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圣贤只讲玄之又玄的道?
今天看了看《锦绣未央》,实在受不了要来吐槽,现在的国产电视剧除了演员的脸白和服装华丽,其他的剧情(只看了一点一点),演员的动作表演,感觉不堪入目啊,与自己之前看的美剧之类的感觉完全无脑啊,最重要的是为什么还会有人去看啊?而且还看得如痴如醉啊?
为什么圣贤只讲玄之又玄的道,而不讲具体近道方法呢
看的出来你妈很爱你,能同时兼顾对你生活上的照顾和思想上的指引,完全不类市面上普遍的“鸡娃”虎妈,简直是知乎上的一股清流啊!是个不可多得的宝藏妈妈。鉴于你对她的不理解,所以有必要写点看法,给她做做注释,希望能抛砖引玉,对你的成长有所帮助。
我觉得老庄应该在一个人心静下来,生活慢下来的时候去深入解读(适合中年这样的年龄段)而现代年轻人身处激烈内卷环境,大家都想力争上游,生活节奏快,跟千年前的庄子完全格格不入啊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确实身处于激烈的内卷环境,从学习到工作都充满了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需要不断力争获得社会价值评价中的优胜位置才叫力争上游,才能不被别人瞧不起。
不少人在这样高烈度的竞争环境中会觉得累、迷茫、焦虑、心理压力增大,竞争中处于劣势会痛苦、抑郁。
你有没有进一步去追问:
这些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是怎么形成的?压力是从哪里来的?面对这些压力我们该如何生活和成长?
这些问题的答案庄子都给过我们启示。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 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 生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庄子以伯乐治马来比喻儒家的仁义礼乐对人之真性的束缚。“善治马”的伯乐“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破坏了“马之真性”,致使“马之死者十二三矣!”而儒家推行仁义礼乐,在庄子看来,正与伯乐治马类似,是对人之真性的戕害,所谓“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
就像这些被伯乐鞭打驯养的千里马一样,人在学习工作中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人的心灵受到了戕害】,强势的社会价值评价对人的评价排位,就像对马的鞭笞一样,将人的赤子之心蒙蔽。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而为仁义,圣人之罪也。
你觉得庄子离我们2000多年,已经不适合这个快节奏内卷的时代了,而我觉得恰恰相反,庄子的智慧永不过时,正好切中时代之蔽,庄子用赤子之心对马在驯化中的痛苦感同身受,发现马受到的痛苦和人类在学习智巧中受到的痛苦是类似的,鞭打是对马的驯化,智巧是对人的驯化。庄子这种洞见就叫做智慧,智慧具有穿透性,拨开迷雾,直击问题的本质。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庄子所批评的儒家所谓仁义礼乐并没有彻底死亡,而是借尸还魂成为了一个新词“情商”,其本质依然是礼教文化评价体系在新时代的变种,是儒家礼教、资本主义新礼教、形式主义嫁接的超级病毒,重度感染者会变成“僵尸”,觉得活着没意思,又不敢死。感兴趣的话可以看我另外一个回答 人类进化过程中怎么产生羞耻感的?
理解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庄子【求真】的可贵,人只有追求真性情,做真实的自己,才能抵御礼教和形式主义的驯化,人只有用赤子之心和人相处,才可能发自心灵的对人礼貌,否则都是走走形式而已。这里并不是提倡每时每刻不分场合的任性,而是说在亲密关系中,或者在私人小空间,能随性逍遥。如果人每时每刻都要符合所谓的情商和礼教,那就和行尸走肉、提线木偶没啥区别了,丧失了个人主体性能叫活着吗?能不痛苦吗?能不自杀吗?
