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俞敏洪称不能把人生寄托在考名牌大学上」一事?
7月1日,俞敏洪在安徽金寨职校讲座上,提及自己对坚持考名校的看法。俞敏洪表示,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上名牌大学这件事上的话,那99%的人都没有未来,一辈子活得精彩与否,跟你上的学校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他说:“能够上名牌大学的孩子们,估计也就是中国5%左右,那难道95%的人都没有希望了吗?”
这种话本身谈不上对错,但俞老师说不合适,他自己复读好几年上北大的故事一直支撑着他的人设,也支撑着他早期的生意,这种自己上车就不让别人上车的做法不好。
先不说希望,就说现实,我们这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对名牌大学都是非常友好的,学历变现都是价值最大的。
说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儿子这么多年上机构奥数课,如果机构有北大清华毕业的老师一定会重点宣传,大说特说,他们带的班一定是重点班,有成绩一定会往他们身上堆。
他们毕业的院校就是机构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当年俞老师就是这样的。
以上我说的是名校的价值,那就很难让优秀的孩子不把那当目标,这事说不通。
当然人生不能过分执着,人生可以有很多种,上不了清北这样的名校也可以活的很好,这是肯定的。
不过这跟努力考名牌大学不冲突,有实力就考,考不上认命。话得这么说,直接说不能就有点不合适了。
大佬说的没错,希望那位「就算贷款、卖房也要让高考 687 分的儿子读上名牌大学」的父亲,能看到俞老师的观点。
二三十年前,有不少人念名牌大学,毕了业有份体体面面的好工作,有的还赚到大钱,成为人生赢家。
所以,有些年轻时没机会、没条件念高中上大学的父母,把家庭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儿女念名牌大学」上,指望着孩子有朝一日考上名牌大学,有一份体面的写字楼工作,吹着空调,靠脑子赚钱,在大城市生根落地,有个美好人生。不再走自己的老路,出卖体力,风吹日晒,受“没文化的苦”。
然而,时代早已变了。
社会阶层越来越固化,好学历好学校早已不是层级跃迁的途径,甚至光靠名牌大学的文凭,都未必能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
当求职市场供大于求时,竞争维度也远远不只有名牌大学文凭这一项,在软实力之外,还可能是应届生背后的资源、家庭背景等等。
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即便寒门子弟和二代们上同一所大学,拿一样的文凭,在踏入社会的那一刻,他们根本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起跑线落后,想赶超前人,那就咬咬牙,跑得用力一点,再快一点。
然而,有时,并不是努力,就有好结果,有些隐形的天花板是冲不破的。
进名牌大学,能向名师学习,和资质相当的同学为伴,确实给了年轻人更多的可能性,但绝不等于通向美好人生的坦途。
大学只是起点,出了校园,进了社会,还得面临求职、晋升、落户、置业、婚恋之路上的压力、内卷、歧视、困境……这些人生问题绝不是名牌大学四个大字能解决的。
名牌大学并不是人生的万能钥匙,不值得压上一切,指望用学历换美好未来。
谢邀!我挺赞同这一观点的。诚然,考上好的大学,能给你的未来更多选择,好好学习是有意义的。但反复复读,把人生的希望寄托在考名牌大学上,则是另一回事。
首先,好大学确实能给你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但并不能一定保证有更好的未来。个人的人生际遇、选择、努力程度、家庭背景、时代风云变幻等都会影响人的发展。而在复读上承受了过多的痛苦,反而容易产生代偿心理,本科玩得太放纵,从而影响个人发展。
其次,也得考虑考上好大学的代价是什么。复读几年后再上大学,年龄可能就大了。大学毕业后,急切地需要把工作安定下来,结婚生子之类的,能够试错的机会就少了。步步都考虑稳妥的选择,这对未来的发展可能有负面影响。年龄明显比同学大,校园生活的乐趣也可能会下降。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复读很多年,成绩却没有明显提升,那恐怕是最亏的。
俞敏洪的话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所有人都把人生希望寄托在考上名牌大学上,那么理论上有99%以上的人都考不上名牌大学,这些人的人生难道就完了吗?所以,不能所有人都把人生寄托在考名校上。
这句话背后其实在隐约表达着,考上了名校,人生还是可以很有希望的。
但实际上现在的情况,更多的应该是,即使你考上了名牌大学,也不等同于你人生的前途就一片大好,注定成功了。
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学历的价值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被抹平。
老俞高考的那个年代,还可以叫读书改变命运。我们回顾一下老俞的个人奋斗史,复读几年考上北大,是他人生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如果没有北大的这个学历和经历,就很可能没有之后的一切。
而他毕业后能够留校任教,也要感谢那个时代,学历还是非常稀缺的存在,中专生都很稀缺,更何况是北大这样的名校?
