是:回归经典,守正创新。

  回归经典指的是:学书必自二王始;文化书法提倡宗法二王经典,走真真正正的书法正路!当然以魏晋为时代基点向下追溯,亦有很多杰出书家.如唐代的初唐四家以及唐代最杰出的书家颜真卿、宋四家、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清代王铎等等;而他们都有一个人共同的特征——他们无一不是把魏晋二王书法奉为经典,时候宗法书法的“二王”书法正道,方可笃行致远!而其余旁枝为书法之小道耳,终入歧途。

  北大书法所致力于书法正宗的教学传播已经有很多年,每一期的学员们都带着北大书法“回归经典,守正创新”的学习理念走向全国各地,变成国内的一股书法清流,不断努力地用自己的正大气象来影响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和学生。这也是北大书法所所传递给我的书法正气!

  而守正创新指的是:宗法二王和历代书法经典,使得自己不断得到书法技巧和思想的滋养。创新是基于融合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书法技艺的创新,而不是没有任何文化涵养和书法技艺的胡乱创新。而创新也不是教条的统一的创新,它正如老师手指的“月亮”而不是限定于老师指月的“手指”。因此这里的创新指的是具有人文精神和自身情感以及自身对书法理解为基础的创新,这样的创新才是有生命力的创新,这样的创新才会体现出作者自己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境界。所以守正创新、正大气象也必定会成为这个时代书法的洪流,其势必不可挡,亦是古今一致的书法真谛!

  美学品格:美学的品格是审美行为的一种核心概念,它涉及探索美的方式、定义美的范围以及判断物体的美的标准等方面。它强调的是人类的审美观,即审美行为的核心概念,包括审美经验、审美认知、审美情感等,也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季羡林先生曾说过:具备做一个艺术家的素养,首先是要有文化素养,不读书,没有学问做基础,对我国古老而新鲜的文化传统缺乏了解,要想当艺术家,特别是当书法家,应该是缘木求鱼的事。何况书法家绝不是自封的,欺世盗名,只能矒哄一时,必难传之永久。所以书为心画,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书法本身更是表现书写者的情感以及对书法理解更是书写者自身涵养的体现。所以具备了文化思想和文化底蕴的书法作品才能真正地成为具备时代气息和个人思想的作品。

  所以说只有坚持以文化素养为基石的书法艺术才是真正能够体现“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而正是这种教学理念和美学品格能够让我们在这鱼龙混杂的书法现状当中找到一条充满崎岖却又能够追寻到书法真谛的道路!

  张秀琴

  北大书法研究所提出“文化书法”教学的十六字理念中,“回归经典”强调必须走一条学习经典、传承经典、创化经典的正路;“走进魏晋”意味着将以魏晋书法自觉时代作为书法教学的重点,并由此展开对整个中国书法史的把握;“守正创新”意味着只能取法乎上,转益多师,要求北大书法发展方向正,走一条中国书法未来发展的主流道路;“正大气象”则要求具有在大时代语境中的书法美学原则是大气象大境界。这一高标准要求师生深入进行传统文化理论教学,全面讲解中国书法理论知识,针对学生书法创作中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拓展视野,全面提升创作和理论水平,致力于拓展“文化书法”的理论内涵,不断进行书法文化实践,注重东方话语的跨文化国际眼光,在“回归经典”“走进魏晋”的过程中坚持以“守正创新”再创新的书法经典。

  北大书法所中书法教学中重视技艺的同时,强调真正的书法家不屑于翻来覆去玩技法,而是在精研书技之同时,努力提升人生修为境界,借助技艺表达对文化审美高度的超越。我们不欣赏一些人练书法,不去临经典“法书”,而是去练当代书家的字,甚至练自己老师的书法。忘记了书法的要义是“以手指月”——学生通过老师的手指(现象)去看到月亮(经典之本体),而不是去看老师的手指。在这里,月亮就是传统历代的法书及书法经典,描摹得越像老师而离书法经典越远。取法乎下,得其下下。我们都应该对文字和书法心怀敬意,倍加珍惜,远离为伪劣书法和心造幻影书法,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审美和经得起历史文化仲裁的真正书法!