另一个让人感到焦虑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强势的消费主义价值观,身边绝大多数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按照这些强势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评价他人,正是这种评价的存在,才会让人感觉到无所不在的压力。
套用庄子的句式可以这么说:资本主义黥汝以消费主义,而劓汝以精致利己,最终导致人被驯化,赤子之心被遮蔽。
庄子的思想正好是医治时代之病的良药,让人的心灵返回淳朴完美的状态“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每个人可以“自适其适”,既做真实的自己,又能实现自我价值;既保持“赤子之心”,又掌握“成人之思”,“物物而不物于物”,“从心所欲不逾矩”,诗意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中。
所以我的答案是:极度建议年轻人推崇庄子。
没有庄子思想指导,失去方向的年轻人在面对新时代的礼教“情商”和资本主义强势的消费主义文化猛烈耳光的时候,只能选择佛系和躺平任艹,随便学一点皮毛也能让自己格局高一点,让他们打不着,闪避掉成吨的伤害,少交很多智商税。
无独有偶,1932年出版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在这个手稿里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异化】,这是一个贯穿于马克思思想主要体系的主题,和庄子所说伯乐对马的【驯化】概念交相辉映。
马克思描述了异化的4个方面。
1.我们从自然中异化。因此马克思说:“工人把他的生命注入对象,然后他的生命就不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对象”。这一对象被他人所窃取占有。这就将人与自然的最初关系打破了。
2.从我们自己异化。通过参加资本主义劳动,让我们从我们自己异化了。马克思认为工作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加于我们的,这不是与实现我们自己而是否定我们自己。我们只有在空闲的时候才觉得我们像个人,这是我们从我们自己当中异化了。
3.从我们的类存在异化。人类的特征是自由有意识的活动。与之鲜明的区别是动物不能区别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事实上,动物只在特定的生理冲动下才生产。而我们人类在不受生理需求时生产是我们独特的特征。动物只生产他们自己,而我们能生产整个世界、艺术世界、科学和文化世界。当我们被劳动异化的时候,人类的这一独特特征就消失了。
4.从他人异化。我的意识偏离了创造性,而转变成了我个人存在的一种工具。在一个异化的劳动关系当中,我把其他的工人当做对象,他们的劳动被买卖,而不把他们当做完整的人类去看待,这就是我的类本质发生了化,我与他人关系疏远了。
资本想要把目所有人驯化成没有情感的流水线工人和消费机器,你们会心甘情愿做工具人吗?
马克思只能发现问题,但无法根本上解决问题。
庄子的解决方案是:驯而不化,介于“材与不材之间”。学习各种各样的智巧,但不改本心;沧海横流不改英雄本色。老庄之道才是人类心灵的最优解。
艺术家用铝丝将树木强行扭转成“美”的样子,名之曰艺术。树表示:CNM,求求你做个人吧,老子只想长在大自然里。你妈说道家的清静无为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入世,也是非常有见地的。
“无为”不等于现在语境下的“佛系”和“躺平”
佛系和躺平也有他们的积极意义,这是你的前辈90后们越来越多的意识到强势的社会评价体系对人性的戕害了,和本题无关,这里不再细说。
“无为”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为”其实是“伪”,本意是人为,包括人为设定的价值评价体系、人为制定的规范、人为制定的一切。人为制定的一切评价体系最初肯定有正面意义,但都因为是人为而不可能完美,在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不断拔高他的地位,僭越和替代了赤子之心。
所以“无为”的真实含义应该是:去掉心灵的伪饰,实事求是,遵循本心和客观规律办事,而不是机械的遵守你学到的东西。
现在主流的教育,是成人之思成长的过程,也是赤子之心被蒙蔽的过程。
罗素:人生而无知,但是并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
人类在生命之初,赤子之心的人性是完美的,不懂得什么是善恶、美丑、是非、对错,对外在的规则规范是茫然无知的混沌状态。
现在主流的教育普遍是:教会孩子更多的智巧,让孩子对外在规则掌握得越来越熟练。
孩子在掌握智巧的同时,逐渐接受资本主导的媒体所定义的美丑、善恶、是非、对错、穷富、价值排序等等等等,逐渐学习“更有效率的获利或者达到目的手段”。有机械者必有机事, 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智巧这条路走到极限,大概率会接受精致利己主义这一套方案,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在知乎这样的知识社区最流行精致利己主义的原因,完全符合庄子在2000多年前的预言。