所以,你才会看到,当今随便去一个高校任教,博士学位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有了博士学位也不一定能竞争到一个有编制的教职,而在老俞的那个年代,本科毕业留校则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这是老俞人生的第二个重要的人生节点,毕业后不用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犹豫纠结该找什么工作,知道什么工作比较好了,也因为过度激烈的竞争而很难得到。
在那个年代读书,可以说没得选,但也不用纠结,顺其自然,结果肯定不会差。
而老俞人生的第三个重要节点,就是赶上了八十年代就开始刮起来,并且到现在都还没有怎么退潮的持续几十年的出国潮。
想要出国,就要拿到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想要拿到录取通知书,GRE,TOEFL成绩肯定是少不了的。
于是很多高校老师就开始业余出来兼职当各种培训班的老师,老俞作为英语专业的老师,肯定也是不会错过这个兼职赚钱的好机会。
于是就有了后来大家都知道的,因为跟学校抢生意,被通告批评处分,老俞觉得在学校混不下去了,就毅然辞职,专业搞培训班,在绝望中寻找到了希望,创造了新东方的辉煌。
现在的年轻人看一下老俞人生的几个关键点,再看看自己,你觉得你能复制吗?
所以你看,前人走过的名校成功之路,很多现在的人都已经走不通了,而现在你又该如何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考上名校上呢?
所以,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重新衡量一个名校,一个好专业能给你人生发展带来的加成作用。
名校的学历只是你未来在社会上闯荡时的诸多加持因素之一,很多时候,学历都要和别的因素一起使用才能发挥出最有用的作用。
类比到游戏里就是,在这个关卡,单独拿一个学历道具,是不管用的,必须还要有一个资源或人脉道具叠加在一起,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明明是集齐七颗龙珠,才能召唤出超能力,你却一直以为,即使你只有三颗龙珠,也能召唤出七分之三的能量。
名校光环和加成是毋庸置疑的,很多城市也在争抢这些名校的毕业生,但正如俞敏洪老师所说的,名校就这么多,名校的学生也就这么多,不可能所有的岗位都给名校的人,也并不是所有名校的毕业生都能够胜任一些岗位。
前几天跟同事唠嗑,说到了他的一位同学,北大的毕业生,准确来说是北大医学院的。北大毕业找工作简直是加了buff,很快就入职一家医院,但后来结婚生子,就离开了职场。等她再次返回职场的时候,只敢要求月薪1w,仅仅跟刚刚毕业的一些学生类似。
其实在工作之后,随着时间的延续,名校的光环也会随着能力变化而变化。
考入名校,在毕业最初的时候是可以给你很多加成,其实有助于你的发展,但现在的职场上,过了学历保护期或者有些根本不看学历的岗位,名校的学历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中国人大的法学硕士不也有人去送外卖嘛?但他不一定能比得过很多没有上过大学的人。
直播带货现在很火热,有多少带货主播是从名校出来的呢?可能名校毕业生也看不上这些带货主播吧?
那再说的宽一些,新媒体,很多名校的毕业生或者在校生也在做新媒体吧,比如浙大的陈娴,可能只是因为兴趣,但她确实没有李佳奇做的厉害不是嘛?
专注考清华17年的唐尚珺,恰恰是被名校所累的典型,为了名校浪费了自己10多年的青春真的值得吗?很多人心里肯定是有答案的,尤其是跟他同龄的一批人,这批人里面可能很多没有上学的人都已经成家立业,有些通过这十来年的积累弥补了没有上名校的缺憾,甚至还超越了一些上名校的人。
“名校光环”、“上大学改变阶层”的时代基本上已经成为过去时,现在社会是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能够抓住机遇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毕竟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