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的四重维度丨理论
文/田志文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够在中国文化沃土上落地生根、根深叶茂,开出发展进步的文明之花,才能正确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才能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有利于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一、在价值追求维度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
价值和价值追求是因为人、为了人、围绕人而存在的,人的世界是一个价值世界,人的生活是追求价值、创造价值、享受价值的生活。尽管实现价值的方法路径与策略选择可能不一样,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可能不一样,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为生存、促发展、谋幸福、要自由、憧憬美好社会的价值追求始终浸润在中国人民的实践生活之中,在精神上凝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成为滋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沃土与精神食粮。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集体成为“真实的集体”,社会达至“自由人联合体”。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意味着作为个体的人的潜能得到不断开拓与提升,个性不断得到全面而丰富的展现,由这样的个体构成的社会不断发展与完善。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为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价值追求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至上为核心价值追求并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为邦本”“保民而王”“民胞物与”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为人民谋解放、促发展、谋幸福、要自由的价值追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得民心者得天下”“道济天下”等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上善若水”“明心见性”的道德追求、人格境界也与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观高度契合。
二、在创新与发展维度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
每一个历史时代都会有需要解决的不同时代问题,“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这就需要始终立足时代前沿、倾听人民呼声,不断回答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承担时代赋予的新任务、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这就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提出新的理论论断、不断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来回答新的时代问题、指导新的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创新品格和发展特质的奥妙所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创新、科学的进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性与创新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经世致用的实践之道、阴阳调和的辩证思维、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穷变通久的生存智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以及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受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的新时代价值目标的浸润,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获得新的表达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铸就新的辉煌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属于人类精神与文化发展的积极精神成果和精神财富。世界事物和人们的实践是不断向前推移、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随之推移和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高度强调与重视创新精神,都具有发展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创新使命、“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创新思维正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质与创新精神高度契合。
三、在科学与智慧维度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在认识宇宙万物尤其是人类社会时,始终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和人类社会运动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马克思主义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新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而被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和智慧性,已成为中国人民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武器。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智慧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探索宇宙万物生长之道、追寻人与社会发展变化而得出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实践检验,已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接受为创造美好生活的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因而具有确定性可靠性。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不竭精神动力、精神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智慧是人们寻找确定性、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而追寻自身生存发展、安身立命的有效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宇宙万物之理、治国安邦之法和安身立命之道,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性智慧性。正是在科学与智慧维度上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高度契合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智慧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理的高度契合,“人文化成”的社会文明进步智慧与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高度契合,以《道德经》《止学》为代表的辩证法智慧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原理的高度契合,“自强不息”的生存智慧与马克思主义“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原理的高度契合,“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发展智慧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高度契合,“立己达人”“重义轻利”的伦理智慧与“集体主义”的道德原理的高度契合等,都表明在科学性与智慧性维度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
四、在开放与包容维度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
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不断发展的。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在这种普遍联系之网中实现自己的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共同体或一个个体要实现自身的发展,不仅要处理好其自身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还要处理好其与外部世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实现与外部世界其他事物之间的良性相互作用与良性循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深刻认识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因而自然都带有开放与包容的精神品格。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结合具体实际,以回应与解决实践问题、完成时代任务。要顺利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时代任务,就必须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善于总结新鲜经验、提出新的论断、谱写新的理论篇章,以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必然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它不断汲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最新成果,不断汲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以“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理论使命,不断以新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几千年来,我国各族先民频繁交融汇聚,胼手胝足共同奋斗,“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共同铸就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思想理念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可见,在包容性与开放性维度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正是二者的这种高度契合,才有二者的相互结合。
(作者系广州航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齐 王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