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留学生选择小县城,985毕业生入职灯具厂,要如何迎接就业新选择?
985名校毕业,入职灯具厂寻求“人生的旷野”();毕业前一直兼职,3年赚到30万;留学生选择下沉到小县城考公、考编上岸……这个夏天,红星新闻见证了许多毕业故事和就业选择。
作为民生之本,就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据统计,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再创新高。毕业季接近尾声,有人继续奔波,寻觅着心仪的工作,有人如愿以偿,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我们该如何看待他们的这些选择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郭元婕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探讨青年就业问题,衡量工作的好坏没有统一的标准,希望毕业生们都能够找到一份对自己的人生发展不断产生积累的工作。
“把基础性的工作做到极致也很好”
“留学生卷向小县城公务员”“山东大学拟聘用2名硕士为公寓管理员”……对于这些引发热议的事件,郭元婕认为,大学毕业后从基层干起,是正常的就业阶段。
“谁说名牌大学毕业一定不能去做基础性的工作呢?基础性的工作做到极致也是很好的。”郭元婕表示,名牌大学毕业不一定必须做“高大上”的工作,且何为“高大上”的工作也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一方面,应届毕业生社会经历较少、工作经验不足,刚毕业时从最基层的工作干起,并不是新鲜的事情;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人才培养逐年累积,社会上很多岗位已趋饱和,即使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或许也将面临着在趋近饱和的环境中寻找就业空间和就业机会。
“高等教育普及之后,大学毕业生走向基层是一个必然趋势。”面对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选择到基层扎根,中央党校教授竹立家这样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
在传统观念上,一线大城市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但郭元婕认为,也不能一概而论。“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波动,对于大城市的一部分竞争性很强的岗位来说,一旦趋于饱和,必然有很多人会被淘汰下来,并不太可能像以前那样在大城市就很容易就找到一个职位。”
郭元婕着重提到了“在地国际化”,即在当地也能做出最顶尖的服务成就。“小县城不意味着不好,小岗村作为一个村子不也发展得很好吗?”她说,城市的建设面临着不断积累的过程,往往是一些发展中的城市,未来更有发展的空间。年轻人向往着大城市的国际气息,希望享受文明成果积累的福利,这当然没错,但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当在大城市生存成本过高,又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时,选择从事基础性的工作,去城镇甚至更偏远的地方,也未尝不是一个自然的人才流动趋势。”
“应从两个维度来衡量工作的好坏”
临近毕业,每个毕业生都需要做出一定的选择,求学深造、考编考公、企业单位……面对人生的分岔口,郭元婕建议毕业生根据个人的情况和当时的背景做出判断,而不是跟风从众。要先衡量自己的家庭情况,如果负担很重,不如选择先去就业。
“现在,没有那么强烈的学本位思想,只要在社会上有所积累,可能不比学历带来的效益更差。”郭元婕表示,如果对学术和研究抱有热爱,那就认认真真去从事研究,读一个更高的学位也未尝不可。
虽然衡量工作的好坏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对于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判断方式。郭元婕认为,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衡量,第一是物质条件和经济收益,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评价标准。“人都要生存嘛,这个是不可回避的,如果你的收入能超过人均收入的话,那相对来说就是一份比较好的工作,在这个社会上你也可以过得相对舒适一点。”
但郭元婕认为,岗位能赋予年轻人什么样的发展空间也很重要。“对于年轻人来说,送外卖也好、送快递也好,靠劳动吃饭,都值得社会的尊重,但是否从中得到成长和发展,是年轻人特别需要考虑的。”
“我希望年轻人能逐渐地去积累在行业中某一方面的优势,让自己变成一个专业人员。只要能让你不断发展和成长,哪怕很小的一个公司,我都觉得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郭元婕说。
“进入大学前选择专业要有所预期”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署启动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以2023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在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登记的失业青年为对象,强化政策落实、服务保障、权益维护、困难帮扶,力争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年底前都能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郭元婕介绍,近年来,政府、学校等实施了多方面举措保障就业、提高就业率,例如召开会议督促高校开辟绿色通道,联合企业开办招聘对接会等。但与此同时,她也指出了一个必然现象。
“不管是政府还是高校都无法创造更多岗位,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市场不能够提供那么多岗位,就业自然就会变得困难,这是非常显然的一个情况,我们再怎么努力,最多是能够实现更好的供需匹配。”
面临这种情况,郭元婕认为,尽管高校无法创造更多的岗位,但可以在培养之前调整方向,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就业指导,使他们更适应岗位的需求。“例如,职业院校现在基本都是订单式培养,他们的就业在入学之前应该就是有所规划的,所以产、学、研的合作是很有道理的。”
对于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前选择专业要有所预期,因为这对未来发展和就业至关重要。郭元婕指出,“你的爱好和这个学科是否匹配?你的分数是否能够被这个学校和这个专业所录取?以及你对未来和这个专业相关的职业期许是什么?都是需要提前考虑的。”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与核查工作的通知》,从2021届起,将“就业率”改为“毕业去向落实率”,以更加准确反映高校毕业生升学、就业等毕业去向情况。2023年新年伊始,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等知名高校发布了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公布毕业生就业情况。半年之后,各高校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将呈现在公众眼前。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王辰元 赵倩 实习生 任彤彤 北京报道
责编 官莉 编辑 何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