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了凡四训》福荫子孙事例7:富而不骄济贫苦,鬼语成谶子显贵
原标题:《了凡四训》福荫子孙事例7:富而不骄济贫苦,鬼语成谶子显贵
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定公十三年》曾说:“富而不骄者鲜”。的确,有钱又有地位的人,很难做到不骄不矜。“富而不骄”已经是很难得了,如果再能放下身段,言语和善柔顺、行为德高示范,在比自己贫贱的人需要帮助时能够做到扶困助弱、救苦济穷,则更是难上加难!
《了凡四训》积善之方中讲的第七个故事,就是江苏常熟乡绅徐天民富而不骄、行善不怠,其子登科显贵的故事。
【原文】
常熟徐凤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是岁,凤竹果举于乡,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译文】
江苏省常熟县有一位徐凤竹,他的父亲徐天民是嘉靖年间常熟当地有名的财主乡绅,家财万贯、家境优渥。
偶然碰到了灾荒之年,徐天民就先把他应收的田租免掉,为当地有田人作出榜样。同时,他还十分惦记吃不上、喝不上的穷人,把自己存下的稻谷拿出来,救济十里八乡的穷人。
有一天夜里,他听到有一群鬼在自家门口唱道:“千也不说谎,万也不说谎,徐家秀才,快要做到了举人!”
那些鬼连续不断地呼叫,夜夜不停。这一年,徐凤竹去参加乡试,果然考中了举人。
徐天民更加高兴,相信儿子中举与自己不断行善积德不无关系。于是,他更加努力不倦地做善事、积功德。修桥铺路、供奉僧道,遇到缺米缺衣的穷人,也时常接济他们;凡是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他无不尽心地去做。
后来,他又听到鬼在门前唱道:“千也不说谎,万也不说谎,徐家举人,做官直做到都堂
(注:明代称都察院长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派遣到外省的总督、巡抚都带有都察院御史衔,亦称都堂。)
!”
结果,徐凤竹果真历任知县、御史、都事、参政等,后拜江西巡抚、浙江巡抚,官至南京工部尚书。
经查考,虽然明史中关于徐栻的资料不多,但是在乾隆《苏州府志》卷六十二《人物十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徐栻,字世寅,嘉靖丁未进士,除宜春知县,擢南京御史。时京山王宗茂者同被命,濒行,严嵩置酒饯之,备极珍异,宗茂多不能名,栻微笑曰:“海外物也,若何由名。”后宗茂极论嵩父子,其疏,草尝,从栻更定,有设宴而水陆毕具,皆海外物等语。嵩恨之。”
文字虽短,表意明确,主要说徐栻不畏官宦,胆敢以身相争,揭露当朝重臣严嵩的贪腐。在家乡人笔下,徐栻“扬历中外,敏练通达,与人交,款洽有情”“崇尚节俭,以身先之”,是一个能文而又善武、严己而又宽人、善治而又恤民的官员,官声斐然。
【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仁道”,意指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亲爱,能够尊重强者之强、体恤弱者之弱。特别是强者更应切记“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注: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九章》,意指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如果恃富而骄、财大气粗,对亲人刻薄无情、对朋友重利无义、对弱者冷漠无仁,不知包容体谅、扶贫济困,且不说福荫子孙,就是有生一日自己落难,也难得他人同情和帮助。
在这个故事中,工部尚书徐凤竹之父徐天民,虽然听信“鬼话”也有功利之心,算不上“满善”,但是能够克服人性弱点,行人所难行、为人所难为,始终以善心行善事,富有而能兼行慈善,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善人了!
郑重声明:部分内容源自百度、知乎、简书,图片源自网络。本文旨在弘扬传统文化,若涉版权或侵权,请联系及时处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