  历史无数次提醒我们:文化定输赢,和谐救人类!胸襟格局境界最终决定一个人未来的霄壤之别,文化自信和艺术自觉最终决定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高下胜败。

  古有“君子以厚德载物”,如今多元文化时代,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的成立,无疑是文化书法,书法文化的重要标杆及导向,“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坚守书法美学品格之正,更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传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引领中国书法走入主流书法之道。

  北大书法所成立二十年来,依托北京大学深厚历史积淀和雄厚文化资源,致力于拓展文化书法的理论理论内涵,不断进行书法文化实践,从文化书法,大学书法,国际书法等角度,促进东方书法文化参与当代文化进程,强调书法的大美属性,国学属性,精神境界属性,培养了一大批书法学硕士研究生和书法学博士研究生,特别是王岳川教授,言恭达教授等,他们不仅治学严谨,且躬身力行,以身作则,学高为范,真正突显了当代大儒形象。

  让我们回归经典,书法古人,接续五四时期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书法文化理念,更积极倡导“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中国书法文化的主流大道。

  张江莉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人文传承及中华美学的集大成者,其地位和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是其他文化载体可以比拟的……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书法学主要研究古文字、书法史、现代书法、书法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书法创作、书法临摹、书法鉴定、碑帖鉴赏、书法教学、书刊出版等。

  书法一段时间以来,书法在某些领域已经成了另一种利益的载体,社会上浮躁之风愈烈,各种丑书及各种所谓创新充斥书法圈,很有误导大众和正值学龄年少的孩子们,“书”的目的指向的是万事万物,是一个大世界。如何使生活大世界的事物也能够通过书写走向澄明,这个书法才是真正的书法。也就是说书法的根在生活里面。这个生活世界首先是你的生活世界。

  我们作为书法写作者和爱好者有责任有义务尽自己的力量让书法回到本源做出自己的贡献,把书法的历史使命和中华民族汉字独有的传统美学传承下去……让书法回归经典,具正大气象,书法是中国国粹、艺术瑰宝,笔画之间代表了谦谦君子形象,应给人以美感和享受、陶冶和提升。但如果没什么根基,写的字又不伦不类,甚至胡抹乱画,就与艺术精神背道而驰。应该说,信手涂鸦的“书法”作为独特的“个人兴趣和表演”无可厚非,但如果放诸书展、画展等公共平台,甚至在各种媒介上大肆推广、谋求关注和点赞,就有失妥当了。这不仅有损中国传统书法的严肃性,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种“书法创新”和“艺术境界”。事实上,我们在中国书法史上所见的各种朴拙美、残缺美等,都是书法家大有所成、大量积累后,在“法度”内进行的创新。不能把毫无章法,甚至连笔都拿不稳的涂涂画画,与大书法家的作品并列为经典。没有继承,何谈创新?

  那么,为什么一些荒诞书写怪象,还能有粉丝、有拥趸?

  探究原因,一方面是商业利益在其中作祟,希望通过炒作谋求出位、打造“大师”,以书法艺术之名谋取钱财;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还缺乏深入了解,容易被假象欺骗。

  在古典时代,人与书基本上是一体的,这并不是指人品,而是人的背后所系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因此,要让书法艺术回归本源,亟须加大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宣传普及力度,让社会大众能更好地辨美丑。同时,也应该对恶俗、恶搞的行为说不,并以有力有为的行动弘扬书法艺术,让书法国粹的天空越来越清朗。

  张会凯

  “文化书法”是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20年前高瞻远瞩地提出来的。其基本方向为: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

  文化书法强调书法的重要属性是文化。他是基于西方的现代性改写了文化身份。“后现代低俗化了”,书法界出现一种文化偏执症——书法无文化或书法反文化的现象而提出的,很有针对性。书法不是单纯的写字,而是要提高书法的文化品位和人文价值,追求:以文化人、德艺双馨。

  有人会问,写字还要有文化吗?当然要,书法要有思想性,有了思想性才会有更高的美学价值。只有做个真正的文化人才能做好书法家。要想书法走得远就必须要研究文化,如果看一个字写一个字,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吗?一个不懂得自我的书法风格、书法审美境界的书者能称为“家”吗?

