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选专业还要问亲戚?看完英美中学生的职业规划后,我悟了……

  最近有一个话题很火,高考之后,要不要找亲戚帮忙选专业?

  作为一个误入新闻专业的过来人,拍胸脯地劝父母们:千万别。

  因为不仅不靠谱,还有可能误终身。不然张雪峰也不会放出“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这样的狠话了。

  如果是清北复交、牛剑或者藤校毕业的亲戚,是否就能请教呢?也未必。

  行业不同,时代不同,对就业环境的掂量也不同。现在看是“天坑专业”,过十年说不准又成了风口。

  站在岔路口,到底听谁的?这个问题完全忽略了——孩子自身。即便父母都未必了解孩子,亲戚或者朋友对孩子的了解程度就更要打折了。

  初高中生的个性和兴趣都未定型,与其听牛人、牛娃指点人生,不如让他们自己去认真探索未来方向。

  这一点上,英美中学就做得很好。

  倒不是说老师和父母提供的自由度有多大,而是他们在学校里就用一套科学规划的方法,帮孩子在大学前,就实现自我探索、生涯规划。

  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也是在美国、新加坡等国被广泛应用的一套测评系统——Kuder Navigator职业生涯规划系统。

  它最有用之处,不是只测出孩子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还会结合测评结果、未来长线发展,给出科学分析和职业建议。

  国内一些知名的国际化学校广东碧桂园学校、上海的协和系学校、北京市八一学校国际部等,都在用这套系统给孩子做选课建议、专业和职业规划。

  

  在此之前,这套系统主要开放给学校端,因为无论是测评信度、效度,还是对孩子激励作用都格外显著,却没料想在体制内家长圈里传出了口碑。

  单价虽比普通心理测试价格要贵,但相比市面动辄上万的高考志愿填报辅导来说,更能激发孩子自主驱动力,很适合12岁以上,对未来迷茫,找不准奋斗方向的初高中娃。

  

  生涯规划有何用?

  孩子从小想要成为一名成功商人,人生路应该怎样走,才能获得成功?

  美国著名企业家比尔·拉福的路线是这样的:

  工科学习——工科学士——经济学学习——经济学硕士——政府部门工作——锻炼处事能力,建立人际关系——大公司工作——熟悉商务环境——开公司——事业成功

  这不是什么随机安排,而是他父亲从初中开始“未雨绸缪”的结果。

  他的父亲是洛克菲勒集团的一名高级职员,他发现儿子有商业天赋,机敏果断,敢于创新,但经历的磨难太少,没有经验,更缺乏必要的知识。

  于是,父子俩进行了一次长谈,并描绘出职业生涯的蓝图。

  升学时,比尔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直接去读贸易专业,而是选择了工科中最基础最普通的机械制造专业。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四年,比尔除了本专业,还广泛接触了其他课程,如化工、建筑、电子等,这些知识在他后来的商业活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毕业后,比尔·拉福没有立即进入商海,而是考进芝加哥大学,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经济学硕士课程。

  几年下来,他对会计、财务管理也较为精通,在知识上已完全具备了经商的素质。但他没有经商,而是去政府部门做了5年的公务员。

  这五年,比尔一改稚嫩,不仅锻炼了老成、处世不惊的性格,也结识了各界人士,建立起一套关系网络。

  再后来,他辞职下海去到通用公司历练,熟悉公司管理运作后,终于自创公司开办了拉福商贸,开始了梦寐已求的商人生涯,实现多年前的计划。

  这是一位企业家的成长故事,也是父母教育成功的典范,更是一条普娃可借鉴的成功道路。

  其中父亲对他生涯规划的点拨,重要性不言而喻。

  比尔的父亲做对了至少三点:深度理解孩子的热情所在(经商),深度理解普娃和普通家庭的现实(资源有限、金钱有限),以及在合适的时机点(青春期)为孩子点出长线作战的路径。

  这三点,也是一场成功的职业规划所必须要做到的。

  它的关键不止在于“适合”或者“匹配”,而是通过规划,最大程度的激发一个人的内驱力,最终获得人生成就感。

  科学测评为何能让孩子找对路?