当懂得智巧之类的人为规则被定义为“成熟”,而赤子之心的状态不懂智巧被定义为“幼稚”,那么在这个人心里,智巧伪德就实现了对赤子之心的僭越,遮蔽由此形成。
孔子说:“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
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牵引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促进赤子之心的觉醒和成熟。
赤子之心的淳朴状态不应该被定义为“幼稚”“蠢”,而应该被定义为“纯真”。在保持【赤子之心】的基础上学习【成人之思】,实现两者完美和谐。像庖丁解牛一样,批大郤,导大窾,以无厚入有间,游走于心灵和现实的间隙之间,既努力学习工作安身立命,又不违背赤子之心,逍遥游于天地之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学习智巧可以,别把赤子之心扔了,扔了赤子之心,那就是:2你引用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是我曾经为之悸动过的句子,看到00后也喜欢这几句,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所以多说几句。
天地本无心,以万物之心为心。强行“为天地立心”,必是“人为”。不要看到圣人所立之心,就觉得自己的心也应该如此,不要盲从于社会主流,或者强势权威定义的答案。不要做别人定义的自己,生命应该自适其适。
万物各不相同,你一定要好好问自己生命中最深刻的热爱是什么?只有多问自己多思考才能得到答案。
每个少年曾经都会以为自己是赵日天、王昊圼,但现实也许会告诉你,你很可能只是路人甲。
1,如果真具备圣人那样著书立说的契机和心性,那就为万世开太平!以历史人物来举例:王阳明。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如果有大才干,那就追求【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的完美和谐,根据你真正热爱的东西选择未来的职业,在人生理想上有所成,去追逐你的星辰大海!时运好可以做山涛,时运不好可以做阮籍。
3,如果你没有什么大才干,那就追求【赤子之心】的保全,【成人之思】有没有无所谓,经营好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干普通的工作,做个有趣的平凡人也是不错的~以艺术人物来举例:幼年时期的郭靖,璞玉天成,大器免成。常言所谓:傻人有傻福。
4,最差的情况是:在追求【成人之思】的过程中,误认伪德、智巧为真知,丧失了【赤子之心】,以资本吹起来的消费主义价值观指导生活,挣扎迷失,身存心死,精致利己,自我驯化,买买买成为房奴车奴卡奴。。。《庄子天下篇》说惠施“遍为万物说”,“散于万物而不厌”,“逐万物而不反”,是好比“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
赤子之心本就未失的人学习老庄,会对自己走的路越来越坚定自信,永远不会迷路;对智巧有指导作用,更能成就极致的自己;发自内心的礼貌和善待他人和自然界。
生过。觉得是有点鼓吹的嫌疑。觉得本质上是越来越多人对生育不了解(没错,就是更不了解了,以前人有很多机会亲眼看母亲生弟弟妹妹,以及参与兄姐的生育,帮助照顾他们和他们的孩子),所以吹(黑)错了重点。
怀孕是痛苦的,但可以忍受。每两周一次的产检可以监测你的身体情况,有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和调整,知道你经历的是正常的,这个过程都会经历的,心理上就不会很焦虑,挨过去就好了。
分娩也是痛苦的,但几到十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有时痛经还要痛一整天呢。谁没经历过几次发烧中毒什么的,痛是人类可以忍的。阵痛很痛但是每一分钟能休息二十秒,比有的痛还好点。有的人说可以打无痛分娩针,这个看情况,要开到一定程度才给你打,有的人在能打之前就已经很痛了,有的人打时还没啥感觉。我是能打的时候已经可以进产房了,痛着就生出来了。
我的经历来说,痛苦主要是母乳期间的痛苦,一整年不在外吸奶就无法出门的状态,连续一年无法睡整觉和2-3年难以正常入睡的痛苦。有时连续三天没有睡着过,不禁怀疑自己变成了什么物种。缺觉和激素变化会改变很多身体状况(不是不可逆的损害身体,但变化本身强烈而持久),如果不追求母乳,完全由他人负责哺乳会好得多。这里还有个心理落差问题,如果你以前是个交际花,习惯活蹦乱跳上街嗨,或者是个日理万机很有成就感的领导,那么窝在家里会心里苦,落差会很大。
以及对于有的人来说养小孩是一生的痛苦。做母亲会永久带来女性家庭定位、社会定位的改变。和一生的错位比起来,鼓吹生产那十几个小时的痛苦真的是吹错了。怀孕也才几个月。
但如果对于你养小孩是一生的快乐,那些几小时几个月的痛苦都是毛毛雨了。
出个轻度车祸,做个手术休养也就是几个月的事,一般人也不是挨不过来,也不会怕成那样,该开车开车该运动运动。