  文化书法之根在哪里呢?走进魏晋,那里有我们要的个书法之“根”。现在的一些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是一下笔就想到能不能获奖、能不能赚钱。市场经济冲击着很多人的心灵,吃喝玩乐、功名利禄时刻在心。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怎么能练好书法呢?练习书法是一项慢活动,它需要日积月累、坐忘的心态。魏晋人的字写得好,是因为他们有两大挚爱:一是谈玄,二是养生。他们天真浪漫,无忧无虑。以至于书法人才辈出、书法经典空前绝后,中国书法的自觉时代随之而来。

  当然,学习魏晋书法不等于照抄照搬,照单全收,而是要继承传统的、优秀的东西,取其精髓。书法要弘扬社会正能量,自觉抵制“俗”“丑”作品。书法上要求书者深临一家,遍临百家,丰富性的点画为我所用,对书法法度进行深入研究,勇于创新。

  书法创作要紧扣时代的脉搏。随着祖国一天天迈向国际舞台中央,东方大国的形象日益彰显。书法也会随之走向世界,成为整个人类欣赏的经典。我们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书法的弘扬远播,任重道远。

  弘扬文化书法,弘扬北大精神。是我们这代书法爱好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少年强则国强。弘扬文化书法,从源头抓起,从小学生做起。把“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作为小学生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练习书法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可陶冶学生爱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美育教育是百年中国教育梦想。要把书法与美育上升为新时代国家文化战略,还需要很多人、很长时间的努力。书法的社会认知度问题、书法教师自身问题、书法教师短缺的问题、学生书法兴趣不浓的问题等等,都是我们要面临、要急于解决的问题。

  时不我待,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书法文化的早日振兴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谢晓浓

  文以化人,书以载道。文化与书法紧密相连,促成天人合一的文化书法,其实质凸显了中国文化的内核。我以为,文化书法的落地生根,有赖于正道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与崇高美学品格的架构。

  先进创新有建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反之误人子弟甚至导入歧途。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是中国书法一面领袖旗帜,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文化书法在技法、理论、文化三方面修养,既提倡技术的精湛,理论的精深,又提倡文化的修养。北大文化书法的倡导与践行,使学生得以全方位立体式地感受到人文的熏陶、技法的提升与美学品格的健全。

  时下,丑书怪书奇书射书横行霸道,北大王岳川教授及时匡正时弊,拨开云雾,提出北大“文化书法”教学的十六字方针:“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回归经典”要求我们要向经典致敬,潜心学而时习之;“走进魏晋”要求我们应深研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美学和技法宝山而不空回;“守正创新”意味我们应取法乎上转益多师,坚守大美书法之正派,走一条中国书法发展主流大道;“正大气象”要求我们进行书法创作时应具有正大书风,走正路、走近大文化、大气象、大美学。

  文化书法,首先要求老师应有人文情怀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其次,齐白生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老师在进行文化书法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秉承“以手指月”的教学理念,意味着老师的教学不能因循守旧,仅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手”,即现成的知识,而应善于引导学生循着老师的“手”,望向远方天边最皎洁的月亮。我想身为老师应让每一位学生走向书法的经典教育,让学生学习书法文化,追本溯源回到文化的根基处,在历代文人氤氲的文化温润氛围中,浸透出刻骨铭心的人文感悟与人文精神。

  经典的文化书法教育才能滋养出如花似玉的崇高美学品格。《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八目。三纲八目要求我们要修仪态,修言辞,修书法,才能品咂出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其最主要的内涵为中国中庸美学艺术观形成的中和雅正的美学思想,如唐孙过庭在《书谱》中评王右军“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一般从容不迫,不偏激、不凌厉,风范深远,深得中和雅正之美。书法最经典的颜色是黑与白的碰撞,是阴与阳的调和,是天人合一,是人书俱老。古代经典的伟大的书法作品中,无不折射出书家崇高的人格魅力与唯真求善的美学精神。

