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8岁天才少年距高考百天时跳楼,遗言:一生已看透两件事

  历史的长河中,常常涌现出许多少年天才,他们的才华令人艳羡,但在光鲜背后,他们往往背负着无人知晓的痛苦。回首中国近代,最知名的少年天才之一便是诗人海子。

  

  海子,15岁时以当地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18岁时以“海子”为笔名开始写诗。然而,在1989年的春天,这位被誉为“当代李白”的诗人年仅25岁,选择了卧轨自杀,留下了一句令人心碎的遗言:

  “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时光来到21世纪,2016年2月24日,西安中学的一名18岁高中生的跳楼自杀消息震惊了史学界。他同样留下了类似的遗言:

  “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可以不理解,但请尊重。”

  他的名字是林嘉文,一个18岁的大男孩。

  

  林嘉文,虽然只有18岁,但在历史领域的造诣甚至超过了许多博士和博导,备受国内著名宋史专家李裕民教授的赞赏。他的历史老师刘文芳表示,在讲课时经常留意林嘉文的反应,这足以证明他在历史方面的知识获得了身边人的肯定。

  与许多人对历史的学习出于兴趣或仅仅为了应付考试不同,林嘉文对历史研究充满了严肃的使命感。他自称这是自己的“工作”,并在高中备考期间,利用业余时间独自完成了两本史学巨著。其中一本名为《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另一本为《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这两本书出版后,媒体得知其作者年仅17岁的消息后,如潮水般的报道涌向林嘉文,这位“少年天才”逐渐受到公众的关注。

  然而,在聚光灯下,他并未被功名利禄所迷惑,相反,林嘉文展现出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的特质,他热爱研究,将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历史。林嘉文在其他学科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可能是他努力和天赋并存的结果。

  

  然而,他的生活中并非一帆风顺。抑郁症始终缠绕着他,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在学校和家庭中都接受了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但抑郁症的阴影仍未完全消散。在外人看来,他可能只是性格古怪,不合群而已,但他的内心却经历了孤独和痛苦的挣扎。

  林嘉文的孤独感来自于他的特殊才华。他在学校中因为历史方面的出色表现而备受关注,常常在课堂上做一些深入的历史演讲。这让他与同学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让他感到更加孤单。

  

  他在课余时间几乎没有与同学交流,没有参加娱乐活动,要么参加历史类活动,要么回家写书、进行研究。他的微信朋友圈都是关于历史的转载或者自己对史学的见解。他加入的微信群也主要是历史研究群。他对历史的热爱让他愈发孤僻,但他却并不在意,因为对他来说,除了研究历史,其他的一切都变得不重要。

  然而,这种孤独感与压力的积累最终压垮了他。他在2016年2月24日的凌晨,在家中深思熟虑后做出了轻生的决定。前一天下午6点他还在微信群正常聊天,8点正常吃饭,11点给某位老师发了封邮件。

  

  第二天,当老师试图联系他时,得知了他已经跳楼自杀的消息。母亲在电话中哭泣地说:“他已经走了,我不想再说什么。”这一切突如其来,令人痛心。

  林嘉文留下的遗书引发了人们对他的思考。在遗书中,他表达了对父母的关心和希望,他希望父亲可以改变生活习惯,多关心自己的身体和家庭。

  对于母亲,他则希望她能够将更多心思放在工作上,即使父亲走在前面,母亲也可以有个依靠。这些细腻的关切表达着他对家人的深深爱意。

  

  同时,林嘉文在遗书中特别提到了自己的心理医生郑皓鹏。他嘱咐家人,如果有人追责郑医生,那就是在侮辱他。这表明他对医生的感激之情,也暗示着心理辅导在他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对于同学们,林嘉文在遗书中致以了道歉。他承认自己是个敏感的人,尽管曾试图放下自己的精神洁癖,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他向同学们表示,这一切都不是他们的错,他们无需为他的离世感到内疚。他意识到自己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误解,对此他深感抱歉。他在言辞间流露出一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他对自己与他人的分歧感到遗憾。

  

  遗书中的最后一段,林嘉文坦言自己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情感。虽然历史在他的生活中几乎成了一项工作,但他承认,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久了,就像与人交往一样,会日久生情。他对生活的厌倦和对世俗的看透,让他感到活着太苍白,活着的言行令人厌烦,包括他自己的言行。他无法忍受这种平凡的生活,他表示不屑继续活下去。

  

  在林嘉文的“最后的话”中,他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自己的选择。他并不是一个草率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他的遗书揭示了他内心的挣扎、抑郁和对生活的疲倦。在这个年仅18岁的少年天才的背后,是他所承受的痛苦和心理压力。这个决定不仅让他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也给世人敲响了警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