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揭榜时,忆高考,当时是怎么选的专业?喜欢当年所选么?

  我是启小晨,80后全职宝妈一枚,点击右上角“关注”,持续为你分享好书好剧+个人成长。

  前几天有一个热搜,引起了大家对填志愿报考专业的讨论。

  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在直播时说590理科要报新闻学,如果孩子实在想报,就把他打晕,给报个别的,随便一个什么都比这个强。

  

  随即引起重庆大学新闻学教授对此看法的回应:别被网红忽悠了,新闻学能文能武。之后厦门大学新闻学教授也做出回应:张雪峰题提出的问题值得反思,但不能听信他的结论。

  网友更多的是支持张雪峰的观点的,也有新闻专业的现身说法。

  存在即合理,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各有特点,各个专业里面也都会有优秀的人。另外,有一大半以上的人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性不大。

  回想自己毕业的十几年做过接线客服,做过产品,做过数据分析,做过程序员,工作内容与专业相关性真不大。

  高考离我已经18年了,当年选专业可不像现在有这么多信息可以参考,在懵懂的迷茫的状态下选择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这么多年过去了,说不上喜欢与否,如果回到当时,可能还是同样的选择。

  

  2005年的山东是先出成绩再填报志愿,听说很早之前是估分填志愿的。

  不管怎样,都是会预估一下自己的分数。

  平时模拟的成绩还算可以,理综一般在260左右,但是考试的时候化学中有个平时常见的元素怎么也想不来,出了考场,和同学讨论的时候,啊,突然想来,是镁这个元素完全记不得了,真是懊恼,心想理综的成绩一定不会好了。

  高考结束一段时间后,齐鲁晚报会有版面登出高考的题目,那时候农村里几乎没有人定报纸,最后去村委里面找,可是只找到了一部分了语文题目,自己估计语文除了作文大概在70分左右,作文一直不怎么好,语文估计能到100分就不错。

  

  数学和英语平时成绩相对稳定一点,自己估计在120左右。

  估分后一直是忐忑的等待,高考完正好是收小麦的季节,帮着家里忙起来,就会觉得等待的时间过的快一些。

  当时查成绩是座机打一个号码,输入准考证号进行查询。查成绩的当天,家里的电话怎么也打不出去。

  有同学给我打电话,说自己的分数,还有知道的谁谁的分数,我就更着急了。

  最后去了一个叔叔家查的,当时的长途电话费还是挺贵的,叔叔知道我是查高考成绩,二话没说,就让我打电话了。

  

  当时电话里报出语文成绩是102,理综220的时候,有点懵的,心想完了,直到听到总成绩580多分。

  查完之后心里在发抖,有担心,有紧张,还有点小激动,这个分数比平时差了20多分,但是对于二本是稳的了。

  对于各种各样的专业,比如机械、材料、自动化等等,一点概念都没有,父母也不懂。

  现在网上有说选自己热爱的专业,在当时,啥是热爱,自己也不知道喜欢什么。

  记得高一化学课的时候,老师说,我们的制药业特别落后,几乎都是靠国外的技术。从那时候,我就想学制药工程,所以就想报制药工程。

  当时了解学校、专业的信息,不像现在网上查询这么方便,全靠学校发两本书,有学校和专业的介绍,以及各专业历年的录取分数。书还不是每人一本,是几个同学共用一本。

  几乎都是家长陪着一起在看,当时想的是不出省,选了几个学校,问班主任老师的意见,他说了一句,就怕自己走不了是不是。分数不高,就怕不知道调剂到哪里去了。

  最开始想的全是制药工程,因为对别的也不了解,也没有想法。

  

  当时热门的专业是计算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有人就说现在热门以后学出来还不一定咋样,现在来看有的专业是,有的专业不是,时代在发展,各个专业也在调整,就像现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在当时是没有的,但是当时的判断依据就是别人说的也许是对的呢。

  填志愿的前一天,在家里看那本专业介绍的时候,看到了数学与应用数学的专业的描述,培养什么高级专门人才,觉得这个也不错。

  基于平时数学成绩也不错,一念之间,第一志愿全部填的数学与应用数学,第二专业全部填的制药工程。

  说不上是不是幸运,被第一志愿的学校和专业成功录取了,其实当时有点小遗憾,更希望第二专业录取。

  这么多年,从事的职业几乎没有对口专业。进入IT行业之后,发现数学专业好像也不错。

  这个专业理论性太强,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能用到的也不多,当老师的话,也除非是当大学老师,才会用到。

  其实我们在大学里学到的更多的是思考的方法、学习的能力。

  大家都是怎么填志愿选专业的?欢迎交流讨论~

  感谢看到最后,你的每个点赞都是对我的鼓励和喜欢。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END--

  作者介绍:

  我是启小晨,分享:读书写作/影评/个人成长,一个励志靠写作实现人生自由的80后二宝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