  当前,各个学校应倡导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书法文化创作、研究、实践相结合,追寻崇高的美学品格,用文化涵养书法,用美育提高人生,为中国书法文化的赓续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让中国文化走向正大气象。

  田琦

  北京大学一直以来注重艺术文化,早在1917由蔡元培校长在北大成立“音乐传习所”“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北大书法所前身),沈尹默先生担任北大书法研究会会长。沈尹默教授倾其一生之力熔铸于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的建设及书法人才培养当中,对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承复兴付出了巨大努力。

  20世纪初北大校长、教授书法高手很多,蔡元培、章太炎、王国维、许景澄、张百熙、张亨嘉、严复、辜鸿铭、罗振玉、刘廷琛、马衡、沈尹默、蒋梦麟等名家,其作品多中正平和,文化大家气息扑面而来,传统书法功力深厚,有大家气象。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对书法之“韵”提出“去俗”最佳途径就是多读书以使胸中有书千卷。从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可以看到,无论“二王”还是晚清、当代的书法,文人书法本质上具有相通的审美特性,几乎保留着内在一致性的用笔的人文气息。尽管每个人使用笔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和气质,但其用笔的精神气象是相通的。

  古代书家都有着丰厚的文化修养,从而达到艺术与文化的高度整合。可以说只有体悟了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才能陶养出生命的浩然之气,才能写出浩然大气而又浑厚通脱的书法艺术作品。书法家必须吸取学术文化,吸取思想文化的底蕴,才能使自己书写的作品具有感染力才能使书法线条表现出生命力和文化魅力。

  “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是北大书法研究所提出“文化书法”教育的16字方针教学理念。“回归经典”强调必须学习经典、传承经典、创化经典;“走进魏晋”是以魏晋书法为学习的重点,并对整个中国书法史做出准确把握;“守正创新”就是取法乎上,转益多师,走一条中国书法发展的主流道路;“正大气象”就是大气象、大境界的书法美学。深入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和书法理论知识的研修。

  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强调文化书法、大学书法、强调书法的文化性、生态性和精神性。北大书法所的教育重视两个维度:其一,重视文化提升和理论高度,进行高水平、多学科、互动式的教学与研讨。其二,重视文化视野的拓展,积极培养书法高级研究和创作人才。书法缺少了文化就仅仅是技法的展现,不会具有生命力。北大书法艺术传承深厚,渊源有自,倡导文化书法。技法、理论、文化、三方面修养,三者缺一不可。既提倡技术的精湛,也提倡理论的精深,同时还提倡对文化的修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都要有所涉猎研究。

  季羡林先生曾评价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化。弘扬中国文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弘扬我们书法文化。因为书法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艺术功能和生命陶治功能。这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之处。

  相信在以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美学品格和北大广博的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北大书法研究所定将影响深远。

  施一苇

  书法是中国文化很关键的一块拼图,不同于其他古代器皿的立体展现,让人一眼惊叹。书法更像是一坛美酒,需要细品再细品,入口回甘,浅看不觉所以,再看已进入书者案旁,似与书者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直击心灵的审美愉悦。

  书法能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一部分,很大一部分源于书法是一门艺术,而不单单是一门技艺。书者并不只是拿起毛笔随意涂抹两个字,就能成为书法。书法有它的高度和内涵,而这就不能离开我们五千多年来的文明,流传至今的经典是滋养书法赋予创造力的关键。