  我刚开始接触Kuder这套系统时,是在一所国际化学校的开放日活动上,里面有一个主题是如何让孩子找到热爱。

  当我以为招生主任要开始讲什么教育情怀时,校方的升学指导老师却非常系统的讲述学校是如何用各种“套路”,驱动孩子探索未来方向的。

  第一次看到,原来孩子选课、选专业还可以这么“科学”,先要做一套测评,根据测评结果,校内导师再一对一访谈,最后让孩子们自己做抉择。

  这套Kuder的系统就是其中精髓。

  Kuder首先是个人名,源自职业测评领域的传奇性人物Frederic Kuder博士,他与Parsons、Super、Holland等齐名,是生涯规划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1938年推出这一测评系统以来,全世界累计有1.65亿人使用这个系统做职业生涯规划。

  最大的流量池在美国,现在50个州都有学校在用这一系统,还有九个州是全州统一采购配备给每个学生。

  新加坡是从2014年开始举国实施Kuder系统。也是因为新加坡市场打开后,2018年,这一测评系统被引入中国。

  这个测试凭什么这么牛?

  专业上来讲,它是市面上极少的“三合一”测试,不仅融合了兴趣测试、能力测试和价值观测试,还能针对青少年未来发展与成长规划,提供科学分析与详实建议。

  前面提到的比尔父亲至少做对了三点,放在评价职业测评系统来看,也是适用的。

  第一,能否让孩子切实了解自己的热爱;

  第二,能否让他们有自知之明,包括能力局限;

  最后就是进行可行性分析。

  很多青春期孩子面临的问题是,有无限热爱,但就是看不清自己,而打开他们自我认知最快速的方式是通过测评。

  现在市面上的性格测试很多,比如最近流行的MBTI测试。

  但在很多心理学专家来看,它仅能作为一个娱乐性参考或者社交话题,而并不能真正作为专业的指导建议。

  而另外像是霍兰德、多元智能等测评工具中,并没有涵盖“风险”这个维度。

  因此,我们无从回答一个学生是风险偏好型还是风险回避型。

  但在Kuder的价值观测评中,我们可以从安全(security)和挑战(challenge)这两个价值观的得分中来分析学生的风险偏好。这就是“三合一”测评的优势所在了。

  此外,青春期孩子的耐性往往有限,如果做的测评太多、时间太长,孩子们又会不耐烦。所以如何在最短的测试时间中兼顾科学性、完整性、有效性是一个大课题。

  而Kuder测评兼顾的相当不错,汉化版之后约半小时内就可以完成,费劲一些的可能要花一个小时以上。

  

  在测评结果之后,就会得到一份详实的测评解读报告书,以及职业建议。这是该测评的经久不衰的核心。

  Kuder的兴趣测试采纳霍兰德为理论依据,但在问卷设计上是不断更新的,接入的职业数据库也不是霍兰德当年的,而是使用美国劳工部的16个行业分类(career clusters)、79个职业路径(pathways)和不计其数的具体职业。

  相比之下,市面上很多免费的霍兰德测试使用的仍然是半个世纪以前的问卷和职业数据库。

  此外,这一系统还同时集成了美国劳工部每年更新的职业情况、平均薪资、未来薪资涨跌趋势、职业介绍(简略文字和科普视频),有些甚至是非常前沿的岗位也在其中。

  不仅,给测试人节约了大量的基础信息搜集时间,持续更新的职业库也保护了孩子热爱的多元性。

  

  总的来看,利用Kuder测评系统,在整个中学阶段,孩子可以充分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并不断探索和比较各种职业和教育选择,最终设定好自己的目标,利用系统提供的丰富资源,做好规划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目前来看,它适用的场景还是挺丰富,国际高中选课,国际高中课程体系选择,竞赛和活动规划,还有高考填报志愿都能用得上。

  最后,想说的是,高明的指路,从来都不是靠个人经验。希望孩子们都能如Kuder本人所说,先“找到激情(强烈兴趣)所在,再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

  愿青春永远热血,不再迷茫。