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训练的5大误区,千万别再掉坑里了!

  感统训练注重的是儿童感觉和动作的发展,目的是帮助孩子不断与环境产生互动,提供给孩子丰富的感觉信息,使其建立复杂的神经“网络通道”。

  感统训练帮助孩子控制和调节感觉信息,使他们对各种感觉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促进孩子感觉统合能力(平衡协调能力、行为能力、组织控制能力、学习能力、集中注意的能力)的提升。

  虽然越来越多的早教理论强调感统训练的重要性,但仍有不少家长对于感统有很大的误解。

  

  01

  孩子现在还小,长大就好了

  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发育迟缓、情绪暴躁、胆小爱哭粘人、身体协调性差....孩子小的时候,如果出现这些问题,很多家长都会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就是年龄小,等长大了就好了。

  要知道感觉统合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训练很重要。孩子需要从小与周围事物保持接触,接受环境信息的刺激,并主动通过训练让大脑和身体互相协调,才能不断促进感觉统合的发展和完善。

  如果家长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训练和学习机会,那么感觉统合能力便无从发展。

  02

  感统失调是一种病

  有的父母以为感统失调是一种见不得人的病,其实所有孩子的身上都存在感统失调,只是程度上有不同差别而已,就算成年人也会有感统失调。

  例如:晕车、怕高等等,这些都是感统失调的表现。

  从临床来看,感统失调并未被疾病诊断标准录入。感统失调更像是一种表现,某些儿童发育行为疾病都可能存在感统失调的表现,如孤独症、多动症、语言发育迟缓等,它会对孩子的专注力、学习力、身体协调力、情绪控制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各项能力的发展带来阻碍。

  

  03

  感统训练就是体育课

  许多家长认为“感统训练就是一种大肌肉运动的体育锻炼而已,在一定程度上体育活动可以替代感统训练”。

  其实,大肌肉运动只是感统训练的一部分。虽然大肌肉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肌肉和神经的发育,但它对身体感官的刺激十分有限,如果只训练大肌肉运动是不能达到应有的训练效果。

  感觉统合的日常训练涵盖的面非常广,在训练过程中,所产生的感觉刺激包括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前庭觉、本体觉等多种感觉,这些感觉只有在同一时间内不断交互、重复才能达到训练的效果。

  所以,只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的感觉刺激和训练,就会大大影响训练的效果,甚至会让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从平衡变为失衡,得不偿失。

  04

  正常的孩子不需要感统训练

  有的家长听到感统课程这个词,就感觉这是给特殊儿童上的课程,我的孩子不需要。

  其实,感觉统合过程是我们人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活动,每个人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感觉统合。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性逐渐在发生变化,儿童的成长过程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儿童游戏时间变少、活动空间受限、家长过度保护、老人带孩子。

  这些问题的产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儿童感统失调。所以,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儿童都应该多进行感觉训练游戏,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

  

  05

  不注重感统评测

  有的家长看到某一项训练能够改善孩子的相同行为,便依葫芦画瓢给孩子做训练。殊不知,儿童每一项异常行为表现的背后,根源都不尽相同。

  拿语言来说,影响儿童语言发育的原因有八种之多,如呼吸系统、前庭功能、口腔功能、能量、视知觉、听知觉、大脑语言功能区是否激活、是否具备语言环境。

  因此,为了保证训练的有效性,家长必须要重视儿童感统训练的前提——感统测评。

  感统测评能够了解造成孩子出现不同行为表现的根源在哪,并通过设置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帮助孩子补齐能力短板。

  今天给大家罗列了一些容易存在的感统误区,家长们可以和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比对和调整,给孩子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感统方法和养护知识,帮助孩子们提高感觉统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