所以答案就是(1)没有感性了解,不知道生理性痛苦相对于一个人一生决定的轻重(2)对于一生决定慎重到恐惧,对于社会定位改变的恐惧占了上风,从而甩锅生理
最后说说后遗症普遍且不能逆转,是有点离谱,很多老妈妈当年生育不注意,没有产前监测和产后复查,到50多岁才发现身体坏了,一切都晚了。可拿老一代生育时的知识水平和医护能力跟现在比根本就是错的。
绝大多数所谓后遗症,包括各种撕裂脱垂,漏尿、腹直肌分离,都跟一个因素有强关联,就是婴儿的体重。以前人怀孕就拼命吃,吃得婴儿脑袋巨大,生个八斤儿子还狂喜。其实胎儿六斤就够健康成熟了。八斤的脑袋通过为六斤设计的骨盆那可不啥都撕裂么。
现在产检会每两周帮你监测,教你自己看秤看曲线,生怕你胎儿超重,告诉你吃什么不吃什么,婴儿超重会帮你安排剖腹。
按照产检流程走,听医生的,身体能被看护得很安全。体质特殊,中招的会有,但那是偶然的不可预测的,绝不是“人人都会有后遗症”这种表述。这一代产妇绝对不会有母亲一代那样普遍的后遗症。我是经历过全套流程,认真学习过才这样说的。不信的人也可以去产后42天例行检查的那里去调查一下后遗症的比例。
对于后遗症应该做的不是鼓吹后果和普遍性,而是科普这些问题如何导致,如何规避,医疗科技在规避后遗症上取得的进展。就像学车就要学交规考科目一样,学好了就能有效规避车祸躺在手术室之苦。怕开车没意愿开车那是另一回事。但不提车祸发生的主客观原因,不提培训和考试的存在,仅仅向没开过车的人吹开车和车祸的相关性那确实是有些刻意了。
————
看了评论区,补个甲吧
各地医疗资源不同,不同时期的技术也不一样。
对于当地医疗水平低,咨询和教学服务落后,没有条件更好地检查和治疗自己身体的产妇,我很难过,也希望类似条件的姐妹谨慎生育。
我这里属于医疗资源很好的,流程规范,检查充分,剖宫指标足,而且确实身边人产后恢复得都很好。我整个病房,孩子黄疸两个,产妇都是好的。具体地说,恢复都比我好。
评论区9斤还要顺产的,如果是医院的要求……我只能说,我们的医生会惊讶的,他们会告诉你7斤就带来较高风险,8斤就主动建议你剖。产前了解自己的医院很重要。
别盲目参考网络信息,小马过河,松鼠会淹死,你不一定会,老牛随便趟过去,你也不一定成,如果选择了生,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调查!
另一方面,了解自己身体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并不是说我就非常幸运,实际上我自己一直是很难怀孕的状态,备孕监测折腾了好几年,怀上之后有先兆性流产,按医嘱保胎。我输卵管有一个囊肿,3个月产检的时候,这个囊肿已经好几厘米了,医生说到五个月还这么大是要开刀的。但是五个月b超的时候,这个囊肿完全消失了,被吸收了。我说医生再仔细帮我看看吧,b超医生在那个位置看来看去,真的没有。所以有惊无险,后来又贫血,开药补铁补钙什么的。我孩子一出生就发生了溶血型黄疸,这也是心里早有准备,因为我和我老公血型确实存在这个风险。所以一看黄疸高,立刻申请进一步的检查治疗。最后都进了icu,差点换血,但还是有惊无险降下来了。
我前面没说这么多是因为,风险是各种各样的,可大可小,但具体到每个人,风险是具体的,很多是可以重点关注和解决的,如果是自身带来的风险,那自身应该尽可能了解,和准备对应手段。
我有个舅舅有自闭症,从小就智力发育不良(指的是和人交往的那种智力,数学没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法完全自理。几十年来,我妈一直以为他是意外,是由于难产,脑袋被产钳夹了一下才这样的。
但是当我备孕的时候,我读医院的那个学习材料,我才知道,我舅这种情况就是一定程度的必然,根本就是可以预知和避免的。生我舅的时候我姥爷已经40多了。这就是自闭症高风险。2014年一项基于瑞典医疗记录的大型研究显示,父亲年龄超过45岁的孩子患自闭症的几率比父亲年龄为20岁出头的孩子高出约75%。
换句话也就是说,正常人只要符合男方适龄,生出自闭症的孩子就不会达到平均水平。
并不是说,风险是0.几%,中招了就是百分百。你是从0.几突然升到了百分百。
而是,如果你中招了,你自己可能就带着50%的因素。
对于大数据来说,事故发生率是0.几%,但只要这个因素对于你是可知的,你要么就是0.0000……%,要么就是50%。(不一定正好是50%,打个比方而已)
生育确实是体质问题,但并不是说这就决定了你的风险是随机的,就跟别人完全一样,你越了解自己体质,你享有的科技医疗水平越高,就赋予你越大的能力去规避风险。
现在网上和评论区各种现身说法,我得了这个那个,就好比说,我学了车,然后果然发生了车祸。虽然车祸中意外很多,但如果我知道了你是违反交规开车,或者你开了个坏车,我会说,对于你不是0.几变成了100%,而是这0.几不是别人,就该是你。现在你告诉我你得了这个那个,我不知道你具体的情况,我没有办法评价相关的因果和概率,也不知道你这个数据该怎么分类。我能做的就是建议学车的人好好学车,开个好车。
如果想生育,使用泛泛的数据和相信随机性是没用的,还是要多了解最新的医学知识、当地的流程、医院水平、自己的身体情况。科学备孕科学生产。
如果不想生育,那也不用纠结这么多,不生就不生。就算有代价也都是别人的,对别人也没什么好嘲讽的。
——————
评论区我服了啊……最前面每一段说的,是痛苦的,痛苦的,我也痛苦的,但是可以忍受
怎么就有人当我就是幸运,就是不痛苦呢?