  这次在北京大学聆听了众多学者的讲座,受益匪浅。课程的安排也体现了文化书法的理念,并不是纯技法的练习,而是从国学入手,贯穿美学理念,使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书法与人文的关系。书法的线条是优美的多变的,言恭达教授从《周易》阴阳上给我们阐释了线条的两个面,也从《说文解字》中展示了中国人造字的奇妙,不同于外文的冰冷,汉字本身就带有温暖。书法最终是人格的体现,所以将人格意识作为审美原则,是不容置疑的。而中国长久以来的审美范式绕不开:向内、重和、尚简、贵神。在《文学研究》中,“意境”的解释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虚静坐忘”就是禅宗里很重要的一个境界,而书法同样也需要高的境界才能达到“逸品”,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绝对价值,是各种风格、审美、感受,多重意境所产生的。前面说到书法最终是人格的体现,它体现在笔墨性——风韵难及、诗性——意象渲染、时代性——为人生而艺术。所以说书写者必定是需要多方面的学习,还需有好的人文涵养,书写之路是静心的抒发,从来不是浮躁的喧嚣。在程郁缀教授的课堂上,从诗歌的角度上理解人文精神,举了陶渊明为例。我认为他的诗文因为承载了生命本体的直下承当,而呈现为他的生活日常,故而具有生命意识的审美呈现,乃至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有限,而入于“天命之谓性”的无限。当然,陶渊明诗歌生命意识的审美呈现,并非横空出世,而与文化传统有深厚的渊源。他虽与王羲之的生活背景不同,但无疑他们在诗歌和书法中都体现了一种“清净玄远”的意味,是一种大气胸襟的表达。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与王羲之开创的写意书风在历史的长河的冲刷中能立住脚跟,都离不开本人的气格体现。

  王岳川教授由“书法文化”的理念进而倡导“文化书法”,将书法作为重心,提出了“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短短十六个字,蕴含了对历史的沉淀,对未来的展望,没有墨守成规,但也不是标新立异。

  “回归经典”是立于“礼”,“礼”是西周时期的制度,是对权利的区分,但我们并不是说单纯制度本身,而是“礼”本身的厚重感,经典上体现为经史子集的学习,是人文中最具分量的一部分。在书法上体现为章法、字法、虚实,章法切勿“如排算子”“死蛇挂树”,规规矩矩没有大小分行布局,字法上是对古帖的临摹应到达背临的程度,虚实是字生动的关键,要轻重并序,将阴阳展现在笔锋的婉转中。综合起来,书法的内容应该是源于经典,方法也应该是从古代书者的墨迹中找寻答案。在如今浮躁的社会中,更多的人喜热闹,字没有笔法,形式更是出奇的夸张,引得路人连连称赞,将“丑书”作为时代的创新,无疑是对传统的反叛,要知道热闹的背后是沙漠,唯有“致虚静守静笃”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走进魏晋”指走进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魏晋是一个不同于汉代大一统的时代,政治格局被重新构建,而与其他朝代分裂不同的是,一直以来的主流思想意识被打破,众多文士处于人格的分离与重建中。随着朝代的变迁,“由经术取士转变为文史,是整个社会学术思想的转变,也是由两汉累世经学的家法到‘人人有集’的高门风范的转变。”此时的文士的品格可以用“甘于淡”来概括,讲究追求自然。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看到了洒脱的书写,内容写了雅集的盛况,但又没有局限在一次游会上,后文体现了对生死地追叹。用笔之老辣,章法之连贯,字法之奇绝,是书品和人品的高度结合,才能在后世的传承中占据一角,这也是推崇王羲之书风的关键,学书也是学做人。

  “守正创新”是“畏天命”,生命的进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命是天的命令,天既赋予人的生命,也赋予人的本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原来是接近的,但外在环境的熏染,会形成不同的“习气”。习气远离本性,演为诸多乱象,在人与自然紧密关联时,不好用善、恶来界定人的本性,但当人渐渐远离自然,甚至于觉得可以从自然中独立出来后,善、恶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这也与前面魏晋时崇尚自然一脉相传。同理,在书法上,用笔的软性要体现出来。虽在短短的毫毛间,但不能拘泥,方寸即是天地,笔与人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正大气象”关系人本身,人的性格是多样的,但绝不是萎靡无力的,一个人走出来应该要有朝气。人要有真性情,见性情,而不是情识分别。书法也是如此,小字不能被拘禁,而是小中见大。大字不是越大越好,也应该遵照笔法,下笔如有神。在魏晋的碑帖中,诸如《二谢帖》《丧乱帖》《中秋帖》,笔力雄厚行云流水,展现了刚健清新的魏晋书风,值得我们学习。

  总而言之,书法绝不仅仅是写字那么简单,应扎根过去立足未来,在经典中不断学习精进。修己身,提高自己的审美层次,写书法亦是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