评论区对于忍受有什么误解,能直接替换成,有效逆转痛苦?你们是从来没有忍受过任何苦难吗?所有好的不好的命运都要为你一点不能忍让道?啊?
没受过苦也不认为人类有能力吃苦的妈宝女就不要假装自己是个成年人,未成年人不要对生育发表任何意见好吗!
我说痛苦是痛苦的,但生育主要的负面因素不在一时的痛苦上,痛苦是痛苦的,但应当是低优先级的。
怎么我提倡低优先级就变成我不痛了,这是意识改变物质啊?
把疼痛当作无可争议的最高优先级是完全没想过世界上有比痛不痛更重要的事吗?我以为体育、国防,这都是很光荣的啊。残疾人、伤病员,老人和刚出生的孩子,所有自愿成为母亲的母亲们,也都在忍痛认真生活啊。
而且,把你痛感一辈子拿掉,你愿意吗?疼痛本身就是提示你你的身体状况,让你对正在做的事情有清楚的认知。改变身体的事凭什么不痛呢?我骨盆都打开了出来了个人凭什么我不痛呢?
非得我说,痛痛痛,再也不想生了,所有人都别生了,把你怕的事复述一遍,你才开心是吧?
不好意思,我选择的事,我忍下来了,所有的负面影响我承受下来了,我的目的也达到了,我觉得自己就是个英雄。我讲我勇敢的事迹我毫不羞耻。
我说生育是苦的,也是可以忍受的,但是我根本没逼你们吃苦和忍受,你跟我喊苦,不能忍,有啥用呢?你说我体质优越,就算我体质优越吧,而且我比较理性——然后,然后你就很开心,很爱自己了么?
中国传统哲学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我拿道德经举例子
当你觉得《道德经》好,并且想要抱着学习的心态去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根本读不下去,读几天,就放弃了,因为他非常晦涩难懂
但是当有一天,你自己通过思考,理解明白了一些道理,哪怕是只是开了一扇门,尤其是当你的道理正符合《道德经》的道理时,你再读它,你会发现《道德经》太简单了,简直就是一本你思维的总结书。这个时候,《道德经》就不用学习了,而是你领悟了。
这个领悟,不是只领悟了哲学思想,而是连带方法论一起领悟了,“领悟”了我们究竟如何做一些选择,做一些事情更好。
明白了吗?其实中国传统哲学不是很强调西方教育体系下的那种,教学。
在我看来,想要彻底看懂这类东西,得领悟,并且,我不建议看译注之类的,因为只是一家之言,你怎么就知道“老子”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并且看“译注”你会落入到他的思想中,永远不要忘记,思想是自己去体会的。
我是由周易算命入行,过了几年,开始思考四柱为什么算得准,在之后思考出了一些结论,惊讶的发现和《道德经》说的相同,再后来重新看《周易》,看完之后,又看了《庄子》。发现他们其实都在说一件事,或者说,他们的内核体系相同。
这个“内核体系相同”不是你看别人说:“中国文化相同内核”你听到了就学会了。而是体会到了“内核体系相同”
就是那种,你不用背,你也能知道他是啥意思,当你背了,你只能拿它当工具。
只是我一家之言,希望大家不要抨击我。
其实也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东西,只是中国历史太悠久了。每个年代的人说话方式都不同。我们连现代人的哲学思想文本都难以理解,并且,我们连古人日常说话听起来都费劲,又怎么能寄希望于看古带哲学家的著作,就能马上学会呢?
古典书籍
《诗经》《论语》《大学》《史记》《菜根谭》
《围炉夜话》《红楼梦》
《儒林外史》《二言三拍》《文心雕龙》《道德经》
《春秋》《左传》
《三国志》《资治通鉴》
《古文观止》《古诗十九首》《全唐诗》《宋词300》
近现代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沈从文的《边城》
钱钟书的随笔《写在人生边上》、《围城》
《活着》 作者:余华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鲁迅全集》
《毛泽东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